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爲包拯寫墓志銘,爲何被其家人拒絕


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文章標題“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歐陽修的散文有很強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論文慷慨陳詞,感情激越;史論文則低迴往復,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註重抒情,哀樂由衷,情文並至。所以歐陽修在當時影響很大,在同時代的朋友同事去世其家人都會請歐陽修寫墓誌銘或者神道碑。但是歐陽修個人原則比較鮮明,給出的評價都十分的客觀。對此有很多家屬對歐陽修有很多不滿,而歐陽修依然堅定自己原則。就因如此歐陽修曾主動提出要為包拯撰寫墓誌銘卻遭其家人拒絕,那麼包拯家人為什麼會拒絕一代文宗的請求呢?


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據史料記載“二公(指歐陽修與包拯)之性情雖異,而輔世匡時,安民察吏,其公忠之心則一也”。包拯和歐陽修還都曾經擔任過開封府尹和龍圖閣大學士。後世之人在開封府衙門的東西兩側各樹有一座牌坊一個名曰“包嚴”指的是包拯擔任開封府尹時的鐵面無私秉公執法。一個名曰“歐寬”是指歐陽修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後人們為了緬懷這兩位歷史人物分別建了這座牌坊。寬嚴相濟相得益彰,同為後世敬仰。他們在當時同宰相富弼、太學任侍講胡瑗被世人稱之為“四真之人”集天下之望。


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而且歐陽修與包拯之間有提攜之恩。早在嘉祐元年(1056)五月,包拯因保舉過鳳翔鹽稅、柳州軍事刺官盧士安,獲咎被貶池州。歐陽修借京城水災與冷落賢良有關為理由,上《再論水災狀》,舉薦包拯等四人,說包拯“清節美行,著自貧賤,讜言正論,聞於朝廷,自列侍從,良多輔益。”應該“亟加進擢,置之朝廷左右”。於是到了八月,包拯復官刑部郎中知江寧府(今南京),年底擢任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從此成就了他“南衙包公”的一世美名。一年後調任朝中右諫大夫、權御史中丞。正是由歐陽修舉薦包拯才繼任開封府。更於嘉祐六年(1061)他們二位同列樞密副使。所以說歐陽修和包拯不論在後世還當時他們之間關係頗有淵源。那麼我們從哪裡得知包拯去世後其家人拒絕了歐陽修為包拯撰寫墓誌銘的依據?


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在包拯的續絃夫人董氏墓誌銘中有過這樣一段文字:“初,孝肅薨,有素醜公之正者,甘辭致唁,因丐之為志,夫人謝曰:“已諉吳奎矣”。既而喟家人云:“彼之文不足,罔公而惑後世,不如卻之之愈也!”

意思是說:“包拯去世後,有個一貫攻擊醜化包拯的人,來弔唁時,主動要求為包拯撰寫墓誌銘。董氏恐怕此人不懷好意,寫出的文字抵毀包拯,欺惑後世,所以予以謝絕了。”而這個被董氏“謝絕”的人,就是一代文宗歐陽修。那麼包拯的夫人董氏為什麼拒絕歐陽修?說歐陽修醜化包拯是不是事實呢?而歐陽修曾經的確批評過包拯。


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北宋嘉祐四年(1059)三月,當時擔任御史中丞的包拯連續上本,參掉張方平、宋祁兩位三司使之後,宋仁宗偏偏委任包拯來繼任,而包拯竟沒有推辭便準備上任了。在當時提倡名節謙讓的世風之下,此舉使包拯陷入“外議喧然”輿論不容的境地。一向推許包拯有清節美名又才堪大用的歐陽修,感到此事有損包拯名節,便寫了一篇論奏。這篇論奏首先批評朝廷“貪拯之才,而不為拯名節惜”認為“任命包拯非惟自涉嫌疑,其於朝廷所損不細”;然後批評包拯不避嫌疑:“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至如逐其人而代其位,雖初無是心……若乃嫌疑之跡,常人皆知可避,而拯豈獨不思哉!此所謂蹊田奪牛,豈得無過;而整冠納履,當避嫌疑”。


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從這份奏論中我們看到的是歐陽修對包拯的賞識與敬重,是關心與愛護,沒有絲毫的惡意。但是包拯的續絃夫人董氏看到的卻是“醜公之正者”。而在《包拯傳》中記載包拯當時“家居避命,久之乃出”。但是歐陽修奏論上了之後,包拯不敢赴任,在家中躲避了很長時間。此事無疑在包家引起過不小震動,遂使董氏“記恨”在了心裡。所以在包拯去世之後,她堅決地拒絕了“一代文宗”歐陽修主動要為包拯撰著墓誌銘的好意。

而包拯夫人董氏在整理彙集包拯生前所寫奏議時,自作聰明地撤掉包拯彈劾張方平和宋祁的那兩份著名的奏議,企圖單方面地銷燬。因之招來歐陽修所謂“蹊田奪牛”批評的“證據”,致使《孝肅包公奏議》只收185篇。而那兩份葆有“包公精神”的奏章留下失傳之憾。


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而在歐陽修的奏論中,才使後世之人不致誤會當年包拯在“逐人自任”問題上,並非出於“本心”只是“不知避嫌”而已,因而不使包拯名節受損。或許包拯續絃夫人董氏擔心歐陽修在給包拯的評價中提及“蹊田奪牛”影響包拯清譽,故而拒絕。然而歐陽修在給逝去的好友或者同事撰寫的墓誌銘和神道碑中,都是站在評價歷史人物的角度給予客觀的評價,曾經引起死者家屬諸多不滿。


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曾經歐陽修給范仲淹寫神道碑卻得罪了他的兒子範純仁。范仲淹去世其子範純仁就邀請當時范仲淹一起推行改革運動的另一位重臣富弼,為他的父親撰寫墓誌銘,邀請歐陽修為他的父親撰寫神道碑。歐陽修的神道碑寫了15個月但最終卻因范仲淹和呂夷簡相約共力戮賊殺賊事實得罪了範純仁,並且範純仁讓人從碑上把自己不認同的事件二十多個字全部磨掉。歐陽修之所以會如此評,主要原因是呂夷簡和范仲淹都是國之重臣,他們倆的私人之爭那就會損傷國體。就應該拋開個人的情感,在碑文中,范仲淹、呂夷簡等人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朋友或者是政敵,而是歷史人物,他們的生平活動就是宋仁宗時期一部政治史的縮影,所以只有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才能讓後人對這段歷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而歐陽修給你尹洙墓誌銘而引起尹洙夫人不滿。尹洙是歐陽修在北宋前期推行“古文運動”的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同道者,尹洙去世以後他的家人就請歐陽修給尹洙寫墓誌銘,對尹洙在“古文運動”中評價“簡而有法”其家人認為不具體,要另加在古文運動中有“破駢入散”和”首倡之功”歐陽修認為不符合事實不予認同。並專門為此寫了一篇文章《論尹師魯墓誌》說自己評價的是歷史人物超越親人朋友的地位,所以我不會為此改變。


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同樣歐陽修的得意門生曾鞏父親去世,曾鞏便請自己恩師歐陽修為父親撰寫墓誌銘。為此曾鞏準備很多有關家族先人的事蹟素材,以供歐陽修參考。但是歐陽修看過之後進行翻閱史書考證,其中許多事蹟都不屬實給予否認並且取得曾鞏的認同。由此看來人們看中歐陽的文學影響力讓其撰寫墓誌銘,而歐陽修不是隨便就能寫的。他是站在評價歷史人物的角度給予評價,這是歐陽修的基本原則。那麼有人就擔心歐陽修的這一作風會對評價受損就會避而遠之也是有可能的。

歡迎閱讀“歐陽修對包拯有提攜之恩,主動為包拯寫墓誌銘,為何被其家人拒絕”

總有一個人在堅持,總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詩為媒,馭歌而行。不喧譁,自有聲。—— 詩音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