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敬畏,莫忘故土:《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即作者亲身经历体验的自己家乡小堡村为描写对象,真实地记录还原这个村子里的事。在写作方法上,作者秉持“三通主义”:一时间上打通,打通三十年、六十年与一百年;二地理上打通,以老家农村为原点,扩散到周围村庄、县、省、全国;三理性与感性打通,材料与逻辑上做足工夫,且关乎心灵的生活。

心怀敬畏,莫忘故土:《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其中部分篇章曾以“乡村纪事”连载于《南方周末》,写作时间跨越十年,备受各界关注。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净土,那就是我们的故乡。人可以变,事也可以变唯独人的故乡情结不会变,有故乡的人心存敬畏,

大多数人听到农村头脑中都会本能地蹦出贫穷、落后、逃离等字眼,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已经离农村越来越远,并且从心底里不认同农村的价值。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农村才是中国人的根,走到哪里都是我们的故乡,总应常怀一颗敬畏之心,而不是高傲的鄙薄之气。

中国100多年前就是一个农业国家,没有人不是从土地中走来的农民的后代。尽管时代在迈向城市化,但不得不说,我们的根都在乡土,农村的弱势地位,是因为承载了所有中国一路走来制度探索与建设失败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失败都由农村人背了起来,由农民为错误买了账。农村为历史抗下了太多血与泪、苦与汗,它值得当下每一个尽管已离土离乡的人的敬畏。

心怀敬畏,莫忘故土:《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作者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熊培云曾是《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宽容、温暖。在海内外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心怀敬畏,莫忘故土:《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从农村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长运作开始谈起,一点点走近农村,解剖种种现实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症结所在。从农民最根本的土地需求谈整个农村的土地制度演变,从农民的立场挖掘问题,并提出确认土地归农民所有才能解决问题。还有墓碑的立与移,树木的变卖,皆体现出农村一个巨大的“所有权”的问题。这个村庄是我们的国,我们的根,我们的魂。常怀敬畏之心,奔赴前程,也莫忘旧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