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馬蜂窩捅破了行業的膨脹劑

捅马蜂窝捅破了行业的膨胀剂

捅马蜂窝捅破了行业的膨胀剂

在線旅遊平臺馬蜂窩最近被爆出,其網站上大量評論內容是從大眾點評和攜程等競爭對手處抄襲而來的。馬蜂窩22日發表聲明承認部分數據涉嫌虛假,但表示數量與第三方機構數據不符,並且對調查報告的乎睿公司、發佈報告的自媒體人丁子荃起訴名譽侵權。

從法律層面,目前該事件還沒有結論。但值得探討的是,丁子荃在公號“小聲比比”最新回應中提到,有七家媒體就此事採訪他,無一例外都問到“社區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你在揭發時就沒有想到嗎?”

的確,在OTA行業,甚至整個互聯網行業,互相抄襲、甚至編造用戶評論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就連用戶都已經練就出來一雙識別“水軍”、“假評論”的慧眼,這次自媒體“捅馬蜂窩”,只是戳破了行業的潛規則。

類似的抄襲事件,不是沒有被曝光、甚至告上法庭過。今年7月份,大眾點評被指抄襲小紅書用戶的原創內容,後大眾點評承認此事並刪除相關內容。此前,百度抓取大眾點評用戶評論,因不正當競爭被法院判處323萬元賠款;之後又被馬蜂窩用戶投訴抄襲了自己的遊記。更早時候,豆瓣“足跡”團隊抓取窮遊的地理數據,最後CEO楊勃公開致歉並關停了“足跡”。

然而,被曝光丟臉、被處罰,都沒有剎住行業抄襲、內容造假之風。為什麼?

在全民網絡消費的時代,用戶評論等UGC(用戶生產內容)太重要了。用戶的評論,直接關聯到了其他人消費決策、平臺規模和影響力。然而,快速成長、佔據風口的行業發展模式,讓很多企業沒有耐性去一條條累計用戶內容,付出寶貴的時間成本,抄襲、造假便成了一條捷徑。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傳統的線下消費行為,除了當面詢價看貨,口碑傳播也是重要的決策參考。轉化為線上消費,基於互聯網的規模效應,眾多的用戶評論、評分,加上平臺設置的評價體系,就會形成相對客觀的參考體系,為用戶消費提供便利。幾乎沒有人在線上訂餐、訂酒店前不看評分和評價的。尤其是OTA涉及到旅行消費,和就餐、打車相比投入資金更多、消費時間更長,因此行前決策會更審慎、更傾向於多汲取前人經驗,如果一旦作為“前人經驗”的評論失實,或者互相抄襲舊信息,顯然就失去了口碑參考的意義,甚至會對消費者決策帶來誤導。

用戶產出的內容,是OTA、外賣、電商等各家平臺的核心數據和競爭力之一。但是什麼讓不少企業寧可抱著失去用戶信任和品牌口碑風險,也要“掩耳盜鈴”複製出虛假的數據來?

不難想象,內容的生產成本有多高,成千上萬用戶在不同地方親身體驗後得出的結論,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累積。早期成長起來的主打內容產出的“窮遊”,國外的Tripadvisor ,都是靠一篇篇遊記、評論累計起來的,包括馬蜂窩也是以遊記和攻略起家的。

然而,互聯網行業在以加速度發展,風口變化快,新興的企業要想成為“黑馬”,必須迅速建立口碑和規模,而已經做出品牌的企業又需要具有更強更全面的業務覆蓋,比如這次被指評論抄襲的馬蜂窩餐飲和酒店部分,也是馬蜂窩相對的短板。

有旅遊民宿的從業者透露,如果不造假可能要花幾倍的成本做推廣才能獲得那麼多數據,而用水軍更便宜。更有評論“互聯網不造假,無臉見投資人”,一語道破天機。企業得給投資者講“漂亮故事”拿融資、做估值上市,事關到企業生存發展,價值觀、商業倫理就被拋到了腦後。

初期投資人在投資企業後,又想快速做高估值,找到下家接盤或者推動公司上市,於是又需要更好看的數據。如此往復,企業很容易在焦慮中偏離自身的價值觀。當數據不夠好看時,造假就成了最廉價的解決辦法。

作為老牌OTA,馬蜂窩沒有像攜程一樣將票務作為核心,而是試圖構建一個以內容為基礎的旅遊社區。一個小而美的生意,從2011年開始保持兩年一輪的融資,在去年底完成1.33億美元D輪融資後,決定要成為中國最大的旅遊流量平臺,在全世界提供服務。

但在走向全世界之前,它被指責抄襲。

如果這些行為最終被確認,那就是侵害了相關市場競爭主體的利益,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構成不正當競爭。中國知識產權律師網首席律師徐新明律師認為,雖然不是每一條評論都可以視為作品而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但大量的評論信息彙集起來是有價值的,如果不受到保護,會使得信息擁有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隨著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從嚴,互聯網氾濫的抄襲造假之風,勢必會失去灰色生存地帶,而在互聯網風口上,“資本作惡”可以被解釋成企業抄襲、偽造用戶內容的外在負面因素,但投資者要看到的不僅是一份漂亮的數據,最終是企業健康、良性發展的內在動力。

如果企業忘記了服務用戶的“初心”,將用戶評論的數據、投資價值凌駕於消費口碑的公信力價值之上,也將會失去最核心的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