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踏進醫院的那一天,等待你的都是考驗

666家庭情感區

親人踏進醫院的那一天,等待你的都是考驗


說說在醫院的經歷,最大的感觸就是:從踏進醫院的那一刻起,就是在不斷面對考驗。

01


9月14日凌晨4點左右,接到了電話,說岳父摔倒站不起來了。

家裡打了120,趕緊開車趕往醫院匯合。

路上,蘑菇和我說,爸爸身體這麼好,怎麼會大半夜摔倒的?不會是在跑步機上摔的吧?

我沒有說話,但心裡有種更不好的預感。

因為我媽也曾深夜倒下過,原因是腦溢血導致的小中風。

趕到醫院,岳父剛被送到急診病房,做了基本的處理後就去拍了CT,被診斷為腦內出血,而且出血量已經達到手術指徵。

所謂的手術指徵,是指:

  • 當某種疾病符合診療規定的標準,採用非手術治療方式難以治癒疾病,採用手術方式將有助於疾病的治療時,所應採用的手術方式。


腦出血的手術指徵主要有兩條:

  • 一是出血量(不同部位標準不一樣)
  • 二是腦中線移位的程度(一側腦出血後會把腦中線擠到另一邊)


我岳父的出血量已超過手術指徵,但腦中線移位還沒有達到,正好處於一個臨界狀態。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考驗:怎麼選治療方案?

02


值班的腦外科醫生一共給我們講了三種方案:手術、保守治療和引流。

由於CT中出血部位的濃度比較高,醫生懷疑血塊很可能已出現凝固,所以引流首先被排除,主要就是在手術和保守治療之間進行抉擇。

1.手術

拿掉大腦側面的骨頭,然後讓手術器械從側面進入到出血的部位,清除掉血塊並進行止血。

手術的好處在於,可以避免出血量繼續增大進而影響生命安全,還可以馬上解除血塊對大腦內部的壓迫。

但手術器械在進入出血部位的過程中,會穿過腦組織,這一定會損傷到一部分大腦,而且還會有不可預測的手術風險(包括麻醉、傷口感染、醫療事故等等)。

通過藥物和掛水等手段控制病情,然後看病人自己的恢復能力。

保守治療的好處是可以保全大腦,也不用冒手術風險。

但保守治療要面臨的風險是,出血量有可能繼續增大,到時候可能還是要動手術,而到了那個時候再動手術病人的身體素質肯定已不如剛進醫院時了。

而且即便出血量控制住了,出血部位的周邊還會出現水腫。

短則幾天,多則半個月,這個過程中都會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

所以,選保守治療還是手術,對家屬而言真的是一個很殘酷的抉擇。

因為任何一種選擇都要承擔相應的風險,而你無法預知哪一個才是正確的選擇。

選錯了怎麼辦?

這是一個很重的心理負擔。

03


醫生第一次讓我們選擇時,我和蘑菇小姐的弟弟回去找岳父的身份證和病歷本去了,蘑菇小姐、岳母以及弟弟的女朋友留在醫院。

蘑菇小姐打電話和我說:“我媽已經完全沒辦法拿主意了,一直在哭,我本來是傾向於保守治療的,但一想到不做手術情況可能會惡化,我心裡就亂了。”

等回到醫院,那位年輕的腦外科醫生再次和我們解釋了兩種方案的優勢和風險,我聽完後就問了一句:

“如果是醫生你的父親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選?”

醫生笑了笑,說這個問題剛才家屬(蘑菇小姐)已經問過了,但他沒辦法給出肯定的回答,還是要我們自己決定(這個我很理解,畢竟有的家屬會因為結果不好就賴上醫生,所以現在的醫生一般都不太敢給出很明確的建議)。

但是他馬上又添了一句,選保守治療對於家屬而言可能是一個很難熬過去的心理關。

因為你可能會看著病人一天天虛弱下去,身體一天天浮腫起來,而且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半個月,這半個月中你們都會擔驚受怕,而且可能還會功虧一簣(即病情惡化不得不進行手術)。

根據他的經驗,有些家屬的心理防線是會崩潰的。

聽到這位年輕醫生這麼說,我感覺他是在暗示我們他更傾向於保守治療,只不過要家屬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之後,這位年輕醫生還告訴我們,如果選擇手術,在清理掉血塊之後,要對周圍一圈進行止血,止血的時候會用到兩個電極去燙那些部位,而我岳父的出血部位很深,靠近大腦中線,到時候可能會傷到大腦中的一些關鍵部位。

聽完醫生的分析,我很明確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建議先採用保守治療,但要做好最壞的心理打算。

像這種關係到家人生命安全的重大抉擇,其實只有直系親屬才有資格去做決定,但因為蘑菇一家人完全沒有處理這種事的經驗,而我已經面對過好幾回了,我覺得他們還是需要一個軍師的,所以我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蘑菇小姐和弟弟都表示贊同,而我岳母則在托熟人在醫院找認識的人。

04


上午8點半左右,岳父第二次做CT。

從放射科出來後,年輕醫生給我們對比了前後拍的兩張CT圖,發現岳父的出血量並沒有明顯變化。

我們長舒了一口氣。

這時候來了一位年長的腦外科醫生,他是負責治療我岳父的主任醫生。

這位主任醫生來了之後就問XX(岳母的熟人)和我們是什麼關係,給他打了好幾個電話叮囑。

我岳母露出了一絲欣慰的表情,可能是覺得醫院裡有人認識,心裡沒那麼慌了。

但聽完這位主任醫生的分析之後,我有點懷疑他的話是否可信。

因為這位主任醫生在描述手術方案的風險時,只用了很簡單的話就一筆帶過了,但他卻告訴我們,如果恢復得好,兩種方案最後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但之前那位年輕醫生已經分析過了,由於我岳父的出血部位很深,手術器械在進入的過程中,肯定會損傷到一部分正常的大腦。

這種創傷是永久性的。

所以,這位主任說保守治療和手術最後可能達到的恢復效果一致,我是不相信的。

我感覺主任醫生是在引導我們選擇做手術。

後來主任醫生問我們怎麼選的時候,我們就說還要再討論一下,他就走了。

然後我就把年輕醫生又喊了過來,並當著年輕醫生的面給我岳母又講了一遍手術的風險,年輕醫生說我理解的還是比較正確的。

我岳母心裡則很亂。

我們幾個小輩都比較相信年輕醫生的說法,而她覺得那個年長的醫生是主任,按理說技術應該更好才對,但她也擔心手術的風險。

舉棋不定的時候,她又打電話去托熟人。

那個熟人其實也是個醫生,和主任醫生還是前同事關係,最後熟人終於從主任醫生那兒問出了一個準話,說建議先保守治療,如果情況有變再考慮手術。

全家的意見終於達成了一致。

05


決定保守治療後,醫生把我岳父從急診病房轉到了ICU(重症監護室)。

ICU裡面也有一名蹲點的腦外科醫生,把岳母喊進去在很多告知書上簽字,我也一起陪了進去(ICU每天只有半小時探視時間,其他時間家屬都不能進,而且一次最多隻能進兩個人)。

在聊起岳父的病情時,這位醫生說,做手術是保命,保守治療是最大可能保全大腦功能。

他也覺得我岳父的情況是可以先採用保守治療的。

我岳母又稍稍寬慰了一點。

但從ICU出來,看著門關上的那一刻,岳母還是有點把持不住了,她一邊揮動手臂一邊在喊些什麼。

她和岳父平時時不時要鬥嘴,但其實夫妻感情特別深。

蘑菇姐弟也是眼眶溼溼的。

06


第二天和第三天,我們又給岳父拍了2張CT。

慶幸的是,岳父的出血量沒怎麼變化,已經完全控制住了,於是順利轉到了普通病房。

最初的那位年輕醫生告訴我們,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當時選擇保守治療是正確的。

聽到這句話,我們激動得不得了。

但最新的CT也顯示,出血部位周邊已經有了水腫,這個我們之前就做好了心理準備。

好在我岳父身體底子很不錯,氣色和精神狀態已經有了明顯改善,尤其是吞嚥功能特別好。

昨天給他喂粥喝,一開始怕他吃太多,不給他吃了,他還會拼命眨眼睛示意還想要。

今天弟弟告訴我們,給爸爸買了獅子頭,看到食物的時候我岳父已經會不由自主地裂開嘴笑了(我岳父平時就是個大吃貨,在ICU的時候真的把他餓壞了)。

笑得更開心的是我岳母。

在岳父進入ICU的第二天,我們去探視時,岳父完全攤在床上,臉色特別差,我們喊他他也只能微弱地眨眨眼,眼角能看到溼溼的一片。

我岳母擔心到整晚整晚睡不著覺。

昨天看到岳父能喝粥時,岳母別提有多高興了,一邊喂一邊說:“年輕的時候是給XX和XX(蘑菇姐弟)喂吃的,現在老了輪到給你餵了,哈哈哈哈哈。”

而我岳父現在的語言功能還沒有恢復,但他能喊出兩個人的名字,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就是睜開眼看到我岳母的那一瞬間,他喊出了她的名字。

真的特別感人。

希望後面的日子,岳父的身體會一天比一天更好。

07


最後說說我在醫院的這幾天的一些感悟:

從你踏進醫院的那一刻起,等待著你的至少有三重考驗——關於認知水平、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經濟實力。

認知水平的考驗主要體現在,你要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判斷。

如果病情特別輕,肯定保守治療,如果病情特別重,那也只能選手術保命,但如果是在臨界狀態,那真的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判斷能力。

這種判斷能力不僅是醫學上,還包括你能否識別誰是可以信賴的人。

因為手術指徵在臨界狀態,不管選哪個都是有得有失的,這個時候同一個醫院的不同醫生傾向也可能會不一樣(我們這次就遇到了)。

這種傾向未必完全是出於技術層面考慮的。

而醫生的傾向不一樣,在表述的時候方式就會有所不同,比如他會側重描述某一個方式的風險,而弱化另一種方案的風險,這就會給病人的選擇造成一定的引導性。

我之所以懷疑那個主任醫生,是因為他說手術和保守治療最後可能達成完全一樣的恢復效果,這引起了我的警惕。

而自從我們決定保守治療之後,這位主任醫生竟然就再沒有出現過。

這還是熟人特別關照過的……

而我們遇到的第一位年輕醫生,則從始至終都在很仔細地給我們分析利弊,而且非常耐心,所以後來我還特意加了他的微信,遇到什麼事我們也都和他商量,諮詢他的意見。

我覺得他是可信賴的,而他感受到這種信賴之後,也會比較有底氣來給我們一些建議。

但是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其實不具備這種識別和判斷能力。

所以,學一點醫療方式的知識真的還是蠻重要的。

第二個考驗是心理上的。

蘑菇小姐曾經對我說,她雖然一直也都是支持保守治療的,但其實心裡還是會害怕,害怕做錯了選擇會害了她爸爸。

當時我安慰她說:

“你永遠不知道做出另一個選擇情況是會更好還是更糟,但至少從目前來看,我們已經做出了最好的選擇,所以不管最後情況怎麼樣,你都不要自責。”


說是這麼說,但如果岳父的狀態真的不好,無論是她還是我,心裡肯定是會自責的。

除此之外,期望管理也是面對疾病時很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一開始就抱有太高的期待,而後看著親人狀態一天天變差,很容易擊潰一個人的心理防線的。

親人之間的感情越好,對心理防線的衝擊就越激烈。

從剛送到醫院的那時候起,我就很擔心岳母會接受不了岳父可能會出現的病情變化(剛到醫院的時候,她一直在岳父的病床前說,一定要好起來,一定要好起來)。

所以從第一天開始,我就不斷在試圖降低我岳母的心理預期。

一開始就告訴她可能會出現的最壞的情況,她會更加容易接受。而如果之後再看著岳父一天天好起來,則會更加高興。

第三個考驗是經濟上的。

雖然我們都說,病人的健康永遠是最重要的。

如果沒錢治病,對一個家庭而言,就更加殘酷了。

蘑菇小姐今天還在對我說,還好她沒有擔心過經濟上的問題。

一來是我岳父岳母本身有一些積蓄,還買過一份保險,目前都還應付得來。

二來是哪怕退一步,需要更多的錢去治病,我們也有足夠的能力去支持父母。

所以我建議你平時還是攢一點錢,這樣出了事的時候才會不慌。

當然,最理想的是,希望你們不需要遇到這樣的考驗。

祝福各位的家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

就這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