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贫穷”意识,我们要不要灌输,看外国人怎么做

我们绝大多数父母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父母们会不惜花费大笔金钱,送孩子进最好的学校读书,让他们接受最“贵”的教育,上各种各样的兴趣培训班。

而在方家庭教育。他们父母眼里,即使再富裕,也要苦孩子,父母财产的多少和孩子是没什么关系的。父母是有钱人,不代表孩子是有钱人,孩子要用钱,同样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而孩子到了18岁时,就需要出门独自寻求生存之路。

在澳大利亚居民嘴边常挂的一句话。“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即使在寒冷的冬季,绝大多数澳大利亚父母都不会给孩子穿羽绒服或者棉衣,至多给孩子穿一件绒衣御寒。

那我们在孩子教育这块,孩子的“贫穷”意识,我们要不要灌输,看外国人怎么做:

孩子的“贫穷”意识,我们要不要灌输,看外国人怎么做

珍妮是小11岁的小女孩,家在美国新泽西州,爸爸是律师,妈妈是医生。珍妮家属于高收入阶层,但是她的父母却一向对珍妮很吝啬。

前些天,珍妮过生日,按说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应该给女儿送一份精美的生日礼物。可是珍妮的父母并没有这样做,他们送给女儿的礼物居然是半辆自行车一一他们只给了珍妮一半买车的钱,并告诉她,其余的钱要靠她自己来挣。

珍妮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吝啬而有丝毫懊恼,而是积极地想起挣钱的办法来。当她在院子里转悠的时候,一抬头看到了邻居家需要修剪的草坪,瞬间珍妮有了主意。

接下来的几天里,珍妮把周围邻居家的门敲了个遍,问他们需不需要修剪草坪。

邻居们见这么一个小姑娘主动要求帮自己修剪草坪,善意的邻居们谁也没拒绝珍妮的请求。

就这样,珍妮承包了周围邻居们修剪草坪的任务,一次两美元。珍妮虽然年龄不大,但把草坪修剪得一点也不逊于大人,很快她就得到了邻居们的一致认可。

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珍妮靠自己的劳动,终于凑齐了另外半辆自行车的费用。

当骑上新的自行车后,珍妮又开始去较远一点的地方为邻居修剪草坪了。因为她发,自己可以通过劳动赚取更多的零花钱,从而购买一些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大多数中国父母看来,珍妮的父母着实有点“残酷”:自己的宝贝女儿过生日,居然送“半辆自行车”,而且还让10多岁的孩子自己辛辛苦苦去赚钱!

孩子的“贫穷”意识,我们要不要灌输,看外国人怎么做

再看看我们中国式教育的孩子:明宇的父母是软件经销商,前些年因为生意好,挣了不少钱,明宇也因些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可是去年,由于生意不好做,明宇的父母将财产损失得精光。就在这种情况下,明宇还像从前那样,向父母要钱还是狮子大开口:“爸爸,现在人家和‘苹果第五代’了,我现在还用‘第三代'呢。您给我5000块钱,我要买个‘第四代’。”

爸爸既愁苦又无奈地说:“可是你的手机并不差呀,又没坏,干吗非得换新的?”明宇却说:"可是毕竟是过时了,让我在同学们面前没面子啊。”

听儿子这么说,明宇爸爸生气了,强压着怒火说道:“明宇,我们生意上出了问题,这你是知道的,现在还张口要这多钱买新手机,你难道不替我和你妈妈想想吗?”

明宇却不以为然,继续说道:“我知道咱家最近没钱,所以我没说要最新的呀,只要5000块钱还不行呀。再说,即使再穷,5000块钱还是有的吧?反正我是要定了,你必须得给我买!”

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狠一点”,再富也要“穷”孩子,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在精神上锤炼他。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认识到父母挣钱的不,才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长大后也更容易为了获取财富而辛勤地努力

孩子的“贫穷”意识,我们要不要灌输,看外国人怎么做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父母的确应该向国外父母们学习,不要无限制地给孩子物质财富,那样只会让孩子从小成为物质的奴隶,成为依赖家长的寄生虫。

孩子的“贫穷”意识,我们要不要灌输,看外国人怎么做,我们清楚从小对孩子灌输“贫穷”意识,鼓励他如何挣钱,教会他如何花钱,孩子长大了,才会知道为了获得财富而辛勤地努力。只有“再富也要穷孩子”,才能培养出有担当精神、适应激烈竞争的孩子,也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凭借自已的能力创造出一番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