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盛專家|誰最緊張支付寶的「相互保」?

編者按:每個人都“病不起”,每個人都見過“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殘酷,為了解決用戶痛點,支付寶的這款“相互保”目前吸引了超過90萬人參與。“平時一毛錢,大病變30萬”、“先保障、後分攤”、“芝麻信用,0元入保”......每一句話都直戳人心。

這次大佬進場的“相互保”和傳統重疾險有什麼不一樣? 對互聯網保險又會有哪些衝擊?今天凱盛專家就邀請了互聯網保險專家趙亞鵬來為大家解答一下現象級產品“相互保”的這些事兒。

凱盛專家|誰最緊張支付寶的“相互保”?

趙亞鵬:凱盛專家,深耕保險行業,對產品精算、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互助、人身險產品研發等有長期研究和獨立見解。

“相互保”不姓保

10月16日,支付寶、信美相互聯手面向支付寶會員推出 “相互保”:不需要保費就能加入到其中,享有100種大病保障。只有在他人患病產生賠付時才參與費用分攤,如果自己患病就可以一次性領取最高30萬的保障金。且單一出險案例中,每個用戶被分攤到的金額不會超過1毛錢。

所以,“相互保”採用的共濟相互保障的方式。從這一點而言,“相互保”本質不是保險,更是一個互助計劃,那麼它是怎麼樣的一個互助計劃,有哪些產品特點?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1、未成年子女可加入

“相互保”加入年齡是18到59歲,但投保人可以給0到18歲的未成年子女投保,設置有一個90天的等待期,如果是中途退出計劃再加入,等待期需重新計算。

2、按年齡區分保額的互助責任形態

“相互保”保險責任的設置是癌症+99種重疾的一百種重疾,也就是0到39週歲享有30萬保額;40到59週歲享有10萬保額。

3、即時分攤理賠

“相互保”的服務模式和一般大病保險有很大不同。一般的大病保險是根據疾病發生率進行定價,在購買前必須支付一筆固定且不小的保費;而“相互保”是根據實際發生賠付案例的情況進行費用分攤,可以通過支付寶代扣。另外,“相互保”有獨立的理賠的入口,和單獨針對疑難案件的陪審團制度。

4、管理費用均攤

“相互保”的分攤金額由兩部分組成:保證金額和10%的保證金管理費,其中管理費用來調查審核、賬戶管理、訴訟仲裁,還有公證服務等。事實上除了“相互保”之外的一些互助平臺,這些是單獨需要向會員來收費的。但“相互保”是把這些費用作為互助計劃的均攤費用,這樣是比較人性化的。

5、分攤金額低至0.1元

在保證金分攤中,確保單一出險案例中,每個用戶被分攤到的金額不會超過0.1元。保證會員一次性全額賠付,不足金額由支付寶進行支出,與網絡互助“收到多少、給付多少”政策不同。

可以說,“相互保”不僅是區別於傳統保險的“互助共濟”模式,相比於已有的一些互助平臺也找到了自己的運營優勢。那麼這些優勢是怎樣做到的呢?

獲銀保監會認可

相互保的本質就是一個互聯網的互助規則,然後再加一個由相互保險公司來貼牌的一個短期的一年期的給付型的重疾。這就意味著相互保和單一的互聯網互助計劃和單一的商業短期重疾都不一樣。

一般互助計劃不是保險,給付不是剛性兌付。但相互保的模式獲得了銀保監會的背書,具有監管的許可,可以順利實施。其次通過徵信以及這個年齡准入來控制可投保人的條件從而控制整個互助平臺的風險。

總結來看,支付寶的“相互保”通過互聯網的互助規則跟短期的一個給付型重疾相結合,並形成產品壁壘。此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相互保”的模式也為一些較大的互助平臺帶來了方向。

事實上互助共濟模式並非新生,保險原本就是起源於互助,本質是互助。但隨著現代的資本主義制度跟市場經濟的發展,保險有了多種屬性,比如金融屬性、服務。而現有的商業保險顯然不是互助的性質。

相互保的降維打擊

得到了銀保監會認可的“相互保”,在人身保險市場激起千層浪。

首先,對於長期重疾是一個降維打擊。傳統保險都是投保人先將保費交到保險公司的賬戶上,保險公司用這筆錢做什麼,投保人一無所知。“相互保”的模式與之不同,先有保障計劃,然後再發生風險,最後再有資金的進來。

“相互保”在運作的過程中,參考了陪審團制度,會對每一個案例會進行公示,疑難案例有爭議的案例,會員之間可以進行投票表決。這種模式相對透明,解決了“保費去哪裡”的問題。

其次,“相互保”在公示無異議的所有理賠案產生的保障金將加上規定的10%管理費,並在公攤日由所有用戶進行均攤,這比很多傳統的長期重疾險保險公司都要低。很多保險公司首年的費用會超過100%,這就意味著交1元的保費,還要交1元的手續費。“相互保”的低手續費也為其他人身險產品降費提供了空間。

費用問題的本質是公平問題,公平透明可以驅使傳統的人身險公司或者是互聯網的互助平臺繼續進行產品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