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足智多謀的主父偃

读史|足智多谋的主父偃

读史|足智多谋的主父偃

主父偃,西漢齊國臨淄人。他早年學“長短縱橫術”辯士之說,晚年學“《易》《春秋》百家之言”,思想與學術比較駁雜。在故鄉齊國,主父偃曾廣泛結交各個學派、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人物,不僅未能得到賞識,還受到當地儒生的排擠,沒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在強烈的出人頭地思想的驅使下,元光元年,主父偃來到長安,投到大將軍衛青門下。衛青很欣賞他的才幹,數次向漢武帝舉薦,卻沒有引起漢武帝的重視。不過,這並沒有使他灰心喪氣,主父偃徑直向武帝上書。史書記載,他“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大概因為上書的內容涉及不少當時的熱點問題,這引起了漢武帝的極大興趣,“朝奏,暮召入見”。可能是主父偃將反對的道理講得比較充分,有助於漢武帝的全面思考;也可能是某些觀點和言辭深深打動了漢武帝;抑或是漢武帝被他的才華和雄辯所折服,總之,漢武帝視之為“相見恨晚”的能臣。此後,主父偃得以一歲四遷,由郎中、謁者、中郎直到中大夫,成為漢武帝身邊的重要謀臣。

開國之初,劉邦為了西漢政權的鞏固,大封宗族子弟為王,結果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同姓諸侯王,這埋下了後來中央集權與諸侯王之間矛盾的伏筆。為了順利地解決中央與諸侯王之間的矛盾,許多思想家積極想方設法,出謀劃策。武帝時,主父偃根據諸侯佔地太多太大的敏感問題,借鑑賈誼、晁錯削藩的措施,並加以發展,提出了赫赫有名的“推恩令”。

主父偃的建議得到實施後,已經變小的諸侯王封國中又憑空增加不少小的侯國。這表面上是皇帝的推恩,實際上進一步分割了諸侯的土地和權力。至此,諸侯王再也無力向中央叫板,長期困擾漢朝皇帝的諸侯王問題基本得以解決。“推恩令”用和平的手段實現了尊崇皇權、裁抑王國的目的,這一建議的提出者主父偃大有功於西漢王朝中央集權的強化。主父偃起初反對征伐匈奴,但當對匈戰爭成為漢朝的基本國策,漢軍又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取得初步勝利後,他轉而支持戰爭,並最早提出在新奪取的河套地區設置朔方郡。他認為朔方北依黃河,土地肥沃,若在此設置城市,不僅可以作為出兵的據點,且能發展生產,直接補充軍需,從而減省大批用於運輸的人力物力。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在奪取的河套以南地區設置朔方、五原兩郡,並築朔方城,以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事實證明,這一舉措在對匈奴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

读史|足智多谋的主父偃

主父偃憑藉自己的機謀才智,解除了困擾漢武帝多時的一些大麻煩,加上在立衛子夫為皇后和揭露、審理燕王劉定國謀反案件中,又為武帝立下別人無可替代之功,因此漢武帝對他更加倚重,他在朝臣中的地位亦隨之大大攀升,以至出現了“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的局面。所謂盛極則衰,主父偃在達到人生頂峰的時刻,絕對不會想到滅頂之災那麼快就到來了。

元朔年間,主父偃向武帝告發齊王“有淫失之行”。於是,漢武帝任命他為齊國丞相,令他負責齊王一案的審理。主父偃以前受到過齊王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心中一直懷有怨恨,遂決定對齊王嚴加追究。齊王知道難以逃脫,無奈之下被迫自殺。這時,曾經得罪過主父偃的趙王害怕他同樣對自己進行殘酷報復,就先下手為強,伺機向武帝告發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多以得封者”。不久齊王自殺的消息傳到京師,這兩件事動搖了漢武帝對主父偃的信任,下令將其下獄治罪。“面諛”丞相公孫弘趁機落井下石,對他進行打擊報復,最終導致了主父偃被族誅的人生悲劇。

對於主父偃之死,後人一般傾向於認為其為官貪婪,為人狠毒,有仇必報,缺乏儒家必要的人格修養,導致了與周圍臣僚關係不和;此外,他又涉足了頗為敏感的宗室貴族的內部矛盾,其悲慘下場儘管有政敵排陷的因素,但還是咎由自取的。對此,我們不敢苟同,因為它忽略了當時世態炎涼的社會風氣,沒有看到官僚貴族之間的虛偽、冷漠對人造成的深深影響。主父偃未得志時,人人棄之如敝屣;主父偃貴幸時,門下賓客上千人。面對這種人情冷暖,司馬遷感而發之:“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摘自《公務員文萃》2018年第九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