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10000小时天才理论的正确姿势

据说当年这本书火的一踏糊涂,本人也曾认真阅读学习,希望能从中得到超越式的圣经真理!当然书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理解10000小时天才理论的正确姿势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书中给出几个观点如下:

1、教练,老师,伯乐,导师。其实每个人都有潜力,每个人都有未开发的天赋,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开挖掘机。作为走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我对这个道理能够深刻无比的理解: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教学。再深一层理解:你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会学习。我的教学范围是从初中的数学物理到高中的数学物理。在过去的教学经历当中,我教过很多很多的学生。有一个现象会让你特别的诧异:一个原本没有那么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学了将近半年之后依然搞不清楚,但又有很多很多次我只需要利用两个小时,就让学生彻底的明白这一个知识点。我们现在去想象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有学生自身消化不良的问题,我更感觉那是吃的食物不对。知识的学习分为输入,消化和输出,我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反复的强调输入这一项。在招聘师资时,首先探讨的也是老师的讲解能力。后面我有一篇专门的文章《教师的职责反思一:你该做的是什么?》会具体谈到这个问题。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是一个会学习,会拆解,理解学习模式,明白学生进阶的老师。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因为教育和学习不存在一蹴而就基本都是一步一个台阶儿,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组合。如果老师对于知识的台阶和组合缺乏认知的话,是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天赋的。

2、激情,兴奋,兴趣,情绪。我的学生中有比较大的高中生,也有年纪相对较小的初中生。针对年纪与心智成熟度的区别,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我探索出两种不同的模式。初中生所靠的就是激情兴奋兴趣。举一个今年上半年才发生的例子。一个初三的学生在春节后大约三四月份的时候来到我这里学数学。他的基础成绩大约在60到70分左右。那个时候离中考的时间大约不到三个月。大家认为他的成绩会有如何的提升?他的一模成绩二模成绩和三模成绩,全部都在一百分以上。你们可能觉得很惊讶我用了什么方法使得他能以这么快的速度得到了提高?包括最初反对我的教学模式的学生家长,也后来一直感激我,但我对家人的回复是:并不用感激我,我觉得我什么都没有做,这功劳我不敢领,因为我并没有用什么方法去教他,而只是这个孩子愿意跟我聊天儿,他觉得跟我投缘,他更喜欢我,所以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学数学,甚至上的其他科目课也用来学数学。所以有时候我也在问一个学生成绩的变化到底有多大的难度呢?

理解10000小时天才理论的正确姿势

3、训练,练习,实践,纠错。学习我认为共有三个环节,这“学习”二字己然解释了两条:学与习。我们都知道篮球运动员、乒乓运动员、跳水运动员的训练方式都是重复性的练习。重复练习是为了让我们形成肌肉型记忆,本能性的反应。我在自己最初的教学过程当中也曾经一直反对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因为我认为在他没有理解正确的模式以前,不断重复的机械式的练习并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所以练习绝不是简单的重复,他必须形成等螺旋式的上升,不断地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发现错误,纠正,反馈,总结。在不涉及创新这一个维度的情况下,我认为套路是第一重要的学习因素。虽然在多年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一直反对简单的题海战术,但我不断给学生讲解的是:必要的练习是不可略去的!我从来不要求我的学生吊悬粱,锥刺骨,但是“必要的努力”还是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的很多东西,我达不到那种深度的理解。但我始终相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然是学习之道。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理解形成模式之后,如果没有必要的练习,那么知识一定得不到升华,只是一堆干枯枯的理论。

我坚定的认为10000小时理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东西,可也不全是!因为没有给出我们这些凡人一些成长路径!也或许书的内容我还没有读透,但就当这是一本日志吧,大家看看即可!

我的问题:为什么是10000小时?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无论他怎么解释我都不会去认可它!除非作者告诉我这只是一个数字化的表达而己,因为一个扫地的工人你让他扫了一辈子也未必能得到什么天才性的技能(此话绝无歧视工作意思),我认为扫地这件事的技能长度只有3个小时,你却告诉我要练习10000小时。我给你设想下去,这个扫地工人最好是一个研究生,3个小时能够明白如何人工扫地,花费N年的时间去学习机械学、人工智能、空气等理论,制作出一个能够高效吸附尘埃,清洁地面的机器来!

下面我送两话表达我对10000小时的质疑:

1、知识与技能是有长度的。所以有些知识的学习10000小时中有一多半都是浪费时间;

2、知识与技能是有深度的。简单逻辑没有路径的重复并不能使你真正学成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