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美食的材料不受限制了,反而更懷念小時候吃過的包粄?

廣東人對大米的運用是用到了極致了。

為什麼現在美食的材料不受限制了,反而更懷念小時候吃過的包粄?

有做成米粉的,有做成河粉的,有做成陳村粉的,有做成腸粉的。而廣東人對大米磨成的米漿多數也是用作蒸的烹飪方式,像陳村粉、腸粉就是將磨好的米漿蒸製成厚度不一的米漿之後做成的美食。

而在客家地方也有一種和腸粉差不多的美食,只是它可能更好看,看起來更讓人有食慾!

為什麼現在美食的材料不受限制了,反而更懷念小時候吃過的包粄?

它就是包粄,也叫捆粄。實際上就是一種用米膜包裹著餡料的美食。

包粄其實分為“蒸”和“捆”兩種,從字面上也很好理解。

為什麼現在美食的材料不受限制了,反而更懷念小時候吃過的包粄?

蒸,就是先用米漿蒸出一張薄薄的米膜,然後將入喜歡生肉餡、香芋、南瓜、鮮筍等一些生的餡料,,然後將米膜的四個角包起再捲成長條狀,放入蒸籠裡蒸熟,熟了之後淋上預先做好的醬汁,就可以享用了。

而捆,則是預先將自己喜歡的餡料炒熟,可以是肉丁、蘿蔔乾、韭菜、豆乾等這些餡料,之後將蒸熟的米膜攤開放入喜歡的餡料,捲起包好就可以吃了,非常的便捷,很多人都喜歡這種吃法。

為什麼現在美食的材料不受限制了,反而更懷念小時候吃過的包粄?

米膜是很多平常人家家裡常見的小吃,逢年過節或者平日閒暇的時候,磨一桶雪白又充滿米香的米漿,蒸出一張張又白又薄又韌的米膜,再放入家裡人喜歡的不同口味的餡料,包好放桌上,一家人一邊聊天一邊吃著香噴噴的包粄,簡直是一樁美事啊!

為什麼現在美食的材料不受限制了,反而更懷念小時候吃過的包粄?

有人就說,這包粄不是跟腸粉一樣嗎?為什麼要做成這樣的形狀的?

其實包粄和廣東腸粉還真的有點不一樣,是因為包粄的原型據說是北方的春捲。相傳做出包粄的客家人是從北方遷徙到南方來的,北方人習慣吃小麥很多人都知道,而北方人還喜歡吃一種小吃就春捲,春捲則是用小麥麵粉做成了。

為什麼現在美食的材料不受限制了,反而更懷念小時候吃過的包粄?

到了南方由於氣候問題就種不出小麥而種出了大米,因此智慧的客家人就效仿春捲的做法,用大米麵粉替代小麥麵粉,用蒸制替代了油炸,餡料也做了一些改良,將心心念念有家鄉味道的春捲做成了包粄。

我想當時第一個做出包粄的人,心裡大概是非常思念家鄉了吧?

為什麼現在美食的材料不受限制了,反而更懷念小時候吃過的包粄?

現在科技發達了,無論是大米麵粉還是小麥麵粉都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在商場超市買到,想吃什麼都可以做到,已經沒有了很明顯的地域對美食的侷限,想吃春捲就吃春捲,想吃包粄也可以做出包粄,只是這樣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的家鄉美食又好像少了一份情懷。那種熱切回鄉的儀式感又少了幾分。

我還是懷念小時候過時過節才能吃到包粄,彷彿只有那時候的包粄才值得我細細品嚐咀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