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我們在諮詢過程中,小學生家長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我的孩子不愛學習,我該怎麼辦?”很多家長也嘗試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完成哪些任務、取得什麼成績就給什麼獎勵之類的,當然用的最多的還是講道理、督促、提醒,甚至打罵、懲罰。這些措施大多沒什麼持續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一、思維策略

當我們被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困擾的時候,不要急著找答案,一定要跳出來思考,我們面對的到底是什麼問題,只有正確提出問題,才能有效解決問題。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


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被多年“標準答案”教育浸潤的我們,習慣於就發現問題直接尋求答案。其實,多問幾次為什麼,我們就能準確地定位問題,找到真正的原因,答案也自然就浮現出來了。

多問幾個為什麼

提問1:這個問題準確嗎?孩子是“不愛學習”嗎?

——我們先看到這個假定的前提是孩子“不愛學習”,其實這個提法就是不對的。“不愛學習”是一個定性的描述,是把某個問題擴大化之後的說法,而問題一定要具體化才能有效解決。把這個問題具體化,就要繼續思考。

提問2:孩子是真的什麼都不感興趣,什麼都不愛學?

——你是否發現很多時候孩子也是愛學習的?比如認字特別快,自己看書能看一兩小時,自己玩樂高的時候特別專注,能連續幾個小時直到拼出整個城堡,但是對學校的功課就不那麼愛學了。

提問3:是所有科目不愛學,還是有些課比較愛學?

——我們會發現,孩子可能背誦類的比較好,課文、古詩孩子很快背得滾瓜爛熟;但做練習生字的時候就會特別磨蹭;數學作業簡單的題還行,但如果遇到難題不會做就有情緒了,另外如果題目量大會看著就焦慮,或者在那裡發呆了。

明確原因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到,通過幾個“為什麼”,我們就可以比較準確的定位問題,而不是籠統地給孩子扣個“不愛學習”的大帽子,這樣的負面標籤不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容易讓孩子形成不好的自我評價。

孩子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擅長的,或者努力一小下就能夠做好的學習任務,做這些孩子很有成就感。每個孩子都有愛學習的本性,這樣的學習是不需要管理和督促的。而孩子不愛學習的情況通常是:

(1)額外的學習任務

很多家長在孩子寫完學校的作業後,馬上給孩子安排單詞、口算、附加練習,孩子很快就會發現寫完一項作業,還會有沒完沒了的額外任務在等著他,那孩子肯定會磨磨蹭蹭,拖拉著半天也寫不了多少作業。

(2)作業量大

老師留的作業是要考慮到全班的平均水平,作業量對一部分孩子來講肯定是偏高的。作業量太大,就容易引起過度焦慮,效率反而下降了。

(3)題目太難不會做


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每個孩子的基礎、學習能力都不一樣,有些題目對孩子來講難度比較大,導致孩子產生畏難情緒。如果不能及時教會孩子如何克服困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下來可能導致“習得性無助”,在這個科目甚至整個學業上對自己形成悲觀的自我評價。

二、背景知識

要有效解決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需要學習、瞭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學、認知規律方面的知識。

1.對學習的認知

孩子為什麼愛玩電子遊戲?

每個遊戲設計的時候都會做到及時反饋,每做一組操作,屏幕上會有炫麗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分數的跳動,獲得等級的上升和裝備的獎勵,而且還能不斷過關,玩遊戲的行為就會不斷得到鼓勵和強化,孩子就會動力十足。

日常的學習也這樣好玩嗎?

當然不是!30個生字,60道口算,2張卷子,1篇作文……做這些的時候中間過程是沒有反饋的,有用的行為經常得不到及時強化。這類學習是不能馬上看到好處的,所以不能光靠天生的本性來堅持。

如何讓孩子堅持這些“暫時沒好處”的學習?

(1)適當增加反饋。比如100道口算題,不要把它僅僅當作一項不得不做、做完就萬事大吉的任務。口算是技能訓練,可以有速度、準確率等指標,家長可以記錄和及時反饋這些信息給孩子;

(2)賦予行為以意義。用一些儀式化的行為讓孩子覺得做這些事情是有意義的,比如,準備一張漂亮的紙,把孩子寫生字時寫得比較好看的字,收集起來,裝裱一下做成好看的畫框擺在家裡顯眼的位置。

(3)強調長遠價值。比如對孩子說,你現在口算做到又快又準,以後買東西算錢都不用計算器……

更詳細的知識和具體的方法,我們將在“目標管理”專題中介紹。

2.學習區

心理學中關於人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舒適區“是知識和技能熟練的心理最舒適的區域,學習任務處在這個區,沒有挑戰,不會覺得難,但對個人來講幾乎沒有進步。比如孩子口算已經很熟練,再增加練習的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會讓孩子覺得枯燥無聊,過量刷題也經常導致這個問題。

學習區“是對個人來講,有不會或不熟練的事項,但是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在這個區域裡面,由於是舒適區的延伸區,肯定會感到不舒適,不自在,但是努力克服之後就會有成就感,有能力提升帶來的自我效能感。在這個區域的學習效率是非常高的,進步是最快的,是最適合的學習區域。

“恐慌區“指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區域,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情緒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判斷孩子面對的問題是在學習區還是恐慌區,如果處在恐慌區,需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指導,搭建“支架”幫助孩子逐級克服難題。

三、引導孩子高效學習的核心要求

發現問題的真正原因,學習和掌握的相關的知識,還需要轉化成有效的行動,建立一套踐行和自我約束的行為準則,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行為和習慣需要家長的陪伴和引導。三年級之前要陪好,養成好習慣;四年級以後要陪少,鍛鍊孩子高效學習的能力。這個過程中要至少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陪學任務,教孩子做好作業管理和時間管理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很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時眼睛緊盯著孩子,寫錯了立刻指出來,剛一走神兒立刻就敲桌子。那孩子會是什麼感覺?比如你在開車,副駕在旁邊不停地碎碎念:“跟車太近了,快撞上啦!”;路上有點堵,他在那兒喊“趕緊變道呀,這邊這麼慢”,“跟緊點,又被加塞兒了吧”……一路下來終於到了目的地,他還在嘮叨,說“剎車都不會,總踩那麼猛,坐你車真難受”。你什麼感覺,下次還要不要他坐旁邊?一個行為如果沒得到鼓勵,也沒有完成時的成就感,甚至還伴隨著不斷被指責的負面情緒,想不討厭都難。

教孩子做好作業管理

首先要教會孩子每天做作業之前,先列一個清單,理清有哪些作業,確定當前要做哪個,一做完在上面打個勾,讓孩子體會一下完成之後的成就感,然後再做下一個。

教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當孩子已經比較熟練地通過清單管理自己的作業任務後,可以再教孩子進行時間管理。在開始每項任務之前,讓孩子先做時間估算,然後記錄一下完成所需的實際時間。這樣不但有助於提升孩子做作業的專注程度,並且一段時間後孩子就能夠在做每項作業時都有自己內心的越來越準確的預估,提高孩子在時間上的掌控感。

2.孩子遇到困難時,要接納孩子的畏難情緒

孩子遇到一個對他來講比較難的題,完全沒頭緒,不知從哪下手,在那裡唉聲嘆氣,糾結著想要放棄的時候,你看不下去了,覺得這道題看起來很簡單,就跟他說:“這個有什麼難的,你怎麼不會做?!”換位來思考,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是什麼感受?很惱火對不對!我感覺真的很難,你卻在那裡說不難,兩個人不在一個頻率上,你再說什麼話我都聽不進去。

心理學有個“同頻“的說法,心理同頻之後才能產生共振,孩子的內在感覺被認同後,才達到可交流的狀態,你後面的話孩子才會聽。

所以要通過語言接納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之間實現同頻:

——“這個知識點確實挺難的,剛開始的時候不容易找到方法哈。”

——孩子說:“嗯,是啊”

然後可以把孩子內心的正面的願望指出來,把孩子拉到努力解決難題的路上來:

——“我看到你好像一直在努力找辦法,你也很希望能夠自己解決它是嗎?”

——孩子說:“對呀……"

這個被確認的正面的願望就是當下共同的目標。這個時候,就可以發出一起行動的邀請了:

——“那我們一起來從頭捋一下思路吧”。

——“好”

只在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感覺被認同了,才能達到同頻共振,他才會聽你後面說的話,和你一起來共同理思路、想辦法。

3.當孩子學習不順利時,要提供必要的“支架”

不逃避困難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遇到難題時難過,就很心疼,總是安慰他:“這個很難,別的同學也不一定會,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已經很棒了”。

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看起來你在讓孩子脫離負面情緒的困擾,保護孩子的自信心。但這是虛假的自信,孩子自己都懷疑,明明好多同學都會,可是自己不會,逃避困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比別人差。

如果總是逃避困難,不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突破當前的障礙,那麼孩子的勇氣和抗挫折能力就會越來越差。這就比如一感冒發燒就馬上吃抗生素,這次感冒可能很快好了,但是免疫力卻越來越差一樣。這些困難帶來的挫折就是提高孩子心理免疫力的機會。“所有繞過去的困難,為省事走的捷徑,都是將來一定會踩到的坑”。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遇到難題時,儘量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家長陪孩子學習的重點,不是教會孩子知識點,而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跟孩子講:“我小時候做這類題也折騰了很長時間,後來我把書上的例題又重新做了兩遍,後來就知道該怎麼解這道題了“,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練習例題是鞏固知識點、啟發新思路、解決難題的一種好方法。在這些方法的啟發下,孩子還可以自己找到其它方法來突破困難。這樣陪孩子找辦法突破,可以培養和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必須要講解的題目,要按照“支架”的思路來搭梯子,分解成知識點來講解和練習,再啟發孩子組合這些知識點解決難題。

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

學校教育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進度教和考查孩子的知識和技能,而需要個性化指導和培養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是很少涉及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是“有再生能力”更高層次的知識和技能,是高效學習的前提和保障,而這些只靠孩子自發的探索,要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概率是很低的。如果家長能夠學習和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對孩子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和訓練,對孩子的學業和將來的人生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