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的这些文章,都是谣言!赶紧给爸妈看看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至今年9月初,仅微信专门开发的“微信辟谣助手”已辟谣的文章就达到118万篇。到底是谁在制造这些“灰色信息”?他们为何辛苦而“专业”地制作这些不实信息?


微信群里的这些文章,都是谣言!赶紧给爸妈看看


《经济参考报》调查发现,诸多谣言背后存在明显的利益机制,其已表现出分散化生产、产业化生产态势,并且还衍生出诸多传播利益链。


“伪正能量”类谣言层出不穷


《如果你有能力请不要选择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得癌症的有救了,空前绝后这个竟痊愈,发1次,救人无数》《重磅,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在微信辟谣助手最新辟谣的不实信息中,类似的关于养生、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关心式谣言”比比皆是。

记者翻阅这些谣言文章发现,不少谣言中有所谓权威机构试验、观点,甚至配以视频,如此“专业”的“科普”文章,很可能会迷惑许多读者,进而“温馨提示”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除了“关心式”谣言外,涉及儿童、突发事件、手机病毒的网络谣言也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小孩被针扎晕后遭绑架》《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可预警地震》等等。不少读者觉得将这些信息转发可以提醒更多人,是一种“正能量”行为,实则很可能成了谣言的传播者。


微信群里的这些文章,都是谣言!赶紧给爸妈看看



“关心式谣言”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扰,有时还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有的读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说,阿司匹林在心脏病发作时是“救命药”,而不知道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夺命”,最终酿成恶果。类似的报道也不时见于报端。

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虽然许多不实信息被证明是谣言,并且不时被辟谣,但往往每隔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出现。如每年高考后,某某省“零分作文”就会不时出现,再比如在夏季暴雨、冬季雪天时,网络上往往会传播大量不实事故的信息,其中不少是将视频、照片移花接木,或是直接将原来的文章换一个地名、人名。


微信群里的这些文章,都是谣言!赶紧给爸妈看看



除了各类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谣言以外,网络上还存在诸多关于经济热点、社会公平、司法公正、历史事件等领域的误导性分析或评论性文章,这些文章标题耸人听闻但事实却相去甚远,以及移花接木、内容不实但煽动性很强。这类信息往往通过挑起人们对经济的担忧、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的不满等手段,引发读者点击和转发。这些“灰色信息”的不断传播与泛滥,不仅使网络垃圾信息泛滥,也混淆了视听,给读者带来诸多困扰,成为网络环境中挥之难去的“雾霾”。

“流量为王”催生产业化生产传播


记者调查发现,在大量不实信息及谣言中,除了有部分是因网民不明真相而误写、误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有意为之、“专业”制作产生。在自媒体时代,“流量为王”的利益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及“激励”部分自媒体账号,不惜以“灰色信息”吸引眼球、赚取点击,最终获得广告收入等多重利益。

多位受访的自媒体运营者表示,其收益与文章点击量、曝光量有直接关系,而其背后又和各类广告相关。


微信群里的这些文章,都是谣言!赶紧给爸妈看看


据山东一个拥有约20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李明介绍,运营公众号的收益方式有多种,一是可以开通“流量主”业务,系统会在公众号所发文章中附带广告,通过这一业务他所运营的公众号一年的收益约三四万元。二是自己对接当地的广告,这部分每年的收益能达到五六十万元。

据部分业内人士介绍,自主发布的广告不仅可以自己线下洽谈,还可以通过专业的网络广告平台对接。记者在一家广告网络对接平台上了解到,接收广告业务的群体被分为“意见领袖”“名人朋友圈”“草根朋友圈”等多类,在意见领袖中又分为时事、民生、母婴、健康等多类。在报价上,“粉丝”数越多和影响力越大的发布者,广告报价越高,例如“粉丝”数在100万人以上“意见领袖”类微信公众号,其最好位置的广告报价达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以上。有的知名账号报价甚至高达45万元。“草根朋友圈”类别中,也会根据微信好友数量的不同,有不同的报价,如微信好友三五千人的,其发一条朋友圈广告的收入为几十元到一百多元。

通过近年来警方不时查获造谣案件,也可以看出谣言背后的“圈粉”、赚取点击量等利益端倪。

早在2015年被福建石狮警方抓获的“一家34口灭门惨案”发布者吴某,曾运营20多个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所谓“黑幕”等内容吸引“粉丝”、拉广告,月收入常超过20万元。


微信群里的这些文章,都是谣言!赶紧给爸妈看看



此外,在自媒体信息传播领域也形成了相关“产业链”。记者调查发现,有不少手机应用程序(APP)专门为微信朋友圈提供可供转发的带有各类广告的文章。转发文章后,根据转发而获得的读者有效点击量,转发者可得到相应收益。而网站提供的文章,不少都是“关心式谣言”或低俗、猎奇类文章。

记者在一个文章转发APP上看到,每条文章均明码标价,转发的文章每被阅读一次的标价普遍在0.10元-0.15元之间,这些文章普遍包含软文。记者进行注册并将部分文章转发至朋友圈后,随着点击量的增加,账户余额也在增加,最后顺利通过微信提现。

此外,在多个类似平台上,还有“徒弟”制度,已注册用户介绍进来新注册用户即“徒弟”后,老用户不仅可以立即得到几元金额的返现,还可永久获得以后“徒弟”20%的收益分成和“徒孙”10%的收益分成,形成类似“传销”的利益分配机制。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倪万等专家分析认为,源头利益机制已成为各类“灰色信息”专业化生产、不断变种及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在自媒体平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低门槛、把关不严等问题,易导致“灰色信息”大众化生产、大范围传播泛滥。

莫让善良被“关怀式谣言”利用


“吃西红柿炒蛋能抗癌”“吸烟能增强记忆力”……健康问题多发的盛夏时节,披着“关怀”外衣的谣言又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造谣者混淆视听无疑可恶,驱动造谣行为的利益机制助纣为虐更值得警惕。

“关怀式谣言”涉及衣、食、住、行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领域,打着“善意提醒”的幌子引人点击,欺骗性更强;基于熟人传播,危害很大。读者一旦轻信,轻则形成错误观念,重则可能在用药、急救等方面酿成恶果。


微信群里的这些文章,都是谣言!赶紧给爸妈看看



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近年来,政府机构、公益组织、自媒体平台的辟谣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挡不住大量“关怀式谣言”在微信群、朋友圈肆虐。一些科学素养不高、深受疾病困扰的人,对此缺乏免疫力,抱着“宁信其有”的心态成为这类谣言的“二传手”。

此类“关怀式谣言”的制造者看似菩萨心肠,实则是利用读者的善良和关切牟利。自媒体文章的阅读量直接与经济收益挂钩,一些影响力大的公众号动辄报出几十万元的广告价格,经济利益驱使下,少数自媒体从业者抓住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的心理,炮制耸人听闻的谣言吸引眼球、增加粉丝、从中渔利。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造谣行为近年来“产业化”趋势明显。有媒体披露,谣言传播环节也开始明码标价。有APP对注册用户转发文章带来的阅读量按照每次0.1元的价格进行“奖励”,甚至还建立了类似传销的收益分配机制。读者不经意的转发其实是在为谣言制造者和发布者免费“打工”。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各种自媒体公号和文章泥沙俱下,不仅需要受众加强甄别,更需要发布平台担起监督责任。一方面,从源头加强内容把关,加大对不实信息和谣言的审查、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严格广告发布机制,斩断利用造谣牟利的不法利益链条。

我国对网络造谣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现实中却很少对“关怀式谣言”追责。对此,有关部门应强化监督,对有组织、有利益动机的造谣传谣行为进行处罚,确保自媒体信息发布依法合规,避免公众对亲友的关心被造谣传谣者的不良居心所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