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匈奴人為啥會被一些專家被劃入“外國人”序列?道理與把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一樣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提示:斯文·赫定眼中的長城,是深刻而讓人感動的;他對長城的描述,也是深情而睿智的。但我們要說的是,長城從來都不是分界線,而是融合線,而漢軍進佔河西走廊也根本不存在侵略之說,面對我們的史書無法涉及或者描述不清的那個年代,我們完全可以說,今天的河西走廊乃至新疆自古便是中國地。由此,我們堅信,一些所謂的專家為了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龍溝河,古浪河上游名,源於天祝藏族自治縣毛毛山北趁,西北流至龍溝堡折向北流,匯張家河、黃羊川河、柳條河,經古浪峽入河西走廊,全長137公里,是石羊河的主要支流。古浪河這條以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在古浪峽以上流域面積87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76億立方米,山區水流急湍,多峽谷,建有十八里鋪水庫和曹家湖水庫;在古浪峽以下進入平原,因為滲漏嚴重,水流通過渠道,灌溉古浪西部走廊地區的農田。

龍溝河通稱龍溝,因為溝底與公路始終存在一定的距離,我們一時無法看到它真正的模樣,但卻隨時能聽到它的流水聲。這水流的聲音和溝底遮蔽著它的蒼翠樹木,以及為它平添了幾分詩意與神秘的輕脆鳥鳴,一直伴隨著我們的前行。此時,我們看到兩旁山體上部一些曾經的梯田已變成了青青的草地,雖然當年修築梯田的痕跡還在,一層層的,像是人體肋骨的模樣,但如今卻已沒有了莊稼,而這正是當地近些年來生態移民的結果。

與我們相伴而行的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過烏鞘嶺十公里,即為龍溝堡。龍溝堡是以它的東南方的龍溝山和龍溝河而得名的。從天祝境內向西延伸的龍溝大山像一條百里長龍和烏鞘嶺及冷龍嶺相連,按舊時說法,頗有龍脈,故有斬龍脈一說。

今天,據當地百姓的說法,這龍溝正是當年周懶王斬龍脈的遺蹟,有人也稱是劉伯溫留下的,但都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對此,專家們的評價是:這個壕溝可能不是斬龍壕,一是因為工程量浩大,百里長壕順山樑行進沒有間斷,不像一般斬龍壕溝橫截山樑;二是因為其一側堆土,人工的痕跡明顯——在黑松驛鄉白楊溝的一個山樑上壕溝保留較完好,深兩三米,寬四五米,且保留一側堆土的痕跡。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對此,專家們給出的答案是:在龍溝之上至今仍叫的兩個小地名與軍事防禦有關,它們是木城子壑峴、塌墩子,似有建築痕跡,估計很可能是壕溝上的一種防禦設施。如此一來,我們的思緒又被引至當年戍守在這裡的漢軍將士那裡,分明地,他們在修築這些防禦陣地時,也如同秦時的蒙恬將軍和他率領的修築長城的士兵那樣“因河為固”、因地制宜。

傳說不可能憑空而來。面對龍溝河這防禦的陣地,今天的人們無論如何都應該相信我們這個民族最初是自西而來的說法。按《水經注·汝水》中記載,春秋之時,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逼華夏。意思很明顯,楚地強大之後,他們就在北方修築了很多城,想要消滅華夏,而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以區別與周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

在周王朝的這種自稱裡,應該不難看出幾分史書由勝利者書寫的味道,只要與所謂正統的周王朝敵對的部落,都會被稱為“蠻夷”,而“蠻夷”標準取決於是否順從於自己。也許,正是這種“正統”的思想才使其先祖夏后氏的匈奴,也在後來被劃入了“外國人”的序列。

《史記》中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但因為他們騷擾漢地,在漢朝才有的漢族這一名稱的漢人始終不將他們當作本族人看待,而匈奴人在這個問題上始終保持了他們認祖歸宗的執著,漢趙開國皇帝、匈奴人劉淵,以及建立胡夏國(又稱赫連夏)的匈奴鐵弗部人赫連勃勃,都是最好的說明。甚至,自稱是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建立西夏(大夏)的李元昊,在這個問題上也有著非常的認知。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龍溝河快樂向前,盛載著多少讓人們迷茫的歷史,周懶王斬龍脈的故事會在這裡存在嗎?我們想到的一句秦腔的唱詞:“周懶王坐慶陽龍脈斬斷,後露出了一十八國大動刀鞙。十八國臨潼會上數你好漢,哪一個不曉得子胥魁元。單手兒舉千斤你色不改變,直嚇得各國王爺都進寶單……”這唱詞如同秦腔的高八度將我們拉向了一個更為悠遠的歷史空間。

對此,甘肅慶陽人說,周懶王斬龍是在他們那裡:周懶王坐鎮慶陽時,慶陽城發大水,洪水圍住了全城。周懶王帶著民眾挖出洩洪道,但流出去的水晚上卻又流了回來。對此,周懶王百思不得其解,非常鬱悶。有天晚上,他帶了一罈老酒,來到城頭解悶,忽然看到幾條蛟龍若隱若現地在遠處興風作浪,於是,拔劍將它們斬成了好幾截。洪水被龍的血染成了紅的,一座山因此而自然崩塌,困城的洪水一瀉而下,慶陽恢復了往日的面貌,人們又可以安居樂業了。此後,當地便有了斬龍灣的地名,甚至在今馬蓮河還可以看到有一塊紅色的圓石頭,據說那是當年留下的龍心。

同樣,陝西彬縣人對此也有著他們的說法:先周的時候,周人認為豳地龍氣呈祥,氣勢非凡,就把這裡選為立國之處,名為豳國。到了周懶王的時候,有人報告說石龍窩到七星臺一帶,龍氣積聚,就問自己的部下:“這是怎麼回事?”部下回答說:“恐怕有聖人要出世了。”周懶王聽了這話,大吃一驚,豳地要是出了聖人,我這江山還坐得穩麼?風水先生說,要保江山永固,就必須斬斷龍脈。於是,就有了類似於慶陽的傳說,當然也留下了一些類似於慶陽的一些地名,而周懶王斬龍的地方就在彬縣。

“巧合”的是,在我們向西的里程中、在烏鞘嶺上,我們又相遇了這個傳說。而我傳說一樣的是,即使到了今天,人們也弄不清周懶王是否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只是有人說有人說他很懶,放羊的時候畫地為牢,但是沒有羊敢出他劃的圈圈。羊兒自己吃草,他在睡大覺,因此,人們認為他很懶,所以叫他周懶王。但有些學者考證,周懶王就是周老王鞠陶,是公劉之父。

我們想說的是,從彬縣至慶陽再到烏鞘嶺,這無風不起浪的傳說,分明在向我們述說中周人西來或者不斷向西融合的過程,而這正是不需要任何唱詞,在歷史上後來被稱為“秦腔”的方言。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周穆王,也稱穆天子,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富於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他姓姬,名滿,約生於公元前1054年,活了傳說享壽105歲。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主要成就為統一四夷、西征崑崙。《穆天子傳》是一部記錄他西巡史事的著作,書中詳載他在位55年率師南征北戰的盛況,有年月可尋。這本書名為傳,實際上屬於編年,其體例大致與後世的起居注同。所以,《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把它列入史部起居注門。西晉年間,著作佐郎郭璞第一個替《穆天子傳》作注,此風一開,不下十數家。只是由於當時的人們對異國風情不甚瞭解,在描述中帶上了許多有誇張色彩和成分。

《穆天子傳》中有一個被中國人熟知的故事,即周穆王相會西王母。按照史書的記載,西王母是一位原始部落的氏族領袖,她高傲、尊貴、充滿神秘與魔力。這樣的美麗女神,心中也懷有繾綣柔情,尤其是見到西行而來神武威猛的穆天子後,便演繹了一段千古纏綿的風流佳話。

“丁巳,天子西征。巳未,宿於黃鼠之山,西□,乃遂西征。癸亥,至於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素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大概意思是說,周穆王西征,到達了西王母的邦國,他在那裡作客,受到了國賓級的待遇,而他帶給西王母的禮物也被西王母很恭敬地拜受了。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但是,最重要的還不至於此,誰會想到呢,這位西域的女神竟然愛上了那位周朝的天子。《穆天子傳》中說,又過了一天,西王母約周穆王在部落的瑤池喝酒,兩竟然唱起了綿綿情歌。西王母問:我們相隔這麼遠,你將來還會再來嗎?

周穆王答:等我回到東土,將國家治理好了,就再來見你,3年為期。

西王母說:我在這荒涼的西土,與虎豹為群,與雀鳥相處,只因為我是天帝的女兒,受天之嘉命,守在這裡,不能遷移。你現在又要離開我,回去治理你的人民,我只能吹笙鼓簧來歡送你,我的心也隨著你一起飛翔。你是世間的天子,一定會受到上天的護佑。

言下之意是,我已經愛上你啦,但我又不能跟隨你而去,只能祝願你一切好。美好的愛情就這樣被輕輕開啟,背後跳動的不僅僅是兩顆不能長相廝守的心,還有他們各自的人民。然而,愛美人更愛江山的周穆王面對江山,在與美人相約的3年期限中食言了,以至於到了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 還在為這事兒鳴不平: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就是歷史,我們的歷史。周穆王在位時,西周的西部地區經常受一些遊牧部落的攻掠。為保衛西部邊防,他曾兩次率軍西征,大敗西戎各部落,俘虜過5個部落首領,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西域打通之後,公元前964年,周穆王開始了浩浩蕩蕩的西遊活動。美好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次西遊活動中。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青銅簋(周穆王時期)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長思盉(周穆王時期)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按《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自鎬京至西王母之邦,行程共12000裡,中國秦以前的裡指的是短裡,只有今77米長。據此,今天的學者們估計,西王母之國應在今甘肅新疆一帶,它以西寧、蘭州為前庭,以新疆為後庭,中心在敦煌、酒泉一帶。這一觀點與班固在 《漢書·西域傳》中長安至錫爾河流域的康居有1.23萬里的記述是一致的,而在著名的敦煌423號洞窟壁畫中,也有對周穆王西巡會見西王母的故事的詳細展現。

儘管這段記載在史書中有些模糊,但河西走廊乃至新疆的美玉卻將它說了個清楚明白,它就是我們今天很多專家奮力研究的玉石之路,一條同樣是東西文明交流的路,一條比絲綢之路還要早的路。

龍溝河,在這河西之門戶的烏鞘嶺上,盛載的不僅是傳說,它讓我們拽住了華夏民族從遠古走來時飄動在時空中的一角衣袖。讓我們堅信龍溝就是“塹壕”,漢軍當年的防禦陣地,也是漢軍的長城。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為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

霍去病墓石刻藝術

一個多世紀以前,瑞典地理學家、知名探險家斯文·赫定自新疆橫穿甘肅全境,到達西安(今瓜州),走的正是我們正在行走的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對此,他不無感慨地說,絲綢之路是連接地球上存在過的各民族和各大陸的最主要的紐帶。旅途中,斯文·赫定看到了長城,並對長城作了其極為精彩的描述:

它就像一條找不到頭尾的灰黃色長蛇,伸展在大漠之中,它已經完成了保衛中原帝國抵禦北方蠻夷入侵的歷史使命。我們看到路邊矗起的無數烽火臺,它們是已逝去的輝煌時代的默然無聲卻又是雄辯有力的見證。烽火臺一座接著一座,心跳一般有規律地隱現在道路的塵土和冬天的寒霧之中,似乎鐵了心要和事物消亡的法則抗拒下去,儘管經歷了多少世紀的滄桑,卻依然挺立在那裡。

斯文·赫定眼中的長城,是深刻而讓人感動的;他對長城的描述,也是深情而睿智的。在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中原帝國和北方蠻夷。這蠻夷當然源自周人的“遺傳”。我們要說的,長城從來都不是分界線,而是融合線,而漢軍進佔河西走廊也根本不存在侵略之說,面對我們的史書無法涉及或者描述不清的那個年代,我們完全可以說,今天的河西走廊乃至新疆自古便是中國地。由此,我們堅信,一些所謂的專家為了所謂的民族團結,將霍去病將軍從課本里刪除,是歷史知識的不足。未完待續。(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