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民見證列車「加速度」

【我們的新時代】從上車擠哭到網絡購票 市民見證永州鐵路運輸“加速度”!

永州新聞網訊(記者 趙威)火車是人們出行的必備工具,說起火車,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從解放初期的蒸汽機車,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緩慢的綠皮車,到後來的特快車、直達車,再到今天舒適快捷的高鐵動車……記憶裡的一聲聲汽笛遠去,彷彿見證著時代呼嘯向前。

改革開放四十年,交通工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旅途中遇到的風景更是迥然相異,永州人的“詩和遠方”近在眼前。聊起與火車的那些事,66歲的吳又運先生有很多話想說。

【初識火車,到長沙花了11個小時】

與火車的初次相識是在1966年,那時候文革剛剛開始,14歲的吳又運瞞著家裡人,偷偷來到冷水灘火車站坐火車去長沙。

永州市民见证列车“加速度”

綠皮火車頭

“火車真長!”吳又運告訴記者這是他對火車的第一印象,“那時候,候車室裡人群湧動,喧譁嘈雜,乘務員拿著大喇叭通知車次。我揹著行囊,腳上穿著一雙解放鞋,好不容易擠上了火車。”那個時候的吳又運非常興奮,每到一個站,他就會擠到窗邊,看看外面的世界,覺得什麼東西都是新奇的。

永州市民见证列车“加速度”

吳又運回憶往事

“記得那時候的火車每個小站都會停,我從下午4點上車,到凌晨3點才到長沙。”吳又運回憶。

【農忙季節,車廂裡氣味“一言難盡”】

“漸漸地流行出去打工,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郴州。到了農忙的時候又要回來,所以那段時間經常要和火車打交道。”吳又運說,當時去郴州,因為不捨得,所以都是坐的慢車,坐車的人很雜,車廂內的狀況也很差,根本就買不到座位,一般就坐在行李上面。

永州市民见证列车“加速度”

當年火車上的環境

那時候車廂裡汗臭味、腳臭味等各種味道混在一起。車上也只有電風扇,還不是一直開著,只有停站時才開一會兒,有時遇上小站或其他特殊情況,也有可能不開。“那是最難熬的,又熱又悶,味道又難聞。”吳又運說。

【最難忘的上車方式】

永州市民见证列车“加速度”永州市民见证列车“加速度”

當年的上車“盛況”

“可能現在的年輕人根本無法想象我們當時是怎麼上車的,92年,我去廣州工作,那時候去廣州人特別多,從車門進感覺人都能被擠扁,經常有人被擠哭。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選擇翻窗戶進入火車。”吳又運說,“這時候你會看到一個場景,每個火車窗戶上面都有幾個人在爬,甚至火車已經開了,還有人往上跳,想想那時候膽子挺大的。”

【永州新火車站帶來的驚喜】

2004年4月,吳又運和幾十個兄弟到拉薩參與青藏鐵路的修建,為中國最後一個省份通鐵路貢獻力量。“當年沒有到西藏的火車,我們從冷水灘出發,要到鄭州轉車去西寧,然後再轉車到青海格爾木,最後坐汽車去拉薩,那一趟旅程我們花了4天4夜。”

“最讓我驚喜的是,我們8月份從拉薩回來的時候,停靠的是永州新火車站,我記得那天把火車站裡裡外外全部看了一遍。”現在想起來,吳又運還覺得興奮,“反正就是特別高興,可能是覺得我們永州也有新的火車站了吧。”

【列車旅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去年,老吳到孫子上班的杭州去玩,只花了短短7個小時就從永州到了杭州。車票是孫子在網上訂的,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

永州市民见证列车“加速度”

當年的售票廳

吳又運說,以前火車票都要來窗口排隊買,排隊買票的場景很壯觀,特別是逢年過節售票廳裡是人山人海。

永州市民见证列车“加速度”

工作人員指導旅客進行互聯網取票

“現在的火車越來越高級,車上的設備也越來越完善。車廂裡的衛生、清潔都有專人負責打掃,有嚴格的標準。車上的餐飲一應俱全,可以選擇的種類越來越多。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火車出行是一種負擔。”老吳告訴記者,“我坐火車50多年了,可以說這幾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得我都看不清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從徹夜排隊買票到指尖購票,從車廂擁擠雜亂到乾淨舒適,從去長沙的11個小時,到杭州的7個小時,從翻窗進火車到舒舒服服坐火車,四十年火車的變化,是時代的寫照,更是我們生活日益改善的見證。

永州市民见证列车“加速度”

飛馳的高鐵

飛馳的高鐵讓城際之間的距離不再是遙不可及,越來越多的隨性出行也成為了許多人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