遵义桐梓:心中有道“军令状”

心中有道“军令状”

9月21日,《省人民政府关于桐梓等1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的通告》宣布桐梓退出国家贫困县,成功出列。2014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桐梓广大党员干部浴血奋战,与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4年奋进,不忘初心,用智力、勇毅力、用魄力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这当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

遵义桐梓:心中有道“军令状”

“水垭水顿岩边边,有田无水全靠天,爬坡下坎去挑水, 一个来回要半天。”这句出自当地村民口中的顺口溜,是对官仓镇三合村水资源匮乏的真实写照。尽管这里已前后实施过两次人饮工程,但由于水源严重不足及地质原因,依然不能满足2000多人口的生活用水。桐梓县官仓镇三合村的村民曹先佑说,用的水都是从两里外的枯井担来的,大概要走近一个小时。

面对脱贫攻坚中的最后一公里,村支两委暗暗在心中立下军令状,决心翻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也要寻找到最后的希望。

遵义桐梓:心中有道“军令状”

一次次的寻找,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努力,最终在水顿村民组的一处洞穴中,找到了唯一可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的水源点。然而,水源找到了,但要从近2公里长的洞穴中引水出洞,水源的落差及工程的难度,犹如两道石门坎,重重地摆在了村支两委面前。

责任与担当、成功与失败考验着这群基层的党员干部,失败了,村支两委自担责任,成功了是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

遵义桐梓:心中有道“军令状”

“嘿起,嘿起,嘿起,嘿起。”管子放到洞底后,又要经过一段悬空的深沟,才能把水管送进U型弯的一侧,干部与队员们在峭壁上搭起一道人墙。 接下来这段洞穴,就是被队员们称为“鬼见愁”的地方,由于洞径狭窄,身子只能爬着过去,给铺设水管带来很大困难。“ 一二起,一二起,一二起。看见没,这股水来了。”经过近一个月的艰难奋战,这支以党员为主的突击队,终于将1700米的水管铺设完成。他们以心中的军令状,攻坚克难,找水引水,最终让这清清的泉水流进了村民的家中,流进了群众的心田。

记者:陈泽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