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长假,我去了同里古镇


这个小长假,我去了同里古镇


假日里到苏州游玩,高铁到达时已近黄昏,表兄驱车来接,并盛情款待,当晚逛了苏州的山塘街、步行街夜市后,便下榻于他家。

讨论第二天的游玩方案时,颇为费神。提到寒山寺、虎丘,早在几年前就去过,不想再去一次。提到拙政园,我倒是没去过,但老公去过,他觉得无趣。附近的周庄也去过了。

无意中问起同里,没想到竟然就在附近,不到一个小时车程。表嫂说同里没啥好玩的,太破了。又说或许你们会觉得不一样。

同里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早有耳闻,既然近在咫尺,当然还是要去的。

表兄嫂都没有放假,把车交给了我们,我们一家去玩。

01

一路风驰电掣,大约四十分钟左右就到了,途中还有幸看到曾名噪一时的“秋裤楼”。

车子刚到景点门口,就有几个人前来打招呼,问需不需要停车位,我们选择停在近处一个酒店的院内,价格还行。

到景区大门口时看到很多人往里走,也不由跟着朝里走。没想到人流队伍被从中间拦下了,几个保安站成一排,撑着两只胳膊表示禁止通行,让到路边窗口买票。果宝走得快些,在进去的那一拨队伍里,我和成宝、老公几个在被拦下的这一拨队伍里。老公担心果宝乱走动,又把她喊了出来。

有人质疑前面那些人怎么进去了?保安解释说那些都是本地人。好吧,我看那些人身上也没标识嘛。

不过仔细观察,还是有区别的,游客一般都背着包,或者带着旅行帽,眼神四处观望,多少会流露出些生疏好奇感。本地人骑着摩托或者自行车的长驱直入,若是步行的,也是神情自若(毕竟在自己家门口嘛),被拦着时,解释一句也就直接放进去了。

好吧,乖乖买票,毕竟也没想要省嘛。

顺着青石板路走,游人挺多,其中不少国际友人。

入口不远处有一处戏台,正中匾牌上大写着“四海昇平”。台上正在上演戏曲,不少行人驻足观看。演员浓妆重抹,或唱或表演,很是热闹喜庆。我对戏曲知之甚少,没来由的猜测上演的应是越剧。

来同里本就是仓促决定,没做任何攻略。票上标有景点,那就按图索骥吧。

第一站是寻找珍珠塔,心里出现了一个塔的模样,高耸入云,想象中需要一层层地往上爬,然后站到塔顶,于徐徐清风中俯瞰同里。去过同里的人看到这估计要笑了。唉,我这不做攻畋就敢出来旅游的人,简直了……


这个小长假,我去了同里古镇


02

来到珍珠塔,才知道该景点是一处园。确切地说,我是在看到镶有珍珠的塔模型,看了景点介绍,并且百度了一下才恍然大悟的。

珍珠塔园是明朝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陈王道府第。民间传说《珍珠塔》故事,即是根据陈御史择婿之事演绎而成。

《珍珠塔》全称《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弹词作品,现存最早为乾隆年间的周殊士序的刻本,被锡剧、越剧、淮剧、潮剧、黄梅戏等剧种所接纳,还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历演不衰。

网上查了一下故事梗概。

河南人方卿家道中落,投奔陈府,希望得到姑母的资助。哪知姑母势利,冷言讽嘲方卿:若能得中高官,愿头顶香盘,跪接方卿。方卿愤而欲行,与方卿有婚约的表姐翠娥假借送点心,将稀世珍宝珍珠塔藏于盒中,暗赠方卿。

三年后,方卿得中状元,官封七省巡按,乔装改扮重来襄阳,唱曲道情试探姑母,望其醒悟。姑母自食其言,羞惭地头顶香盘跪接方卿。方卿感慨扶起姑母,冰释前嫌,最终与陈翠娥结成百年之好。

想到自己正处于这个著名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当年的陈御史、陈夫人、方卿、翠娥等人就生活于这个庭院,不免感慨。

我正触碰的饱经沧桑的梁柱家具,他们曾无数次触碰过;我正坐的光滑冰冷的条凳石墩,他们曾无数次地坐过;庭院高大挺拔的古木,曾经为他们遮阳挡雨;走廊墙壁孤独的马灯,曾经一年又一年地为他们照亮脚下的路;厨房里完好如初的灶台,曾经做出一桌又一桌的珍馐佳肴,慰藉过无数个饥渴的胃。

如今,斯人已去,亭台楼榭、古木苍石兀自沉默不语,它们经历了多少风雨春秋?知道多少我不知道的故事?


这个小长假,我去了同里古镇


03

到了耕乐堂景点,书有“乐善家风”、“耕乐小筑” 、“耕读传家” 和“竹苞松茂”的门楼,散发出浓浓的门香门第气息。建造者是明代处士朱祥。

院中有金桂、银桂,都已有百余年的树龄,却依旧在金秋季节开出馥郁的花朵。

最让我惊诧的是小花园水池旁的一棵白皮松, 已然有400余年的历史。树身歪倒了,斜斜地在池面上方,树干上铺有防晒网。

很多游客在白皮松前摆着各种姿势,争相与古树合影。我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这就是那棵树吧!皇上赐给他几粒树种,成活了这一颗。”

回头一看,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大叔。我问:“请问您是怎么知道这些的?我也看了进门的介绍,怎么没看到您说的这些?”

大叔微微一笑,说:“提前做攻略嘛。”又一次默默感叹:我这不做攻畋就敢出来旅游的人,简直了……

等到要参观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时,我就学聪明了,先在手机上提前补了课,“退思”,怎么琢磨都是有来头有故事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如果你不了解景点相关的历史,看哪里都会觉得千篇一律,煞是无趣。了解后则大不一样,每个院落,每座小桥,甚至一木一石都那么生动独特,令人神往。

同里还没有被过度商业化,有几条街是商业街,很多地方还是古巷民宅,不像我所到过的有些古镇,哪个角落充斥的都是商店。

小镇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安静闲适。居民们不慌不忙,悠闲淡定地过着日子。

顺着小河道走,两边好多小店,这其中有的门户什么也不做,朝门里打量两眼,房屋中间有老人围着大方桌在喝茶,也有人在打牌,很是安逸。

我们入住的那家客栈,成宝不小心碰翻了前台的玻璃花瓶,折断了几根富贵竹,见老板娘不在,我以为她只是临时出去,没想到左等右等也不见人,后来看到吧台旁边贴有“退房请直接把房卡放在吧台上”,才悟出老板娘是不会来了。

客栈前台是一个小房间,装修很是精致,吧台后的墙壁上挂着很多精美的陶瓷杯子作为装饰,布艺沙发柔软舒适,洁净的小茶几上一左一右地摆放着单人椅。

茶几上方面临河边街道的窗台上摆有小饰物:一个小小的玩具秋千,彩色的陶瓷小人儿正坐在秋千上;一个古色古香的音乐盒,流水一般的音乐缓缓流出;一个墨绿色的莲花青铜烛台,上面有一小盒透明蜡烛,烛火如豆,似在湖心安静燃烧(这个我反复看了好久,好想也拥有这样一个烛台)。

客栈老板娘不在,在前台房间坐很久也没人来打扰,仿佛那就是自己的家。


这个小长假,我去了同里古镇


04

同里的美食也值得一提,萝卜丝饼、烧饼、臭豆腐、苏式面、小馄饨、太湖三白、阿婆菜、莼菜、螺丝等,都很好吃。

烤羊肉串也好吃,就是份量太少了,二十串冻在一起的样子就如一根热狗那般粗点,而且是在铁板上烤的。老板问要不要孜然。要,多放点。问要不要辣椒面。要,多放点。既然肉串那么小,其他能多放的就多放点吧,呃……

当晚,我和老公在沿河酒家点了一桌土菜,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夜景。饭桌紧挨着河边栏杆,栏杆上摆着绿植盆,我担心花盆会掉进河里,老公说肯定是固定在上面的,用手去拿,轻易就拿下来了,不免感叹店家心真够大的。

头顶搭有篷子,挂着若干大红喜庆的灯笼。心里想,要是来一场雨,一边品菜,一边听雨水敲打帐篷也挺不错的。

河对面正对着我们的桌子有一男一女在饮酒聊天,桌上已摆放不少空酒瓶,两人神情愉悦,谈兴正浓。

斜对面是一个玻璃咖啡屋,三三两两的客人慢慢品着香浓的咖啡,喁喁私语。

夜晚的同里给人的感觉就是安静,一切声音都被吸纳到巨大无边的寂静里。

在古镇的青石板、小河边、古桥上走一走,心不自觉地也变得平和,很自然地融入到小镇的慢生活中,似乎已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