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牛子散文随笔」古镇情

「苍龙牛子散文随笔」古镇情

家乡古镇叫秦渡镇,位于秦地古都鄠邑区东部。简称秦镇,老百姓也叫“秦头街”,“上街去!”就是到秦渡镇去。妻是西街药王楼下的姑娘,“街面上的人”,结亲就算高攀了,因我的家距此还有几里地,人称乡里,能成为秦头街的女婿,在同学同伴中会经常看到他们钦羡的目光。

少儿时的秦镇大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模样的印记。秦户大道自西向东也就现在西户公路的一半宽,沙石路面,南北路边分别长着胳膊粗的杉松树,春夏翠绿,秋冬殷红。这是县城通往秦镇的官道,直抵西门口。整个街镇三面围城,有西门,北门、南门、土南门、大南门等“五门”。没有东门,东边以沣河为天然屏障,住家后墙外便是滚滚沣河水。古城墙有二三十米高,城墙下是护城河,长年有水,可钓鱼冼衣。有一年县上在秦镇小学公捕王中长兄弟和张波几个青年人,我们结伙赶到时,会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便跑到西门城墙上等待游街时观看。看完后在城墙上玩耍了一下午,留下终生印象。街路形成丁字形框架,南门到北门以西门通往的路分界称南街和北街,主干路称西街,三条街交界处叫丁字街。丁字街也是秦镇最繁华的地段,医院、照相馆、回民食堂、理发店等在此周围。此处居住一些解放时无土地的人成为居民,他们不用下地干活,在集体服务行业上班,上不了班的摆地摊卖个针头线脑,吃的“商品粮”,是镇上老百姓眼中的贵族。他们的孩子由国家陆续安排工作,被大家叫为“市民蛋!”我的高中同学有几位就是这样。那个年代,这里是很受人们向往的地方。

「苍龙牛子散文随笔」古镇情

古镇之古老,1600多年来“三街”格局是遗存下来的主要标志。民房临街而建,街道很窄,象巷道,但建筑工艺很讲究,花砖青瓦,木梁雕刻,有不少二层木楼,古风古韵。西街最长,“九楼”中我印象深的是药王楼和西街戏楼。药王楼跨街而建,甚为壮观,行人从楼下穿行而过。我的岳丈家在药王楼下南排临街,房门为板式结构,利于经商买卖。我的姑家在戏楼南边的当家堡,当时叫秦一大队。妹成人后嫁到秦镇小学后面的楼北堡,家在一个池塘旁边盖了几间瓦房。秦镇号称“十三堡”都居集在城墙内,形成独持的生产大队模式。由于这些亲情关系,我儿时开始由父亲领着去姑家,成家后与妻儿无数次来“丈家”,方便时也去妹家,几十年来与秦镇结下不解之缘。

秦镇的内核是商业,名副其实的繁华商镇。它距古长安不足30公里,连接长安东、南、北三面,西面承载户县东部民生之需。沣河水面宽200余米,古时靠船摆渡,后来修了两米宽的石板桥,出行虽简便了,但人多桥窄,远远望去,过往行人经常象横卧在河面上的蛟龙一样,只见龙身不见首尾。

「苍龙牛子散文随笔」古镇情

秦镇的集市逢双日为“集”,单日休市,一方面镇上多数人还是农民需料理庄稼,一方面物资采购贩运为“正集”做准备,但三条街上门头店面,每天都做着生意,有“货通天下”之说。北门外沿沣河西岸是活禽和牲畜市场。有牛羊猪马骡驴,还有鸡鸭鹅鸽子等,每到集日热闹非凡。我少年时期喜欢养羊,同父亲多次来过羊市交易。有一年父亲很忙,我就独自拉着一只羊到这里卖给河东北张村的人,父母为此高兴了很长时间。在集市上我最敬佩的是“经纪人”。他们大都穿着宽大的黑色布衣裤,头上戴着与众不同的竹编帽子,鼻梁上挂着石头茶色镜,腰带上掉拉着眼镜盒,手上拿着半截卷烟,或长长的旱烟袋,有时也把旱烟袋插在脖子上的衣领里。他们活跃在各种市场上,在哪个市场待久了便被冠名“牛经”、“马经”、“羊经”等头衔,人们讨厌他们又离不开他们,很多买卖都是在他们摄合下办成的。这些人在市场沉默不语,与卖方低语几声,便观察买方,凑到买方跟前伸出臂来,肩膀向前一耸,手在袖口里边,买家就会明白这是“经纪”与自已要商量价格,也一耸肩,袖口对接,有时“经纪”也会另一手拿下竹帽盖在伸出的手上用指头表示卖家的价格,买家用手指还了价,他便转过身来拉着卖家的手转递回去。这一切都在诡秘的捏手指中进行,一桩桩生意宣告成功,而“经纪人”从中提取微薄的利润。秦镇人聪明能干,勤奋艰辛,十人九商。逢集走亲窜友,你会看到背街村道家家锁门蔽户,既使相会,也聊聊数语,很少留客吃饭,落得吝啬嫌疑,实则家家忙碌,无暇应酬。这种环境下,很多人“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成长为优秀的商家。我岳丈识字很少,十几岁从长安独自到秦镇,由窜街摆地摊小生意开始,后来成家立业,生意兴隆,家境富足。他走南创北,双手能打算盘,能在马群中选出精品良驹,能在一大堆乌药中分出优良中差,制造出不同等次的酒曲,成为经商行家里手。现在他的子孙有不少就在镇上经营生意,有的开办面粉加工企业十几年,有的投资近千万建成高档幼儿园。

「苍龙牛子散文随笔」古镇情

“秦镇米皮”,也叫凉皮,皮子,儿时听到的民谣“美国人的长鼻子,秦渡镇的瓤皮子”,都是顶尖稀罕之物。也有“乾州锅盔岐山面,秦镇皮子绕长安”一说,称为关中“三大美食”。现在秦镇凉皮已产业化、系列化,搭配黄酒、稀饭和肉夹馍,配有时尚小莱,成为新兴美食链已走出三秦大地,甚至到了国外,成为秦镇人的骄傲。秦镇目前凉皮聚集的西桥头就是当年北门外的自由市场,六十多家饭铺每天应接不暇,既使下大雪也有人来。我在秦镇吃的最多的当属米皮和涝糟鸡蛋。年轻时到丈人家,岳母总是端来细薄筋软、辣红油香的米皮和热气腾腾的涝糟鸡蛋,经常还在涝糟汤中放三四个鸡蛋,那时血气方刚,个大心实,饭量也美,经常风卷残云,不时吃个净光,很得老人喜爱。现在想起都涎水出口,感念不已。当然,秦镇小吃上百种都是惹人馋的,如炸油糕、油炒凉粉、糖麻花、甑糕、石枣汤、神仙粉、豆腐脑、包米花等等,都是人们喜吃乐尝的美食,也是古镇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苍龙牛子散文随笔」古镇情

四月的一天,我和老伴回秦镇小住,参加孙辈婚礼。清晨,细细的春雨过后,我们漫步在西门外街道和新建的临街公园。看到宽敞明亮的商业新街已形成,道边的路灯已更换成古朴风雅的景观标志,“古镇游客中心”已峻工,新式卫生间已做好开放准备,花儿争相绽放,鸟鸣声声……哦!古镇迎来了新的时代,古镇古老而青春焕发。

「苍龙牛子散文随笔」古镇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