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場終結了盛唐的叛亂,誰才是真正的功臣?

論起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叛亂,那安史之亂算得上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這場長達八年之久叛亂,直接見證唐帝國由盛至衰的全過程,雖然最後是以唐帝國的勝利而結束,但自從此後,盛唐便一蹶不振,慢慢走向衰亡。

那場終結了盛唐的叛亂,誰才是真正的功臣?

安史之亂視圖

而自古時勢造英雄的法則確實適用於任何一個朝代,安史之亂中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著名將領,其中有驍勇善戰者,也有善於謀劃者,憑藉著他們過人的軍事才能,挽救了唐帝國於水火,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郭子儀與李光弼。但這兩位出身便是武將出身,雖令人敬佩,但保家衛國畢竟是他們的天職,而安史之亂中還有一位可了不得,張巡,文人世家,進士出身,憑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和自己足智多謀的才能,放下筆桿,拿起櫻槍,靠著自己的見識,謀略,勇氣,一次又一次的擊敗叛軍,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不世奇功。後世之人也從不吝嗇對他的評價,《唐鑑偶評》中認為他的功勞足以勝過郭裡二人,《大學衍義補》 裡將他與名將霍去病,岳飛並列,稱他們三人為歷代名將中僅有的不用古兵法打仗的三人。著名文學家韓愈為他作過一篇《張中丞傳後敘》,感嘆說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可見張巡在後世人心中的地位如此。說了這麼多,還是講講張巡幾個最有意思的戰例更有說服力。

那場終結了盛唐的叛亂,誰才是真正的功臣?

公元755年的冬天,正值安史之亂爆發剛開始的幾個月,安祿山的叛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唐軍節節敗退,遇到叛軍根本抵禦不了幾下,更有的不戰而降,幾乎沒有招架的餘地。直到756年初,叛軍打到雍丘城時,城中正是張巡守城,這個時候,叛軍才真正遇到了對手。

最開始的時候,敵軍以數萬人的兵力包圍了雍丘,而城中的張巡,只有不足三千人的守城兵力,數次的攻城之後,城中兵力損失慘重,不僅如此,就連最基本的守城用箭,糧食都所剩無幾。張巡心中很是煩躁。不過畢竟天不絕人,就在這個時候,敵軍的運糧船來了,還未卸糧。張巡動了心思了。他連夜將城中軍士調到城南,裝作要出城迎敵的樣子,見狀,敵軍將領不敢馬虎,立刻也將軍隊調到了城南,準備抵禦,但這樣正中張巡下懷,張巡見敵將中技,便偷偷的派了幾百勇士到河邊將敵軍剛運來的糧食偷走的大半,剩下的裝不走,便一把大火燒了個乾淨。

那場終結了盛唐的叛亂,誰才是真正的功臣?

等敵將反應過來後,糧食早已被張巡運送到了城中,敵將大怒,下令全軍拼命攻城,這一攻可不要緊,但城中本來為數不多的弓箭很快也就用光了,張巡心思一動,又想到了一個主意,效仿三國諸葛亮,來了個草人借箭。

夜晚,趁著夜色的掩護,他命士兵放下去幾百個穿著黑色夜行衣的草人,故意讓敵軍看到,由於夜色很黑,敵將看不太清,以為張巡要偷襲,就命士兵朝著這些草人放箭。放了半夜的箭,等到天明,放箭的敵軍才發現自己上當了,城牆上釣的全是稻草人。就這樣,張巡不費一兵一卒的白得了數十萬只箭。

如果您覺得張巡就這樣就完了,那可錯了,之後的連續幾個晚上,張巡都故技重施的往下放稻草人,城下的敵軍以為張巡無計可施了,都紛紛嘲笑張巡。到了第十個晚上,當敵軍以為張巡放下來的依然是稻草人時,張巡卻派了五百勇士下城,叛軍毫無準備,頓時大亂,互相踐踏,死傷無數。敵將見狀,只能將隊伍後退五十里地,才穩住軍心。

過了幾天,恢復過來的敵軍又將雍丘城圍了個水洩不通,為了報仇,敵將下令,命士兵更加拼命的去打。城中士兵尚能堅持,但城中木材已經損失慘重,城牆已經岌岌可危了。這個時候,張巡派人給敵將送去一封信,說我已經堅持不下去了,打算投降,你把隊伍撤後去六十里地,方便我逃跑,敵將大喜,自己攻了這麼長時間,不就是為了這一刻嗎。於是立馬下令全軍,撤退六十里。張巡把握機會,立刻將敵軍撤走後留下來的營寨全部拆掉,將木材運送回城。一下子,城中木材也有了。敵將毫無辦法,只能將雍丘再次包圍。

又過了一段時間,張巡再次派人送信,說這次我真的要投降了,你給我三十匹駿馬,我有了逃跑工具就撤軍。敵將再次信以為真,覺得無非是三十匹駿馬而已,便派軍士牽著三十匹駿馬送了過去。誰知張巡不僅不投降,反而將送去馬的軍士殺了,敵將怒不可遏,命令士兵在城下集合,準備攻城,誰知道還沒集合完畢,城中殺出了三十名騎兵,專挑敵方將領下手,敵軍很快大亂,張巡趁亂,又派大隊人馬殺出城去,就這樣,敵將倉皇失措,落荒而逃。

那場終結了盛唐的叛亂,誰才是真正的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