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就是這個鄉愁

吃的就是這個鄉愁

美食,是人最深的鄉愁。

一個人長大後,

總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憶裡。

無論去過多少地方,吃過多少珍饈佳餚,

你最懷念的,還是媽媽做的家常菜。

因為,

時光將味道烙在了我們的味蕾上,

隨生而生,永不磨滅。

吃的就是這個鄉愁

總覺得雲南人離不開舌根上的那點鹹味,尤其是老一輩人,家裡或多或少都有幾個鹹菜罈子,甚至一個專門存放鹹菜的房間。

吃的就是這個鄉愁

吃的就是這個鄉愁

泡菜罐 鹹菜罐


我們倆的奶奶都是正宗的西南口味,泡菜、醬菜充斥著我們整個童年。記得奶奶家勢必有大小不一的五個罈子:一個是透明的玻璃罐,裡面泡著有細長的豇豆和水紅的蘿蔔,偶爾還有兩個翡翠綠的小米辣。其他四個罈子裡有:糟辣椒、茄子榨、醃菜,還有一個必定是葉包滷腐。

吃的就是這個鄉愁

垂涎欲滴的葉包滷腐

一塊5釐米左右的毛豆腐,用青菜的圓葉包裹成小被子的形狀,乖張又溫暖。在我們兒時的記憶裡去爭搶包裹滷腐的菜葉是必不可少的餐前鬥爭,一片被菜籽油和辣椒麵浸透的青菜葉,在三姊妹之間的筷頭上你爭我奪,通常也都是奶奶把葉子分成三份一一夾到我們碗裡,才罷休。

吃的就是這個鄉愁

想起這些童年往事時舌根還是會溢出一絲甘甜,腦海中是怎麼也抹不掉的滷腐香和菜葉油。

隨著時光流逝,奶奶輩已是耄耋老人,再也沒有精力自己醃製這樣的家鄉味,我們也都習慣了去超市裡購買各種品牌的調味料和下飯菜,葉包滷腐就這樣在記憶裡越飄越遠。


怎知這次到雲南驛偶然間被我們尋見了蹤跡。離開雲南驛村的第二天,我們來到了祥雲縣的天馬村,這裡的豆製品在當地很出名,我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開始了對葉包滷腐的尋訪。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天馬村的孫大姐家我們找到這個久違的味道。

吃的就是這個鄉愁

孫大姐家的滷腐罈子

吃的就是這個鄉愁

自家醃製了3年的滷腐橙黃剔透

孫大姐在天馬村人眼裡是出了名的對吃有要求的人,自家制作火腿、骨頭參還有最拿手的葉包滷腐。每年立冬是孫大姐最忙碌的時候,去村民家挑選上好的毛豆腐,從菜地裡拔來最適合包裹滷腐的青菜葉,叫上自家的親戚,在小院裡就開始忙活了。洗菜、拌料、裹豆腐、裝罐……一切完畢後密封靜止三個月左右就能吃到入口即化、豆香與菜香完美融合的葉包滷腐了。

吃的就是這個鄉愁

三年以上的火腿聽說是可以生吃的

孫大姐是從上一輩手裡傳承下來的這個味道,還是個小姑娘時就跟著家裡人學做葉包滷腐,到現在有三十多年的製作經驗。一說到葉包滷腐她就會驕傲的說,吃我家葉包滷腐的都是回頭客。

說了這麼多我們當然也向孫大姐訂購了幾罐去年冬天醃製的成品,想帶回家後和小夥伴們一同分享這份鄉愁的味道,等我們回來吧~

歡迎搜索關注雲遊侶紀,發現更多有趣的人和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