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经》中的同题诗

摘要:通过对《诗经》中同题诗的研究发现:同题诗的形成往往源自于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当歌谣逐渐发展成为相对固定的曲调时,依调而作的同题诗也开始在《诗经》中出现。

《诗经》中的同题诗历来备受学术界人士的关注。不少人认为,出现同题诗的原因仅仅是它们采取了相同的比兴手法。《诗经》中共有三篇《扬之水》、《杕杜》和《羔裘》,两篇《谷风》、《黄鸟》、《柏舟》、《无衣》和《甫田》。下面我们将通过探讨几组同题诗的主旨来说明同题诗的出现不仅仅是相同比兴手法的使用,而是同一组同题诗往往源自于同一首古老的歌谣。

浅论《诗经》中的同题诗

《唐风·杕杜》,姚际恒《诗经通论》谓此诗曰:“此诗之意,似不得于兄弟而终望兄弟比助之辞。”诗中正是描写一位流浪者身在他乡,孤立无助的情景。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让他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小雅·杕杜》,姚际恒认为:“此室家思其夫归之诗。”诗中描写一位思妇因思念久居他乡的丈夫而内心苦痛哀伤,急切盼望丈夫归来同聚。《唐风·有杕之杜》,有论者认为这篇《有杕之杜》初名应为《杕杜》,因为这三首诗皆以“有杕之杜”开篇,大约是因为后世传抄之误。今从此说。这是一首爱情诗,“是以女子口吻唱的恋歌。她向情人倾诉衷情,述说孤独生活的苦恼,期望早日相会共欢”。由此可见,这三首《杕杜》不仅采用了同一个特殊的意象——杕杜(孤零零的一棵赤棠树),而且表达了同一个主题——思亲念归之情。

《王风·扬之水》是“一首戍卒思归的诗。”《郑风·扬之水》“是写一妇女向丈夫倾诉衷情,劝诫丈夫不要轻信别人谎言离间夫妻关系的诗。”《唐风·扬之水》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情爱的诗歌。洪之渊、林维民在《〈唐风·扬之水〉新解》一文中,从“扬之水,白石凿凿”的兴义入手,经过对“素衣朱襮”的考证,有力证明《唐风·扬之水》是一首爱情诗。可见,这三首《扬之水》共同传达男女相恋之情。

浅论《诗经》中的同题诗

《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共同诉说妇女被弃的不幸。《邶风·柏舟》和《鄘风·柏舟》共同描写了古代女子爱情路上的坎坷。

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这些主旨相近的同一组同题诗是源自于同一首古老的歌谣。这首歌谣经过长期地传唱,逐渐形成一支较为固定的音乐曲调。后来人们根据曲调,从而创作出《诗经》中这些题目相同的诗歌。刘玉汝曰:“《诗》有《扬之水》,凡三篇。其辞虽有同异,而皆以此起词。窃意诗为乐篇章,《国风》用其诗之篇名,亦必用其乐之音调,而乃一其篇名者,所以标其篇名音调之同,使歌是篇者即知其为此音调也。后来历代乐府,其词事不同,而犹有用旧篇名或亦用其首句者,虽或悉改,而亦必曰即某代之某曲也。其所以然者,欲原篇章之日以明音调之一也。”“以此而推,则《诗》之《扬之水》其篇名既同,岂非音调之亦同乎。”南宋的王质在《诗总闻》也提出:“诗有三《扬之水》三《羔裘》二《黄鸟》二《谷风》,非相祖述也。有此曲名古相传之。”《诗经》中是否已经出现曲名的问题,尚待考证,但在曲调使用方面同题诗确实非常相似。

浅论《诗经》中的同题诗

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中总结出《诗经》乐曲的10种不同的曲式。下面试分析几组同题诗的曲式类型。

(一)《唐风·杕杜》——一个曲调的后面用副歌。

(1)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副歌)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2)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

(副歌)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二)《唐风·有杕之杜》——一个曲调的后面用副歌。

(1)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副歌)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2)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副歌)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三)《小雅·杕杜》——在一个曲调的重复中间,对某几节音乐的开始部分,作一些局部的变化;这种手法,在后来的发展中,被称为“换头”。

(1)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2)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3)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4)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如果忽略《小雅·杕杜》后两章的换头部分,这三首《杕杜》都共同采用了一个曲调的两次重复的方式。

浅论《诗经》中的同题诗

下面我们再看《黄鸟》:

(一)《郑风·羔裘》——一个曲调的重复。

(1)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2)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3)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二)《唐风·羔裘》——一个曲调的重复。

(1)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2)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三)《桧风·羔裘》——一个曲调的重复。

(1)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2)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3)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这三首《羔裘》都使用了同一种曲式。《秦风·无衣》和《唐风·无衣》不仅使用了同一个曲式,而且这两首诗的每章开头“岂曰”是语气词“嗟”的慢调音读,是歌词中抒情内容和节奏形式所需的衬字。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同题诗并不是完全使用同一种曲式,这或许是由于各地还会形成不同变体的缘故,但只要仔细观察分析,同一组同题诗的曲调确实存在不少的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诗经》中同一组同题诗的形成往往源自于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当歌谣逐渐发展成为相对固定的曲调时,依调而作的同题诗也开始在《诗经》中出现。

浅论《诗经》中的同题诗

参考文献:

[1]王先谦、金秀珍.诗经评注[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顾颉刚.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扬之水.诗经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洪之渊、林维民.《唐风·扬之水》新解[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4).

[7]苏伟民.“岂曰”与两首《无衣》[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