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同时代的四川抗金名将吴阶,其后人吴曦叛宋投敌是怎么回事?

淮西军变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在这件事情之后,赵构对驻守在边境的武将更加无法给以充分的信任,转而开始逐步进行兵权收归枢密院和兵部的步伐。就北伐而言,在赵构心目中,用有能力有个性的军头北伐金人,就相当于训练了一群狼去咬一只老虎。如果群狼能够咬到老虎的情况下,利用群狼与老虎进行周旋,自己可以从中获利。但群狼可以咬伤老虎但不能咬死老虎,因为如果无法完全掌控群狼的动向,则狼在咬死老虎之后,则完全有可能反戈一击,回过头来咬自己。貌似强大的老虎虽然看起来很凶,但距离自己更近的其实是群狼。实际上通过“苗刘兵变”和“淮西军变”来看,通过前些年已经有了僭越称帝实践的伪齐刘豫和伪楚张邦昌来看,虎在明处,狼在暗处。狼对自己的攻击更加隐蔽,而潜在威胁也更大一些。


岳飞同时代的四川抗金名将吴阶,其后人吴曦叛宋投敌是怎么回事?


所以,绍兴七年是一个转折年。从这一年开始,赵构坚定了自己以拖待变,以打促和的总战略方针,也就是说,打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打也只是点到为止,而他不敢放手让当年的“屯驻大军”去光复中原,直捣黄龙。因为如果放任地方军头去北伐,那么打下来的江山还不一定是谁的,就像淮西军变的结果一样。更何况,赵构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宋金交兵的上百年间,大宋朝廷很多精兵良将纷纷投靠金国,比如此时此刻淮西军中的郦琼,又比如若干年后,四川的“抗金偶像”吴阶弟弟吴璘的孙子吴曦。这些平日里看起来忠义为先,胸脯拍的山响的军人们,到了电光石火的时刻,还不是整建制率部投金。这让南宋朝廷猝不及防,狼狈不堪。因此从绍兴七年开始,在向金人求和这件事情上,赵构是铁了心了。

其次,岳飞的出走庐山事件,以及岳飞敦促赵构立储事件,这两件事情让赵构对岳飞的印象差到了极点。赵构和岳飞之间的矛盾,到了绍兴七年之后,基本上就已经成为一件不可调和的事情,赵构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借口爆发而已。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