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元政权灭金时,将金朝皇室基本杀完,而灭南宋时,却放过了南宋皇室?

车骑校尉


在我看来,蒙古与金朝有深海大仇,与南宋,却是感激涕零,对金朝要赶尽杀绝以防死灰复燃,对南宋,要恩威并施,以宽仁获取民心,那为何蒙古对金朝和南宋会采取双重方式对待呢?且听我一一分析。



金朝与蒙古,在辽朝时本同为契丹部属,完颜阿骨打崛起建立金朝后,对曾经压迫自己的辽朝和同声受气同病相怜的蒙古采取一样的方针,那就是极尽所能的蹂躏压迫,这种高压政策加重了契丹人对金朝的仇恨,终于引发了撒八、窝斡等领导的起义,虽然起义被金朝一代明君,有“小尧舜”美誉的金世宗镇压下去了,但从此以后金朝更加变本加厉,对契丹人及蒙古人进行更疯狂的压制,蒙古人对此是深以为恨,想当年你我同受契丹人的压迫,你们金人灭辽我蒙古人还多次出手助尔,何以到最后却反手相杀了?



辽亡之后,新入主的金朝对蒙古部落处处提防,作为游牧民族出身的两大民族,常常为了各种利益互相大打出手,这一打就从金朝开国时期一路打到了金章宗时期,金章宗即位后,广吉刺部“屡胁诸部入塞”抢夺财物,合底忻、山只昆二部“连岁扰边”。为此,金章宗于1195年(金明昌六年)命左丞相夹谷清臣率师征讨,继以右丞相完颜襄代之,连续出兵北伐。女真贵族施行的屠杀政策,使蒙古诸部与金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次的事件为蒙古诸部与金朝最后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直接导致蒙古诸部对金朝撕破脸皮的,不仅仅是出于铁木真对金朝的私怨,还有金人对蒙古部落长期压迫的公仇。铁木真因宗亲咸补海罕被女真贵族所杀,“欲复仇”,实乃假借私仇之名而行灭金大事。1206年(金泰和六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皇帝)后,即谋伐金,只因对金的底细还不很清楚,才未敢轻举妄动。



蒙古灭金之战,持续20余年,在这中间如果没有南宋给予蒙古方便,借道四川,迂回作战,给金朝来个措手不及。同时在蔡州之役南宋派将出兵配合蒙古大军合围金朝最后一座坚城蔡州,蒙古想灭金并非易事。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金朝到后期虽然日渐衰败,但是要对抗刚刚崛起于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并不算难,一句“人一满万,天下无敌”深刻的形容了女真人的勇猛彪悍。更何况金朝还软硬兼施拉拢了摇摆不定,在当时还保留有一定实力的西夏,所以,一开始,局势对金朝还是有利的。但,1211年,金朝判断错误,在至关重要的生死一战野狐岭之战中遭到惨败,45万金军遭到10万蒙古精锐的合力围歼,此战被认为是金朝由主动转为被动的关键一战。此后,蒙古为了能迂回攻击金朝,多次强行从南宋的四川绕道北上攻击金朝重兵把守的两河之地,蒙古能够多次千里奔袭从四川“借道”,实际上跟南宋自身有巨大关系,为了拱卫长江以北沿线,南宋不惜抽丝剥茧,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四川一线抽调兵力顺长江而下保卫重镇襄阳,四川的空虚无疑为蒙古军队大行方便,这是后来蒙古人对南宋存有感激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宋与金朝,仇恨也是太多了,宋高宗赵构在称帝之前曾经差点入金营为人质,在半道幸被老将宗泽劝留。他的父皇宋徽宗皇兄宋钦宗皆在东京城陷后被俘虏,一路饱受屈辱,最后一一客死在天寒地冻的五国城,尸骨不能南还,国仇家恨不共戴天,因此蒙古人邀约南宋合力灭金的时候,尽管朝廷意见不一,但宋理宗依然力排众议,派名将孟拱率3万精锐宋军北上合围蔡州,最终一鼓作气攻破蔡州城,金末帝完颜承麟力战而死,金朝宣告灭亡。

蒙古人自灭金灭夏之后,特别是在蔡州一役,早已窥知南宋虚实,虽然襄阳被蒙古人团围6年才破城,但南宋自理宗、度宗两朝,奸臣当国,搜刮无度,民变四起,早已是内忧外患,国将不国,蒙古人深知南宋已是垂手可得,所以并不急于南进,而是花更多的精力西征。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代雄主元世祖忽必烈深受汉文化影响,对待南宋政权,他并没有赶尽杀绝,强弩之末何必再行无尽屠戮呢?

公元1276年,蒙古军队攻破南宋国都临安,年幼的宋恭帝与垂帘听政的谢太皇太后(宋理宗之后)宣布投降,临安南宋宗室被举族迁往元大都,没有传说中的杀戮,只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奈。


大国布衣


蒙元政权对南宋皇室优待有加,但是已经去世的历代南宋皇帝的命运却极为悲惨。

1276年,南宋灭亡时,元世祖忽必烈已经是一位六十岁出头的老人,对待南宋皇室,他并没有表现得咄咄逼人。

3月12日,元军阿塔海、董文炳等人率领军队入宫,向跪在地上的南宋幼帝等宣读诏书。根据忽必烈的命令,除了太皇太后谢氏因为生病,暂时留在临安以外,宋恭帝赵顯及其母亲全太后等在内的南宋宗室成员将被押送北上。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当全太后听到诏书中“免系颈牵羊”(古代国君投降之礼,用绳系住脖子,用手牵着羊)之句时,哭得泪如雨下,悲伤的对幼帝说“荷天子圣慈活汝,当望阙拜谢”。

是的,南宋宗室要庆幸的是,蒙古国在忽必烈多年改造之下,已经变得文明许多,在上都朝觐之前,忽必烈特地下诏,允许南宋皇室成员“不要改变服色,只依宋朝甚好”。

要知道,北宋灭亡时,徽钦二帝以及北宋皇室无论男子或是女眷都穿上金人百姓的服装,头缠帕布,身披羊皮,袒露上体,到金人的宗庙行“牵羊礼”。

仅仅就在四五十年前,亡国之后的西夏宗室和金国宗室,也几乎都被蒙古人屠杀殆尽。

人自救,天救之。

小奔认为,南宋皇室的命运其实要归功于南宋的艰苦卓越抵抗如果不是苦苦坚持五十年抵抗蒙元,而是像北宋那样,在敌人尚且处于野蛮阶段时就俯首就擒的话,恐怕下场未必会好过北宋、西夏和金。

在完成仪式后,忽必烈册封赵顯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赵顯的爷爷福王赵与芮被封为平原郡公,三个月后抵京的太皇太后谢氏则被封为寿春郡夫人。

不过,忽必烈尽管对南宋帝室优待有加,已经去世的历代南宋皇帝却没有这么好的命运。

在他的纵容和默许下,江淮释教都总统、八思巴的弟子杨琏真迦率领吐蕃僧人先后挖掘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及皇后杨氏、孟氏、韦氏、吴氏、谢氏等帝后的陵寝,不仅把陵寝之中财宝一抢而光,而且极尽其能侮辱尸体,并将骸骨毁弃于山野之间。

其中,宋理宗的尸体因为保存的最为完好,杨琏真迦命人将其尸体倒悬于树上三天三夜用以沥取水银,最后将头颅割下剔去附肉,制成厌胜之器。

宋六陵被盗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谢太后耳中,她是宋理宗之妻,丈夫的陵墓被挖开,于谢太后而言可谓人世大悲,但她又能做什么,说什么呢?

打落牙和血吞落肚,唯有隐忍。


小奔说史


诸位从政治角度分析了,我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因果报应

金朝首都两次被蒙古攻灭后,皇室被大量屠杀,许多后妃公主被奸淫,甚至沦为妓女。

南宋的临安被蒙古攻灭后,皇室却一直备受礼遇,迁往大都后,忽必烈还多次赐宴、赐衣等。

境遇为何如此天差地别?我们不妨再把目光提前一百年,放到1127北宋的首都汴梁被攻破的那年。金军在汴梁大肆烧杀抢掠,两个皇帝被穿上青衣戴上狗尾巴,皇后都要露出胳膊和胸部为他们跳舞,许多公主、后妃都被送到“浣衣院”,被当作军妓供金兵奸淫。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北宋、南宋皇室的待遇也天差地别。

有趣的是,北宋除了第一个皇帝,都是宋太宗的后裔;南宋除了第一个皇帝,都是宋太祖的后裔。

当年宋太祖攻灭南唐、后蜀等,对李煜、孟昶、钱淑等降王,都没有杀害,还礼遇有加。

后来宋太宗烛影斧声,害死哥哥宋太祖,夺走皇位,后来又逼死侄子。奸淫李煜、孟昶的小周后、花蕊夫人等,后来还毒死他们。可谓坏事做尽。

到了北宋灭亡,他的子孙也受到了这样的待遇,被金军烧杀淫虐。金国灭亡后,也有同样的待遇

南宋的宋高宗因为没有儿子,又传位给宋太祖的七世孙。宋太祖宅心仁厚,所以他的子孙也能保全。

所以说,“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待我施为地煞变


1232年蒙古和金国在三峰山遭遇战之后,金国主力损失殆尽,蒙古大军围城汴京,在金哀宗抵抗了一年之后,逃往蔡州,最终蒙古军队攻破蔡州,之后开始了血腥的屠杀。并且下令全国“独完颜氏不赦”。于是蒙古杀尽了金国宗室成员,并将金国的宗室女眷全部虏回了漠北,把她们赏赐给了蒙古将士蹂躏。



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蒙古灭亡南宋之时,例外的接受了南宋政权的投降。公元1276年,蒙元军队兵围临安,南宋皇室出城投降,而投降的宋恭帝被封为瀛国公,皇族成员全部被带到了大都。



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金哀宗顽抗到底

蒙古人屠城和杀戮也是有原则的,即是举城投降不反抗的基本不会屠城,他们会把城内的财宝劫掠一空,对待当地投降的贵族也不会屠杀。但是如果出现顽抗到底的情况,蒙古的军队攻下城后便会大肆屠城,从而威慑其他城池不要抵抗。



金国就属于勇于顽抗到底类型的,1213年,金国被蒙古军队打败,被迫称臣。但是在蒙古军队走后,开始了积极的防御。在国力提升之后,曾经击溃过蒙古军队,收复了不少的失地。好景不长,在1232年蒙古军队兵围汴京,金哀宗顽抗到底,破城之际逃往蔡州,随后蒙古军队攻蔡州,蔡州城破金国皇室被屠戮殆尽。

反观宋廷的谢太后带着宋恭帝直接投降,所以得以保存了性命。



蒙金之间有世仇

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被塔塔儿部出卖后,送给了金熙宗,金熙宗下令将其钉死在木驴上,由此成吉思汗算是个金国结下了世仇。

在金国强盛只是,金国每年都会派人去蒙古各部落实行减丁政策,即是把高于车轮的男性杀掉,掠夺他们的牛羊马匹。也因此整个蒙古部落对金国上下充满了仇恨。



蒙古人在攻打南宋时,文明进化了一点

蒙古攻打金国的时候,尚处于野蛮时代,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只懂得杀戮。野蛮的屠戮伴随了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一生。

但是在蒙古灭南宋之时,忽必烈已经接受了一些汉文化,明显的就是刘秉忠、张文谦等人建议忽必烈不要大肆屠戮,而忽必烈也接受了这一建议。足以证明灭亡南宋时蒙古向文明迈进了一点。


我是越关


大唐盛世之后,出现了另外一个王朝,这就是宋朝。宋朝的命运是坎坷的,他没能再创大唐盛世的局面,反而却经常受到侵略,最后还亡了国,举国臣民成为了俘虏,成了砧板上的鱼肉。这是大宋子民的不幸,那段时期对于大宋子民来说无比黑暗。

蒙古在灭亡南宋,俘虏南宋皇室之后,忽必烈并没有对其赶尽杀绝。相反,待遇还是十分优厚。而忽必烈在面对金朝皇室的时候,却是另一种做法。他并没有留给他们生路,而是将完颜氏基本屠杀干净。之所以区别如此之大,我认为原因很可能有以下几个。



第一,完颜氏与蒙古乃是世仇,他们的恩恩怨怨早就是几代人的积累,算得上是大仇。在蒙古还很弱小的时候,金国每年都会入侵蒙古,并且展开血腥的大屠杀,这让每一个蒙古人对金国恨之入骨。如今金国被灭,他们自然要报仇雪恨。


第二,忽必烈的眼光已经不同往日,他们以前侵略他国,战胜了之后无非就是让别人赔钱赔东西,如果心情不好,就会来场大屠杀。而现在忽必烈是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王朝,而不是接着回去过他的游牧生活,因此他需要收拢人心。而优待南宋皇室,就是为了此。


麦地传奇


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蒙金世仇、窝阔台时期尚未汉化而忽必烈已经接受了中原文化所以不事屠杀等原因。

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看到的答案里都没有人提到,特此补充一下。

蒙古人征伐战也不是见人就杀见城就屠的。很简单的原则就是,投降不杀,抵抗屠城。

一般来说投降的越快,杀得越少,抵抗越顽强,屠城几率越大。而且蒙古人是不断宣传自己这套原则的,否则怎么可能大部分城市都望风款服,毫无斗志呢。要是真的见城就屠,反正投降也是个死,不如抵抗一下,蒙古军队也不可能征服那么大片地方了。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常见的屠城情况,第一是降而复叛基本没商量,肯定屠城。第二是如果对方在战争中杀死了黄金家族成员,基本也没有投降的余地,肯定血腥屠城。

金朝基本上是把该屠城的禁忌全都给犯了。

1214年,成吉思汗包围中都,金宣宗献上公主求和,这基本上在蒙古人看来金朝就已经降了,所以也没怎么为难他们,爽快退兵。但是蒙古人一走,金宣宗就迁都汴京,这在蒙古人看来就是转身逃走,降而复叛,只不过成吉思汗忙着打花剌子模,只是派木华黎攻略华北。然而金朝又是封赏军阀,又是招兵买马,持续抗蒙,蒙古人哪能忍得了。成吉思汗死后,金朝派使者送葬礼的份子钱(赗),窝阔台说:“汝主久不降,使先帝老于兵间,吾岂能忘也,赗何为哉!”干脆拒绝了对方的赠礼。这基本就没有什么转圜余地了。

拖雷和窝阔台亲征金朝,三峰山之战消灭了金朝20万有生力量。结果战后拖雷死了。虽然不是死在战争中吧,但也可以说是因为攻打金朝而死。

因为萨满占卜认为不利于进攻,因此这次窝阔台还是没有灭金,只是要求金朝投降,索要人质后就退兵了。

但是在此之后,金朝仍在进行最后的拼死抵抗。窝阔台留下速不台进攻边境,猛攻十六天仍然不能攻克。金哀宗不断召集援兵,突围后逃到归德,再逃到蔡州,显然属于再次降而复叛。之后宋蒙联合攻金,包围了蔡州,金哀宗还试图微服率兵突围。到1234年正月,金哀宗突围无望,把皇位传给昭宗,自经而焚也不肯投降。昭宗也是力战而亡,死于乱兵之中。这种情况下不屠城基本是不可能的。

金哀宗

南宋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一方面忽必烈叮嘱过伯颜不要滥杀。另一方面杭州很快投降,所以达成“无血开城”。按杭州城这个投降速度,即使是在成吉思汗时期,也是大概率不会出现屠城事件的。


pku小动物


有网友问:为什么蒙元政权灭金时,将金朝皇室基本杀完,而灭南宋时,却放过了南宋皇室? 原因就是蒙古兴起,征服了几乎半个世界,遇到的最残酷的战争,就是灭金之战。

蒙古和金朝,几乎不停歇的血腥厮杀了23年,在1211年,1212年,金军完颜天骥,抹撚尽忠2次直接击败蒙古军,还击伤成吉思汗。在1216年金军将领胥鼎在平阳,太原连续击败蒙古军木华黎部队。

随后在1217年,金军在太原再次击败木华黎,但是随后在1219年在济南金军惨败。随后在1221年,经过5年战争,木华黎终于攻克太原。在1222年,金军在陕西,山西全线反攻,一直到1226年,金军又收复了大部分土地。

同年成吉思汗大军再次发动反攻,金军连续取胜,同时在1230年击败了蒙古拖雷,蒙哥两路大军。同时还直接打爆了蒙古军主力窝阔台大汗的部队。金朝大军完颜陈和尚追击蒙古大将速不台500多里。

一直到1232年的三峰山大决战,蒙古军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彻底打垮金军主力。随后,蒙古军包围金朝首都蔡州,金军抵抗异常激烈,这是中国古代王朝灭亡,首都抵抗最顽强的地方。

经过1年的围城战,蒙古军才攻破蔡州,进行血腥巷战,金朝最后一位皇帝,金哀宗自缢,传位完颜承麟,随后这位完颜承麟立刻拔刀参加巷战而死,金朝最后的500多位大臣,将领集体自杀。最后金朝大臣对宋朝皇帝说:“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


深度军事


原因其实有两个。一个历史上的恩怨,一个是战争里的关系。

历史上,蒙古与金人结下了血仇。1143年,就是宋高宗赵构在《绍兴和议》中正式向金称臣的第二年,一支蒙古军更是攻入金国北部境内,打破了二十多个寨子。这时的女真贵族虽在全盛的时期,他们已经感到对蒙古族的武力不可掉以轻心了。到了金世宗年间,成吉思汗出生(1162年)前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合不勒汗去世后只过了两代,蒙古人因为未能推举出合适的人选继承汗位,汗统中绝,力量大大削弱。金朝趁机报复,大举进攻,先后有两位蒙古部的可汗,死在金朝皇帝的手里。这样的刻骨仇恨,是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人无法忘却的。而蒙古与南宋,历史上可以说是天南地北,根本毫无关系的路人而已。。。

再说战争里的事情。蒙金战争(1214-1234年)时间虽然比蒙宋战争短,但惨烈程度绝对过之。金人在河北、陕西、河南都进行了顽强抵抗。举个例子就知道了,1229年大昌原之战中,金军就以区区四百骑大破蒙古军八千之众!至于1231年令名将速不台遭到大汗窝阔台训斥的倒回谷战役,“北兵狼狈而西,马多不暇入衔”,蒙古军损兵四分之一以上,可以说是败得极惨。当时有人甚至将倒回谷之战与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相比附,可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小胜。直到蒙古与宋联合攻打金国的最后据点蔡州(河南汝南),金军也是死战到底,城破的时候金哀宗还要让位给完颜承麟让他骑马突围延续国祚,蒙古人对待这样顽固的敌人,向来是杀光为止的。1241年攻打阿拉伯帝国,困守巴格达的哈里发只不过抵抗后才投降,也丢了性命,何况金人!南宋在这方面就好了一点,毕竟首都临安是不战而降的,蒙古人对待主动投降的敌人,待遇自然要好一点。

个人意见欢迎拍砖。


杂史谭


很简单嘛,因为大金抵抗到最后,直到金哀宗和完颜承麟相继自尽;而南宋则主动向元朝投降,当时有诗云——“伯颜丞相吕将军,收了江南不杀人,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这一主动投降的行为让日本很是鄙视,元朝东征的时候日本人客客气气的称呼以蒙古人和北方汉人为主的部队为北军,而范文虎的新附军直接称为“蛮军”;甚至日本人赖山阳写诗嘲笑主动投降蒙古的南宋皇室为“吓破赵家老寡妇”。好了,这又打碎了日本为南宋灭亡披麻戴孝的谣言。


不过话说回来,大金的完颜守绪和完颜承麟才叫君主死社稷,这两位一位自尽,一位力战身死,也是死得其所。完颜守绪跟完颜承麟说:我太肥了,跑不出去了,卿平日矫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虽然完颜承麟仅仅当了不到一天的“天子”,但是这货也敢为了自家产业拼命,也是条汉子。完颜守绪虽然像娘们一样哭哭啼啼的上吊,但是就像他说的,我太肥了跑不出去,只能等死了。不过这两位死的也壮烈,所以被南宋俘虏的大金大臣张天纲对审问他的南宋官员嘲讽道——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


所以,从威胁程度来说,抵抗到最后的大金确实比南宋更有威胁。不过赵家老寡妇也要感谢忽必烈,忽必烈征服南宋调整了政策,他对领兵平蛮的伯颜说——昔曹彬以不嗜杀平江南,汝其体朕心,为吾曹彬可也。当然,乱世人命贱如狗,不可能做到不杀人,但是伯颜也约束部队不得妄杀无辜,否则就不会有收了江南不杀人的赞美了,而且南宋百姓也称呼伯颜的部队为王者之师。


北洋海军炮手


(蒙古骑兵)

一、蒙古人东征西伐攻下了欧亚很多土地和城镇。他们对于所攻打的城市都是统一作风,那就是“限期投降”,如果你投降了那就就地“征税”(其实就是抢钱)、善待当地贵族。但是对于敢抵抗的民众杀无赦。而如果你不投降的话,那就攻下后“鸡犬不留”,直接抹掉这个城市。

那我们来看看南宋都城临安是怎么被元朝占领的,是谢太后带上小皇帝投降的,并且对元朝奉上了大量金银财宝。而结局呢,谢太后只是被带回北方封寿春郡夫人,小皇帝赵㬎更是被忽必烈发配到西藏去当喇嘛了,而且年老后还是被杀的。大家想想这样的日子会好过吗?算是善待吗?宋徽宗还被封过“昏德公”呢。难道所谓的善待就是没杀他们吗?

(宋恭宗 赵㬎画像)

二、而且,很多人都认为谢太后投降元朝主要是奸臣怂恿,其实是迫不得已,谢太后爱惜臣民,怕元朝屠城。关于元朝攻打很久的襄阳是否被屠城现在不可考,但是临安边上的常州被屠大家知道吗?

南宋都城临安和常州成“掎角之势”,战略上能互相支援。元朝先攻常州并且老规矩要其投降,遭拒绝后直接屠城,《宋史》和《元史》都记载过,当时大屠杀的场面连元朝统帅伯颜自己都不敢直视。这样的情况下,谢太后这才驳回了文天祥和张世杰固守临安的计划(她知道肯定是打不过元军),并决定开城投降,但是条件是要求伯颜一定善待临安百姓。这才是忽必烈所谓“善待南宋皇族”的真相。

(陆秀夫背皇帝跳海 塑像)

三、另外,南宋最后亡于崖山的时候,10万人一起殉国。如果元朝是善待他们的,他们何必呢?而且,大家真的认为这10万人是真的自杀吗?难道不会是元军杀害的吗?历史可是胜利者可以改的。还有,马可波罗的游记也有元朝军队屠杀南宋军民和掠夺南宋大量财富的记录,这些非本朝人记录的历史更加可靠。

所以,小编认为所谓“元朝善待南宋皇室”问题不成立。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敬请点赞关注【今古纵横】,我么热衷于研究地理、环境、人本历史学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