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散文|張望故鄉:夢中不分東南西北地奔跑在古街上,我會飛!

望鄉

▓ 張強

回故鄉臨澤探親時,我時常像小時候一樣,站在鎮中的一個古老的十字路口,望著身邊南來北往、行色匆匆的鄉親,有時會感到茫然,我該何去何從呢?

不妨向東。

向東望去,有一個稱之為安樂寺的廟宇,這個歷史上曾經有過,後來或毀於戰火或毀於天災人禍的廟宇,我童年時代就聽長輩說過它曾經的繁華,真正見到它在原址上重新建好,大約是十大幾年前的事,盛世修廟,鄉鄉鎮鎮,大同小異。

張強散文|張望故鄉:夢中不分東南西北地奔跑在古街上,我會飛!

住持種的是洛陽牡丹

我現在生活的古鎮邵伯有一個居士,憑一己之力把邵伯古鎮上曾經有過的梵行寺也重建好了,而且與家鄉重新的廟宇的規模差不多,有一點不同的是重建梵行寺廟宇的住持原籍是河南洛陽人,她在廟宇可以種花的地方,種上了牡丹。這牡丹一到春天,綻放得煞是惹人喜愛。

當然,我對故鄉的廟宇,也有印象深刻的。比如晨鐘,因為故鄉的老宅距廟宇不遠,我偶爾帶著妻兒在故鄉小住時,鐘聲會傳到耳朵裡,躺床上聽著聽著,有一種穿越的感覺,我這是生活在當下嗎?我還是那個從前在鎮上三條街閒逛,在有運動服裝賣的百貨商店裡流連而掏不出銀子購買的強子嗎?

不妨向西。

向西,走不了多遠,就有一個臨澤人民影劇院,當年電視機未普及,看電影,看揚劇,聽揚州評話都得買票入場,沒有工作的時候,買票入場,無疑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不能這樣;有了工作以後,自己買票又不熟悉售票員,買票看戲距離那麼遠,效果差強人意。當然也有一些難忘的事,記得我還沒有工作前,聽過一個揚州評話,舞臺上的演員驚堂木一拍,就把聽眾的魂給吸走了,一直聽到“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還覺得不過癮,但是“下回分解”是什麼我永遠不會知道了,因為第二天的晚上沒有買票去聽,天天買票聽戲不是尋常人家的孩子能做到的。

張強散文|張望故鄉:夢中不分東南西北地奔跑在古街上,我會飛!

在老街上奔跑

也不妨向南。

向南是中街,一路前行有藥房,二合飯店,有新華書店,印象當中在中街的餐館裡吃過一碗麵,現在想起還覺得要流口水,那肉湯下的麵條,那面的蒜花,還裡面的蝦米醬油什麼的,說實在的,如果不是經濟條件限制,我一頓估計也許能吃上兩碗。不說餐館了,因為除了吃還多少有點追求不是,還得有詩和遠方不是,記得我在待業期間,有一次為一個企業幫工了一天,累得筋疲力盡的,掙了人民幣1.2元,而新華書店裡有一套《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下冊)要2.4元,這下就只能先買上冊,真要感謝那個時代,上下冊可以拆零賣,至今上冊裡蘇東坡辛棄疾等名家的詩詞還能背得出不老少,有這樣的“童子功”,還得多虧書店把這個上冊賣給我。

張強散文|張望故鄉:夢中不分東南西北地奔跑在古街上,我會飛!

學士巷,為啥不叫博士巷呢?

也不妨向北。

向北就是古鎮有名的後大街了,這條用石板鋪就的大街,有不少故鄉的文人墨客都曾盡情地描繪過它,描繪過它的美好或繁華。的確,這條街上,有編竹籃子的,修手錶的,做醬菜的,拍小照的,賣燻燒的,生活之中彷彿應有盡有。曾幾何時,在這個街上我走得最勤,因為在這條街北頭有母親曾經租用的一個門面,用來幫南來北往的人修理夏天穿壞的塑料涼鞋,每天早出晚歸,收工時,我會去她工作的地方,幫勞累了一天母親拎回媒爐,從她工作的地方到我家後大街40號差不多是這條街的三分之二了,一路上我悶著頭,快步向前走,其間要換二三次手,才能到家。後來我們兄弟姐妹都有工作了,母親也就不在上街,那一段后街上討生活的往事就成了回憶。

往事悠悠。有時候,我會在夢境裡回到童年,依舊站在故鄉古老的十字路口,任憑父老鄉親怎麼打量我都不開口說話,任憑晚風吹開我的衣衫也不去理會,感覺有小夥伴來追我的時候,就會不分東南西北地奔跑起來,彷彿在古老的街道上自己會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