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時代即將來臨,中美歐誰將領跑全球?

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當前全球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除中國之外美國與歐洲投資較為密集,數量較多,其次為印度、以色列等國。在歐洲各國中,英國的企業數量最多,擁有人工智能企業267家,佔全球總數的4.42%,其中倫敦就存在223家人工智能企業,佔全球的3.69%。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瞭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AI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中美歐誰將領跑全球?

人工智能大時代

全球人工智能還處於發展初期

需要事先說明的一個問題是目前全球的AI研究水平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不太有可能提前出現科幻電影中的“終結者”“生化危機”之類機器滅絕人類的情形,現在就好比我們在搭積木你會搭到第二塊木頭就讓積木轟然倒下嗎?顯然不太可能,而人類對於人工智能的探索就好比我們正在搭第二塊木頭,雖說現在不會突然倒塌,但“搭積木”也有快慢之分啊,如今的問題就是誰能搭得更快更穩,當今世界中哪個國家能夠拔得頭籌快人一步從而在人工智能來臨的新時代下佔領先機創造優勢。

AI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中美歐誰將領跑全球?

美國依舊領跑全球

美國對人工智能的研究一直處於世界最前沿,一方面得益於聯邦研究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對人工智能領域,美國政府採取輕干預、重投資政策。在2016年10月先後發佈了《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做好準備》和《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戰略規劃》,兩份報告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規劃、影響及具體舉措,將人工智能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為美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制定了宏偉計劃和發展藍圖。

美國硅谷是當今人工智能發展的重點區域。聚集了從人工智能芯片到下游應用產品的全產業鏈企業。在人工智能融資規模上,美國在全球占主導地位,比重在60%以上。美國的科技巨頭們早已展開一系列收購暗戰,例如近5年來,Google成為人工智能領域最活躍的收購者,相繼收購了DNNresearch、DeepMind和Nest。

以谷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IBM五大巨頭為代表,自發形成人工智能夥伴關係,通過合作的方式推進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推廣。這種新型的巨頭集團式發展模式,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亮點,能保證技術方案的效益最大化。在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和機構加入其中。用戶組織、非營利組織、倫理學家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也都會圍繞生態圈進行更大範圍的研究和開發。

AI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中美歐誰將領跑全球?

人工智能企業全球佈局

美國人工智能企業有2905家,佔全球的48.11%,位列全球第一,且主要集中在舊金山/灣區、大洛杉磯地區及紐約。其中加州的舊金山/灣區、大洛杉磯地區的企業數量達到1155家,佔全球的19.13%。全球範圍內美國與歐洲投資較為密集,數量較多,其次為中國、印度、以色列。其中,2017年,美國總共獲得417次融資,位列全球第一。從融資規模來看,2017年,美國融資金額為45.4億美元,大概佔全球的42.0%,排名第一;歐洲的融資金額為20.2億美元,全球佔比約為18.7%;中國融資金額為18.3億美元,全球佔比約為16.9%。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由於其強大的資本、工業生產和技術創新能力以及人才儲備等優勢,使得美國往往能佔領科技制高點傲視群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技術革命人工智能同樣也不例外,美國國家對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視和強大的資本動力也讓別的國家望塵莫及,估計其在人工智能技術這一塊獨佔鰲頭的局勢將長期保持領先優勢且難以被其他國家所趕超。

中國緊隨其後發展迅猛

從2014年起,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創業潮就開始興起,2015年是名副其實的人工智能創業年,湧現了相當一部分優秀的創業公司,2015年和2016年新增數據分別為150家和128家,儘管近兩年新增企業數量有也下滑,但該現狀屬於投資熱潮下的短期波動,不影響長期趨勢。2015年以來,人工智能在國內獲得快速發展,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的發展,推動中國人工智能步入新階段。早在2015年7月,國務院發佈《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將“互聯網+人工智能”列為其中11項重點行動之一;智能行業的企業總數達到670家。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向世人宣告了引領全球 AI 理論、技術和應用的雄心,國家在 2017 年 7 月頒佈了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該計劃是所有國家人工智能戰略中最為全面的,包含了研發、工業化、人才發展、教育和職業培訓、標準制定和法規、道德規範與安全等各個方面的戰略和發展目標。

AI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中美歐誰將領跑全球?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迅猛

AI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中美歐誰將領跑全球?

諸多業內人士認為,我國人工智能技術攻關和產業應用雖然起步較晚,但在國家多項政策和科研基金的支持與鼓勵下,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

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國已擁有人工智能研發隊伍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設施齊全的研發機構,並先後設立了各種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究課題,研發產出數量和質量也有了很大提升,已取得許多突出成果。

科技部高新司司長秦勇說:“我國在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機器翻譯、中文信息處理等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譚鐵牛團隊全面突破虹膜識別領域的成像裝置、圖像處理、特徵抽取、識別檢索、安全防偽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建立了虹膜識別比較系統的計算理論和方法體系,還建成目前國際上最大規模的共享虹膜圖像庫。”

智能芯片技術也實現了突破。中科院計算所發佈了全球首款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清華大學研製出可重構神經網絡的計算芯片,比現有的GPU效能提升了3個數量級。

與此同時,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數量快速增長。據統計,2007年—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論文中,我國佔近20%,僅次於美國;深度學習領域的論文總量和引用量均居世界第一。此外,人工智能相關發明專利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二。

智能產品和應用大量湧現。人工智能產品在醫療、商業、通信、城市管理等方面得到快速應用。目前已有1.5億支付寶用戶使用過“刷臉”功能,華為首次在全球將人工智能移動芯片用於手機。

阿里、百度、騰訊、華為等成行業領頭羊

AI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中美歐誰將領跑全球?

智能產品和應用大量湧現。人工智能產品在醫療、商業、通信、城市管理等方面得到快速應用。目前已有1.5億支付寶用戶使用過“刷臉”功能,

華為首次在全球將人工智能移動芯片用於手機。

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日益活躍,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快速成長。據統計,當前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專利申請數量以及融資規模均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全球最值得關注的100家人工智能企業中我國有27家,其中,騰訊、阿里雲、百度、科大訊飛等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佼佼者,也成為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領頭羊。

2017年7月5日,百度首次發佈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的整體戰略、技術和解決方案。這也是百度AI技術首次整體亮相。其中,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可讓用戶以自然語言對話的交互方式,實現諸多功能;Apollo自動駕駛技術平臺,可幫助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伙伴快速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是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生態。

2017年8月3日,騰訊公司正式發佈了人工智能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同時,還宣佈發起成立了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聯合實驗室。

2017年10月11日,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鋒宣佈成立全球研究院——達摩院。達摩院的成立,代表著阿里巴巴正式邁入全球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競爭行列。

此外,科大訊飛在智能語音技術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依圖科技搭建了全球首個十億級人像對比系統,在2017年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組織的人臉識別技術測試中,成為第一個獲得冠軍的中國團隊。

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存在一些問題,諸如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易建強說:“與人工智能發展成熟且處於前列的美國等相比,雖然中國在人工智能的論文數量方面超過美國,但中國學者的研究影響力的發展尚不及美國或英國同行。”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路漫漫其修遠”,仍需我們上下而求索。

英德傳統優勢不減

英國人工智能提出者

人工智能最早的概念,就是由英國著名科學家阿蘭•圖靈提出,英國擁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以及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為代表的高等學府以及以阿蘭•圖靈研究所為代表的眾多智能研究機構,其創新型成果不斷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推廣應用。人工智能的研發生態優良,研究人員、企業主、投資人、開發商、客戶以及創新網絡平臺等,共同構成了一個豐富完善、良性循環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

過去幾年,英國也誕生了大量優秀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例如享譽全球的AlphaGo的研發公司DeepMind,就是來自倫敦大學的初創公司。同時,2013年,亞馬遜用2600萬美元收購英國語音識別創業公司True Knowledge。2014年,Goolge收購了Dark Blue Labs,Vision Factory兩家深度學習相關的公司。英國存在大量的科技孵化機構,助力早期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或者提供退出途徑,以此形成產業鏈良性發展。牛津的Isis Innovations和劍橋的Cambridge Enterprise就是有名的技術轉讓公司,通過幫助大學裡的創新技術商業化,確保學校或者個人獲得回報。

英國人工智能注重實效性,強調“綜合施治、合力發展”。在產學研的轉換週期上,更加快速落地。在政策資金支持上,英國政府擬斥資約2億英鎊,建立新的“技術學院”,針對僱主需求提供高技能水平的人工智能培訓。

德國工業4.0

AI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中美歐誰將領跑全球?

德國工業4.0計劃

AI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中美歐誰將領跑全球?

德國政府在工業機器人發展的初級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後,產業需求引領工業機器人向智能化、輕量化、靈活化和高能效化方向發展。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德國政府在推行“改善勞動條件計劃”中,強制規定部分有危險、有毒、有害的工作崗位必須以機器人來代替人工,為機器人的應用開啟了初始市場。2012年,德國推行了以“智能工廠”為重心的“工業4.0計劃”,工業機器人推動生產製造向靈活化和個性化方向轉型。

世界聚焦AI,沒有誰甘願落後

除上述國家以外,法國、日本、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國家也非常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均在國家層面上構築起了未來AI發展計劃,世界各國都在人工智能這一新的領域上有所投入力爭上游,相信未來國家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殘酷,而究竟誰才能夠拔得頭籌笑到最後呢?

為此,我們寄希望於未來——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