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不是領導的「獨角戲」,精英們該有的魄力是什麼

開會不是領導的“獨角戲”,精英們該有的魄力是什麼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

公司會議上,大部分人都閉口不言,最後討論變成領導的“獨角戲”;說好的頭腦風暴,往往淪為漫無目的的扯淡……

有時我們會禁不住感慨,“會議就是浪費時間”。

其實,這真不是會議的錯,只是我們沒找到開會的正確姿勢。

1. 團體討論中,常會出現一種現象:大家都傾向於讓自己的觀點與其他人保持一致,最後導致觀點趨於雷同,沒有新意見產生。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正因為羊群效應,很多會議沒有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價值,而變成純粹的浪費時間。

2. 產生“羊群效應”的原因有三個:① 因為領導的權威而刻意附和;② 對自己觀點不自信,害怕建議不被採納;③ 看到已經討論出了有傾向性的結論,不願再提出其他意見,選擇沉默。

開會不是領導的“獨角戲”,精英們該有的魄力是什麼


3. “羊群效應”最大的弊端,是隻強調大多數人認同的信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少數人掌握的信息,從而很容易導致決策失誤。

4. 走極端,是“羊群效應”會導致的另一種錯誤:當某個觀點被團隊大多數人認同時,我們的自信會增強,在集體樂觀情緒的影響下,很容易進一步強化這個觀點,使它變得極端。比如制定目標時,領導認為銷售能增長10%,但很容易被集體情緒感染,定下增長20%的誇張目標。這就是“走極端”。

5. 與羊群效應相對,一次好的團體討論,分為兩個階段。階段一是“開腦洞”——進行開放式的討論,讓每個參與者分享自己的想法。但開腦洞不是毫無目的的閒聊,這個階段要明確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或實現的目標。很多會議淪為浪費時間的瞎扯談,就是在這一點跑偏了。

6. 在討論前,收集大家的觀點並共享給團隊的每個人,能有效避免“羊群效應”。比如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在每次開會前,都要求團隊的每個人提交備忘錄,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同時還要閱讀其他人的備忘錄,瞭解其他人的想法,之後再進行討論。

開會不是領導的“獨角戲”,精英們該有的魄力是什麼


7. 討論時改變發言順序。隨機安排發言次序,或讓資歷最淺的成員先提意見,都能避免附和領導、前輩的情況。這也提醒領導者要“少說多聽”,鼓勵成員分享,否則集體智慧很容易變成領導一個人的“智慧”。

8. 一個成熟的團隊,應該有一些專門唱反調的人。討論時引入這類人參與,能有效避免團隊走向極端。同時,他們的出現,會減輕其他有不同意見的人面臨的壓力,讓他們能更輕鬆的發出自己的聲音。這類人可能不受歡迎,卻是領導要保護的。

開會不是領導的“獨角戲”,精英們該有的魄力是什麼


9. 跨部門討論時,專家是一定要引入的一類人。因為專家身處各方利益之外,不懼怕挑戰大多數人的觀點,能毫無負擔的提出不同意見。為了防止討論變成各方利益的撕扯,最好在討論前就明確點出誰是哪方面的專家,讓其他人心裡有個預判。

10. 在全面討論後,會議的第二個階段,是“聚焦實幹”——不再需要多元聲音,強調在可行性的限制下,找到最佳方案。“成本收益分析法”是個非常實用的衡量標準:通過估算成本和可能帶來的收益,找到淨收益最大化的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