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學習:腹痛、發熱、黃疸,卻不是急性膽管炎

上腹部劇烈疼痛、寒戰高熱、黃疸是臨床常見的一類典型症狀,統稱為「夏柯三聯徵(Charcot triad )」。

在臨床上,夏柯三聯徵是急性膽管炎的基本表現和早期症狀。然而,你是否知道,某些少見疾病同樣可以導致這一三聯徵呢?

來看一下這樣一例病例。

腹痛、發熱、黃疸:你考慮什麼?


患者 23 歲女性,因「嘔吐、肌肉疼痛、上腹部疼痛 10 天」急診收治入院。

入院前 3 天,她曾就診過當地醫生予經驗性應用克拉黴素。2 天后,症狀未見改善,並出現黃疸、瘙癢不適,故來我院。

患者既往有潰瘍性結腸炎病史,並因此進行過手術治療(全直腸結腸切除術+末端迴腸造口術)。無長期服藥史,很少飲酒,無出國旅遊史,無近期輸血史。

體格檢查:

全身皮膚黃染黃疸,體溫 38.0℃,心動過速(120 次/分)。其他生命體徵尚平穩。

口咽部檢查未見異常。上腹部觸診有壓痛,但肝脾均未觸及,未見任何慢性肝臟疾病體徵。腸道造口處呈正常的粉紅色,未見異常分泌物。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入院後患者完善各項輔助檢查,主要陽性結果如下:

  • ALT(谷丙轉氨酶):374 U/L(正常範圍 10~36 U/L);
  • ALP(鹼性磷酸酶):326 U/L(正常範圍 30~130 U/L),注:2 個月前患者曾檢查過 ALP,當時數值為 86 U/L。;
  • 膽紅素:108 μmol/L(正常範圍 < 21 μmol/L)。
  • C-反應蛋白:7.2 mg/L(正常範圍 < 5 mg/L);
  • 白細胞計數:18.1 × 109/L(正常範圍 3.9~11.1×109/L);
  • 淋巴細胞計數:14.48 × 109/L(正常範圍 1.0~3.2×109/L)。


行腹部超聲顯示:

膽囊內多髮結石,膽囊壁增厚,膽總管顯露欠清晰,未見肝內膽管及近端肝外膽管擴張。脾臟較正常增大,經測量其長徑超過 12 cm。


患者急診入院,應該怎麼處理?

令人尷尬的「誤診」


急性膽管炎!

可能大部分的一線醫生第一反應都是這個診斷。

腹痛、發熱、黃疸,這是典型的夏柯三聯徵,同時超聲檢查見多髮結石影,同時白細胞和淋巴細胞計數都顯著上升。

而急性膽管炎屬於臨床急重症,其治療的關鍵在於及時抗休克、大治療抗生素治療以及抓緊時間進行手術,以防病情進展至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Acute obstruct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

馬上進行靜脈補液!並予以足量抗菌藥物(阿莫西林、慶大黴素、甲硝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療。

但患者情況並沒有好轉,而且在入院的第三天,患者出現雙側腮腺炎表現,以及背部、軀幹出現斑丘疹,並迅速擴展到四肢近端。


病例學習:腹痛、發熱、黃疸,卻不是急性膽管炎


同時,急性膽管炎最常見的病因是膽管結石,而前次的腹部 B 超檢查並沒有發現明確的膽道結石影。

為明確診斷及手術指證,患者在入院複查了 MRCP(磁共振胰膽管造影),結果顯示:未見膽總管石病相關證據。脾臟腫大,長徑約 18.6 cm。

這就很尷尬了,該患者到底是不是急性膽管炎呢?如果不是的話,諸如發熱、腹痛、黃疸等各種症狀,以及化驗結果顯示的肝功能異常等病情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到此為止,你對這例疾病有什麼樣的診斷?記在心裡往下看,看你的想法和正確診斷是否一樣。

跳出慣性思維:抓住罪魁禍首

薑還是老的辣,在系統回顧回顧患者臨床資料,仔細評估討論病情。最終得出如下會診意見:


他們認為皮疹和患者原發疾病無關,是使用阿莫西林誘發的皮疹,注:該患者既往無阿莫西林過敏史。 該患者各種問題並非急性膽管炎所致,而很有可能是 EB 病毒(
Epstein-Barr virus)感染導致肝炎,進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狀及肝指標異常。

遵照專家意見,予立即停用所有抗菌類藥物,皮疹很快消退;

1 月後隨訪,患者未訴任何不適症狀,複查肝臟各項指標均已恢復正常。

最終通過針對性的血清學檢測,確診患者為急性 EB 病毒感染導致的肝炎及脾臟腫大。

如何提升診斷能力?


知道了診斷,對症處理很容易。但是這一針對性的診斷(EB 病毒感染),是怎麼做出?

而之前病情發展中,這一疾病漏出的馬腳又是如何被專家敏銳發現的呢?

丁香園帶你覆盤,看看這例病例中有哪些問題需要臨床醫生各位注意,一起提高我們的臨床診斷能力。

1. 不能只認識「夏柯三聯徵」

患者最初的推定診斷是基於其臨床症狀,即:腹痛、發熱、黃疸,這是典型的「夏柯三聯徵」。

但事實上,被我們忽視了很重要的其他陽性實驗室診斷有:脾臟腫大、白細胞(特別是淋巴細胞)增高、C-反應蛋白陽性。

這些都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典型的臨床表現,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正是由 EB 病毒感染導致,嚴重者可以引起肝炎。

事實上,該患者還表現出了另一個三聯徵,即:黃疸、淋巴細胞增多、脾腫大。據統計顯示,約 90% 的 EB 病毒型肝炎均表現有該三聯徵。

因此,這例患者不能只考慮「夏柯三聯徵」,而是需要在此基礎上觀察到其他異常三聯。

在臨床上,最忌先入為主,而忽視其他反覆出現的陽性體徵。


病例學習:腹痛、發熱、黃疸,卻不是急性膽管炎


把名字反覆印到教科書上的「夏柯」教授


2. 需要鑑別「病毒性肝炎」與「病毒感染導致的肝炎」

此例患者既往無病毒性肝炎,無輸血史(病毒感染)、少量飲酒(酒精性肝硬化)、未出國(寄生蟲)。

那麼此次病例的黃疸症狀,是否就完全可以排除肝炎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 EB 病毒就是一種非嗜肝性但是會導致肝炎的病毒。

雖然以腮腺症狀為主(本例患者就出現腮腺炎症狀),但 90% 的 EB 病毒感染者會出現肝臟指標異常。

而相比於真正的病毒性肝炎,EB 病毒感染相關的肝炎呈現的黃疸常沒有那麼明顯。且 ALT 常低於 1,000 U/L;ALT、ALP 均中度升高(都在 300~400 U/L)。

3. 特徵性的體徵一定要牢記

如果說以上兩點鑑別診斷,還需要對內科感染性疾病的熟悉掌握。

那麼對於新人來說最需要牢記的,或者最有用的知識,就是此例患者特異性的全身皮疹。

因為對於 EB 病毒導致的肝炎患者,會產生對於阿莫西林類藥物特異性的皮疹80%~90%的患者在急性 EB 病毒感染,用阿莫西林或氨芐西林治療時會發生這種皮疹。

而在這例病例中,正是這一點讓兩位專家一眼就明確了診斷。

臨床總結

牢記專業知識,有自己的臨床思維,並且不放棄任何微小的特徵性病變。


做好以上三點,你的臨床診斷能力自然會水到渠成。

而這些,這也是每一名年輕醫生臨床成長的必經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