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孩子的表現中看自己的教育方式對不對?

鍾勇180607335


我在輔導一年級時,發現家長對孩子的表現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歸因模式——

第一種家長:孩子的表現,是由孩子自己決定的

孩子作業沒完成,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專心不認真;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他自己不認真不努力;孩子沒有朋友,是因為他內向他不會與人交往……

存在這種歸因模式的家長,很少會去總結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經驗,因為“與己無關”。


第二種家長:孩子的表現,是由“第三方”決定的。

孩子作業寫不完,是老師留的作業太多了;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老師教育方法不對;孩子內向沒朋友,是因為老師沒有及時引導……

在沒有老師的幼兒期,第三方常常是指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老人家不會帶”。總而言之,和自己的關係也不大。

這種家長,總結經驗的最後,都會變成對“第三方”的指責。


第三種家長:父母決定了孩子的表現

這樣的家長,才有可能去留心自己在教育上的對錯。孩子表現好,可能是因為父母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孩子表現不好,是不是父母太忙了、陪伴質量不高、陪伴方法不對……

這種家長主動承擔孩子表現好壞的責任,孩子就有了更大的嘗試空間,相對來說,這種家長也會更累一些。


不管是從教育學還是心理學,都認同“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小謝老師說一年級


針對這個問題,拾趣松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般來說,通過看孩子的具體表現再來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多表現都是外在的,舉些例子看一看:

一般來說,如果孩子經常喜歡挑剔別人的毛病,可能是家長平時對孩子總是以批評為主。如果孩子經常發現別人的優點,並且能夠真心地欣賞別人,應該是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是以這種發現優點的狀態影響給孩子的。

如果孩子不喜歡自己,非常自卑,可能是家長平時總是在挑孩子的問題。長期地這樣下去,孩子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身上都是缺點。家長的否認、輕視,深深地印在孩子腦子裡,家長沒有尊重、認可、接納孩子。孩子的心理就會深深地自卑,再嚴重一些,連自己都討厭自己了。遇到很多需要展示自己的時候,孩子即使有這個能力,深深的自卑也會組織孩子抓住這個機會。

如果孩子喜歡自己,在需要展示自己的時候,可以落落大方的將自己想要表現的琴棋書畫等自然的表現出來。可能,這樣的家庭裡,父母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是很重要的了。孩子在小的時候,做各種事情的時候,即使做得不好,家長也會態度溫和、面目和藹地肯定孩子做這件事的優點。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就被家長慢慢地培養出來了。

孩子的很多表現一出來,家長基本可以反觀自己的教育方式對還是錯。如果判斷不出來,可以看看孩子的表現對身邊的小朋友、大人有沒有什麼影響。

如果,大家對孩子表示了喜愛之情,那麼,問題就不大了。如果,大家遇到孩子都像躲開,或者露出厭惡的神情,那麼,家長就可以反思一下教育方式是否錯了。家長還可以向老師、教育專家、網絡請教,只要有心研究,用心培養孩子,最終肯定會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的。

關注拾趣松,體驗個性化交流!


拾趣松


從孩子表現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肯定是要看孩子的行為。

正所謂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行為暗含的就是父母的教育結果。說到行為就有很多了,我自己覺得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孩子社交能力

孩子是否願意與人交流還是容易躲避別人,這也是我們父母平時的教育和行為影響的,當然每個孩子的氣質都是不一樣的,有與生俱來的特質,但是有些行為卻也是後天形成的。

2.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當孩子面對挫折時,比如搭積木總也搭不好,做題總容易出錯等等,孩子的表現是什麼樣的?是坦然接受繼續做,還是表現的很急躁,不願意再玩下去或者再做下去。不同的表現,也顯示了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問題。

3.孩子的獨立能力

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是不是有獨立的能力,比如3歲要上幼兒園時是否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要上小學了是否能自己整理書包、記住留的作業等等。這些都表現出孩子是否具有了獨立能力。如果表現的不夠獨立,那說明平時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鍛鍊或者沒有創造環境。

4.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孩子是不是會管理自己的時間,這似乎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有很多父母都做的不是很好。所以如果孩子會規劃自己的時間,說明父母也會合理的規劃時間,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5.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出現問題時孩子是選擇放棄,還是選擇想辦法解決,顯示出孩子面對問題時的態度,是解決還是逃避。這也能夠看出父母教育的問題。


以上是從幾個方面簡單說了我自己的觀點,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問題總是層出不窮,但是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的孩子,給他們信心,給他們關愛,給他們力量,也從他們的行為中,反觀我們自己的錯誤和問題,不能不去看到,也不去改變。

希望與大家共勉,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