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南京这座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个向往之地。三十多年前曾因工作调动机会,匆匆路过这里,那个时候还不清楚什么叫旅游,在脑海中依稀还有南京长江大桥、雨花台等影子。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有时间重游故地让人格外激动。两年的时间来过两次,八天的旅行对于南京古城来说,时间远远不够,尽管时间短,步履匆匆我依然走街串巷用我的镜头留下古城的记忆。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 ,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 ,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1)中山陵

中山陵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的陵墓。孙中山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後,中国国民党遵照他的遗愿,在南京为他修建陵墓。中山陵1926年1月开始兴建,1929年春建成祭堂等主要建筑,当年6月1日孙中山入葬。

沿着一层层的台阶,人们像潮水一样涌向这里,就是为了瞻仰这位伟人。不论大人孩子都步履匆匆疾步向上攀登,由于台阶多,有的老年人不得不中途休息,即使这样人们依然不放弃这里的游览。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2)总统府

南京总统府自近代以来,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这里密切相关,一些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过。游人们来到这里都想了解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亲眼目睹一下这个在南京旅游不可或缺的景点。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3)雨花台

雨花台烈士陵园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 广场、 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纪念亭等。

2016年9月,雨花台烈士陵园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游人来到这里是为了怀念那些曾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牺牲的烈士们,雾蒙蒙的天空,轻微的细风都在追思先烈们的英灵。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长明灯的火焰一直在燃烧,这是在建国60周年前夕,火种采集于泰山之巅,来自于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圣火,寓意着烈士们的生命重于泰山,象征着烈士精神,代代不息。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4)中华门

中华门,明称聚宝门,是南京城墙现存最大的一座城堡式城门,也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城堡。1931年建中华路时改用今名。它是在南唐都城南问故址上重建的。内有镇淮桥,外有长干桥。以四道拱门贯通三道瓮城,各道门都有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城墙高21.45米,工程宏伟,结构复杂,设计巧妙,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5)玄武湖公园

玄武湖公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也是中国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和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被誉为“金陵明珠”。

玄武湖古名桑泊、后湖,已有两千三百年的人文历史,其人文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六朝时期辟为皇家园林。玄武湖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洲洲堤桥相通,浑然一体,处处有山有水。宋人欧阳修也曾写道“金陵莫美于后湖;钱塘莫美于西湖”,玄武湖为风景园林,亦为文化胜地,历代文人骚客,政要名流都曾在此留下身影,皆为后人传为美谈。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6)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站在桥下感慨万分,三十多年前曾经在这里留影纪念。转眼间已是老人来到这里,岁月催人老,风霜挂两边。陈旧的桥墩刻上了岁月的痕迹,斑驳的躯体述说着往日的情怀。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7)神策门公园

神策门是南京明城墙中唯一的一座外瓮城,清代称为德胜门,神策门虽是军事要塞,但由于地处荒僻,少有人烟。明、清、民国时期基本闭而不用。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将其改名为“和平门”,并在和平门内设美国亚细亚火油油库。抗日战争时,日军占领南京,将和平门外瓮城建成日军汽油库。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寂静的公园里看不到几个游人,耳边只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在沙沙作响,穿过城门洞,登上一个个台阶来到城墙上,整个城郭尽收眼底。远处一座座高耸的楼房和这里低矮陈旧的城楼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实与历史的痕迹越加分明。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8)宏觉寺

宏觉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初名“佛窟寺”,后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宏觉寺背依牛首山,面对云台山,左右群山环抱,地理位置绝佳。山南麓就是目前江南地区最大的地下宫殿南唐二陵。

宏觉寺是金陵名刹,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司空徐度所建,原名为佛窟寺,明正统年间(1436-1449)改名,为明代南京的八大国寺之一。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宏觉寺塔始建于唐大历九年(774年),相传是唐代宗李豫为“感梦而筑”,后毁,现塔身是明初重建。宏觉寺塔七级八面,高25米,用砖砌成。塔每面开壶门一座,小窗两扇,每层均挑出雕木飞檐。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9)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包括李昪及其皇后的钦陵和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顺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唐二陵相距约100米,均依山为陵,冈阜环抱,形势甚佳。由南唐江文尉和韩熙载设计。东为钦陵,西为顺陵,二陵均为砖结构多室墓,早年多次遭到盗掘,但陵墓建筑完整。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南唐二陵内的博物馆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10)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统称江东门纪念馆,这里是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参观的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怀着沉重的心情缓步进入纪念大厅,进入眼帘的是一幕幕让国人永志不忘的耻辱历史。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警钟长鸣让国人记住曾经的国耻,人们纷纷在警钟前凝思联想。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11)西安门

西安门,是南京明故宫皇城的西门。西安门是旧时南京进出明皇城最方便的城门,门外筑有玄津桥,历史上曾长期被讹称为西华门,现已辟为西安门遗址公园。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在西安门前休闲的老人们,享受着幸福安宁的生活。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12)西华门遗址广场

西华门,是南京明故宫宫城西门,与东华门相对,与西安门在东西一条中轴线上,城门地表建筑仅有须弥座保留,现已辟为东华门遗址公园,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路边树荫下,一块隐约可见水泥座墩上写着“西华门遗址广场'。穿过树荫来到这里,一处遗址展现在眼前。几个老年人正围着遗址绕圈锻炼身体。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13)午朝门公园

午朝门公园,因园南有明故宫午门(通称午朝门)而得名。进入午门,又有五座石桥,称“内五龙桥”,桥下为内御河。过了桥就是奉天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武英殿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悠闲的老年人在这里载歌载舞享受幸福的时光。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14)富贵山

富贵山虽然高才八十多米,却也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富贵山的南麓是东晋时皇家陵园所在,是为东陵(晋西陵位于今鼓楼一带)。这里曾埋葬过东晋的康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及恭帝共五位皇帝。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富贵山通往城墙的通道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15)夫子庙

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由于来的太早,大门还紧闭着。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秦淮河风光带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16)乌衣巷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南,三国时是吴国茂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东晋初,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17)老门东

老门东是南京传统民居聚集地,自古就是江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世家大族居住之地。门东是个广泛的概念,中华门以东均为门东,如今的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是狭义的门东概念。

门东一带早在三国时期,此处就有民居聚落出现。明朝中华门与内秦淮河沿线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这里成为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的集散地,呈现一派繁华的景象。清末以后,老门东、老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的风貌。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18)中华东门

1931年国民政府为适应南京市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和改造的需要,在中华门东西两侧开辟中华门东门和中华门西门,同时满足向南向北车辆通行。中华东门城墙高19米,城门跨度为12米,城门拱基为6米,拱的半径为6米,城门实际高度为12米,顶宽也是12米。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一个老人在斑痕累累的城墙下,倒背着手,一路在寻找着什么?寻找岁月的痕迹还是寻找逝去时光……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19)外秦淮河水利风景区

外秦淮河位于南京主城,从东山桥开始,流经江宁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至三汊河入江口长23.85公里。2008年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该风景区东起武定门闸下游500米,西至三叉河入江口,全长约12.2公里。景区是以外秦淮河河道景观为主题,以三汊河河口闸工程景观为代表和众多历史文化景观构成的综合性风景区。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这些老人们聚在一起诉说着这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20)四川酒家

走累了正好晌午,到了饭口的时间。路边一个四川酒家饭店里,熙熙攘攘的声音把我们引了进来。好家伙,几乎都是老年人在用餐,我们也凑个热闹加入了进来。价钱不贵很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21)梅园新村

梅园新村是中共代表团纪念馆所在地,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属于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来这里时,正赶上星期一闭馆的日子。只好站在纪念馆近前静思细看。梧桐树的落叶让风刮起,翻卷着飘向远方。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22)中山码头

中山码头又称下关码头,曾名首都码头,是一座轮渡码头,常年开行驶往对岸浦口码头的“宁浦线”轮渡。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保障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顺利进行,国民政府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以迎接先生灵柩,并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奉安大典举行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登陆的下关码头被定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23)渡江胜利纪念碑

1949年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大军南下,同年四月突破千里江防,横渡长江于4月23日解放南京。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功绩,纪念在渡江战役中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筹建渡江胜利纪念碑,并于下关热河路广场竖立奠基碑。1979年4月23日,渡江胜利纪念碑正式落成。渡江胜利纪念碑呈双帆船形,碑座为紫绛色船体,白色双帆正中悬挂一枚直径2.5米,重约400公斤的铜质渡江纪念章。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24)绣球公园

绣球公园始建于1952年,因园内有绣球山而得名。该山为狮子山余脉,独兀狮子山南,与之形成“狮子盘绣球”之势。内有绣球山、马娘娘脚印、东湖、观鱼池、西园三岛等景观。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这里是老年人休闲场所,长廊里聚集着一拨拨的老人在打牌、下棋等娱乐活动。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两位老人下棋下的聚精会神互不相让。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自娱自乐的老人引吭高歌,一首首悠扬的歌曲通过音响飘向远方。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25)小桃园

历史上,小桃园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东晋时曾被称为“迎担洲”;后又改为“苏峻湖”;辛亥革命前,俗称海陵底;民国初年,因有住户在此处种植桃树,小桃园便由此得名。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26)挹江门

挹江门,是南京明城墙民国增辟城门,著名的中山大道 中山北路由此进入南京城,是旧时连通南京城内与下关码头(今中山码头)的重要通道。

1921年(民国十年)将城墙凿开,时为单孔城门。为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为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系泰州人,泰州古称“海陵”,得名海陵门。

1928年(民国十七年)7月,国民政府将海陵门易名为挹江门,1929年,为准备奉安大典,改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是南京城第一个三孔券门。同年4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题写“挹江门”匾额。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27)八字山公园

在唐代以前,八字山下是滔滔长江,山为“大江屏障”,是天然的军事要地,成为历朝历代兵家防守的重要基地。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就是在八字山下的城墙下挖地道,炸毁城墙而入的。至今八字山腰,还有抗战时期南京保卫战留下的碉堡。

一个小公园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看着眼前来这里休闲的老人们早已把这当做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这里发生过的事件已定格成了历史的影像。感叹岁月的无情,碾压出道道深深的痕迹,牢牢地刻在八字山上。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28)海军部

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旧址位于中山北路346号,建筑面积19155平方米,共有房屋72幢461间。大门造型独特,颇引人注目。它建于19世纪末,平面呈圆弧形,圆弧状的立面均匀分布着10根装饰门柱。在牌楼正中顶部设有斜向两侧的层层退台,共有五层,其上装饰有具有动感的曲线旋涡花纹,这在西方建筑史上称作"巴洛克风格"。牌楼正中辟有一个拱形门,门上刻有“海军部”三字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浏览城市故事—镜头里的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