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本集我們開始出門旅行了,主題有三個:昭君與匈奴、盛樂與鮮卑、蒙古土默特部,這是呼和浩特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個歷史階段,我們逐一瞭解。

第一站——昭君墓(上圖)

王昭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個大概,漢朝的公主出嫁給匈奴,胡漢和親,為國家的民族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城南9公里處,來昭君墓參觀,我們可以從幾個不一樣的方面看看: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1、昭君墓具體在哪裡? (上圖,昭君墓被稱為青冢)

這個問題其實到現在沒有100%明確的答案。

呼和浩特地區有幾個傳說中的昭君墓,但目前沒有考古發掘能夠證明哪個是,甚至昭君死後有沒有厚葬或者下葬都有人懷疑。

如果用後世蒙古人的習俗,是沒有墓葬的,但匈奴受漢文化影響較深,有下葬的習俗。

在敦煌發現的“王昭君變文”中記載,昭君去世後,按照匈奴習俗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漢朝皇帝也派使者參加弔唁(釀酒五百甕、殺羊十萬只、百里內都是人、無處下腳)。

敦煌藏經洞真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啊,連遠在數千裡外的昭君墓都是從敦煌文獻中獲得了證據。(我本人非常感激斯坦因把敦煌文獻帶到歐洲保存,否則,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一片灰燼)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2、現在的昭君墓從外形上看,是一個大土堆,這個大土堆高33米(不低了),是漢代的夯土堆砌而成的。漢代以後的歷史都有記錄。比如唐代白居易的“青冢”詩和“通典”史書都有記載,位置也對。 清代,昭君的意義在於印證蒙古與大清、以及與中原文化的和親、交融是歷史由來已久的榜樣。由於大清與蒙古的聯姻國策,昭君墓是一個政治宣傳的好窗口。(上圖,昭君墓的昭君雕像)

清朝時期,昭君墓多有供奉,據記載清末時還有大量琉璃瓦、石碑、石虎、石馬、方亭、佛畫等物,民國和解放後都被惡人偷走了。 所以,這個昭君墓即使沒有被考古發掘證實,但無疑是眾多昭君墓中最確切的一處(還有人說這是漢代的烽火臺,可能性不大,從漢代烽火臺的佈局看,這裡沒有必要建烽火臺)

我的疑問:為什麼不組織考古隊伍,對這個大土堆進行挖掘?保留完整大土堆的意義,難道就是等到千百年以後,科技發展到可以保護古墓的條件下再進行發掘嗎?

滄海桑田,也許千百年後,等來的還是那句話:進行了搶救式的挖掘。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3、昭君墓現在也是博物館了(上圖),收集了一些漢代的出土文物,比如一些瓦當,上面寫著“單于天降”“單于和親”“長樂未央”這些文字,參觀一下可以瞭解一些漢代的匈奴歷史。

順著臺階爬到墓頂,有一個涼亭,天氣好的時候,可以俯瞰呼和浩特的市區,也可以俯瞰周邊一望無際的廣大農田,這裡是土默川平原的的典型農耕地帶。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4、胡漢和親

我看歷史,主要從兩個方面看

第一:要搞清楚來龍去脈和成因。比如某個遊牧民族,從哪裡來?是什麼人種?說什麼語言?文字?興衰的原因?

第二:拓展研究對後世、現世的影響。比如民族融合、混血、語言、習俗、國家的形成、疆域界限、國際關係等等

至於那些帝王史,都是千遍一律的講訴如何爭王位、如何爭寵、如何得利、如何保身等等,我沒有興趣。

胡漢和親,是可以拓展研究的一個歷史現象,無論是成因還是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展開敘述。

現在的人們,對和親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中國官方的觀點:和親,是中原王朝為了民族團結、為了和平、為了百姓免於戰爭而做出的主動的、重大的犧牲。和親的同時,也是中原王朝為遊牧民帶去先進的思想、文化、科技、醫藥、生產工具的過程。

第二種觀點是現在的一些翻弄歷史吸引眼球的人(當然還包括很多民族主義者)的觀點:和親,完全是中原王朝在軍事上被遊牧帝國打擊的無力招架,而採取的一種屈辱的投降行為(還伴隨著大量的賠款和貢奉)。和親的公主在遊牧帝國大部分沒有好的下場,是被當做低等的人來看待的。

我再次重申一下我的感慨:我們處於一個信息不太透明的地帶,我們看到的歷史經常是為了某種結論而寫的歷史。比如和親,出於什麼目的,想要達成什麼結論和效果,就寫什麼觀點。

我不想爭論,只想儘自己的所知,客觀的看待。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客觀的和親是這樣的:

一、 起因:漢匈戰爭(漢匈戰爭的起因是純粹的地盤、人口、物資的爭奪,不是什麼反侵略、正義戰爭、解放戰爭)

西漢初年,劉邦剛統一中國,本來就疲憊不堪了,應該好好休息。但是滅了大秦和項羽的餘威,讓劉邦的膽子空前肥大。對於匈奴這點點兵馬的騷擾,哪能忍氣吞聲。

於是,劉邦御駕親征,被匈奴乾的半死,圍困在大同附近的白登山。 (上圖,山西大同附近的白登山一帶,現狀)

當時那個年代匈奴各部落統一,實力強大,這確實是史實。

而且匈奴使用的是遊牧民族的百勝法寶戰術——誘敵深入、包圍設伏,此戰術熟練應用在後來的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看過狼圖騰吧?狼群把碩大的羊群困在低窪的雪地裡,就是這麼回事)

劉邦他老婆呂后(也是西北遊牧民族的後代)花了大價錢讓匈奴退兵,當時和匈奴議和的四項主要條款正是:

1、漢每年向匈奴提供絲綢、糧食、酒

2、漢嫁公主給單于

3、漢匈是平等的國家

4、長城是兩國官方的邊界 (後期增加:開放兩國貿易)

這些條款,比起後世大宋、大清國的對外條約,那是非常合理非常實惠的了。

匈奴不要銀子不要金子,他們索要各種絲綢、糧食、酒的目的是:

“為了賞賜新近征服的部落,讓他們明白:只有在帝國統一征服的框架之下,才能獲取更多的利益,一團散沙的部落是沒有前途的”。 (非常牛的意識)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上圖,這是中國權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圖中,明確的繪出了大漢與周邊政權的邊界。

注意:我們的地圖集裡給出的粗紫色帶虛線的圖例註釋是:政權部族界(費盡腦汁想出來的名詞啊)。而史書裡記載的漢匈條約明確是兩個平等的國家,而且是以長城為界。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上圖,東西走向的政權部族界,剛好和秦漢長城重疊,這完全說明了問題。

(西河郡下方的黃褐色長城標記,那是明長城,是地圖上的現代參照物)

歷史就是這樣,當你含糊其辭的表述之後,引來的就是無窮無盡的爭議。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二、大漢帝國的外交政策

劉邦之後的幾任皇帝和當時的官員決策層,曾經為了對匈奴的政策展開了很多次的辯論,形成了兩派。

一派認為與其給那麼多東西又遭受了屈辱,不如去打仗;

一派認為打仗更不划算,花了那麼多錢、犧牲那麼多人去打仗,實在不如給點錢划算,至於和親,沒什麼大不了的,正好派間諜潛伏。

(這和現在的歐美國家戰爭態度和國內爭議基本一樣)

西漢頭幾個皇帝還是非常有水平的,文景之治嘛,於是最後制定了和親的政策:用公主和錢財換取和平、腐化敵人;同時積累國力,蓄勢待發打擊敵人。

我們看看大漢帝國的對外“五餌”戰略,這就是和親的本質:

1、賜之盛服車乘以壞其目

2、賜之盛食真味以壞其口

3、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

4、賜之高堂府庫奴婢以壞其腹

5、於來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娛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壞其心

說句實在話,這個和平演變的外交政策非常高明。我不得不佩服大漢帝國——能文能武、能屈能伸、民主公正、客觀合理。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三、漢匈和親與戰爭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大漢公主和親匈奴,換取了和平年代。

漢武帝的時候,匈奴也腐化了,大漢也強大了,於是幾次大規模的對匈戰爭(前133、前121年)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大漢國還出使西域,聯絡西域國家共同打擊匈奴,同時開始對西域進行都護府的征服、管轄、控制,並且經營著絲綢之路(主要是收關稅)。

要不是說大漢帝國牛呢,當時制定對西域的政策時候,又出現了兩派爭論不休的局面:

一派認為花那麼多錢去開發西域,還要犧牲大好男兒去征戰戍邊,實在太可惜了,大漢國物產豐富,咱又不需要胡人那些吃喝玩意兒;

一派高瞻遠矚,認為經略西域除了有巨大的戰略意義,而且可以打通東西方交流的道路,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知識,促進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

牛不牛?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還好有個漢武帝,還好那個時候儒家文化還沒有徹底的封建了中國

接下來的將近一百年裡,漢匈保持著敵對和戰爭的關係,

到了公元前49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四、反向和親

這時候的匈奴,受到了大漢帝國“五餌”戰略的成功侵蝕,終於開始爭權奪利、分裂內鬥了。匈奴分成了南北兩個國家,南匈奴和北匈奴各有一個單于(皇帝)。

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想來想去,一看不行啊,形勢很嚴峻:南邊是大漢國、北邊是北匈奴(已成仇敵)、東邊還有鮮卑部落敵視、西邊的西域國家也是大漢的附庸。進過簡單的計算,他馬上就想清楚了:和大漢帝國一夥兒,最划算。

於是,南匈奴單于在公元前49年開始,三次到大漢求親。這回不是趾高氣揚的來了,是以女婿的身份來拜求老丈人賜婚了。

漢元帝不算糊塗,找個宮女嫁到南匈奴,扶持南匈奴和北匈奴往死裡幹,這非常符合大漢帝國的利益啊。

於是,宮女王薔,也就是王昭君出塞了。

在大漢的扶持下,南匈奴有吃有穿有武器,一下子頂住了北匈奴的攻勢,雙方進入僵持階段。大漢和匈奴也迎來了60年的和平時期。

小結:客觀的和親應該是這樣的:

中原王朝和遊牧帝國,都有強盛與衰弱的時代。

和親,就是衰弱的一方向強大的一方認慫的一種方式:打不過就給錢給女人唄。

這在國際關係學中,是一種常見的雙邊戰略:聯合,結盟。

大家應該客觀的看待和親,不應該有偏頗的視角。(上圖,單于和親的瓦當)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五、和親對後世的影響(上圖,單于天降瓦當)

我再次重申:和親,就是國際戰爭關係、雙邊戰略的一個策略,不是扶貧濟困、團結友好的象徵。

後世的兩晉16國和北魏時代,國際多邊戰略關係的主打歌從和親變成了通婚聯姻。因為當時的匈奴、鮮卑、漢人等各個地方軍閥實力接近,互相依靠通過嫁娶聯姻,求得結盟或增加實力。

到了大唐就又不一樣了,隋唐結束了軍閥割據,統一了中國,以正統大國自居,當然不能和周邊的胡人聯姻了。

但是大唐又面臨著四面強敵的國際環境——北突厥、西吐蕃、南大理、東契丹高麗,遙遠的西域還有阿拉伯帝國和多個遊牧部落。大唐雖強,面對八方神聖,打起仗來也喘的厲害。

於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還有很多公主出嫁到了遙遠的吐蕃和西域,和親,是大唐國際關係的一種戰略,多方勢力互有攻守,長期勢均力敵。

到了北宋、大遼、西夏時代,胡漢和親是沒有了,因為大宋太弱了。大遼和西夏的聯姻是不少,雙方互嫁公主。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時候,也多次聯姻周邊部落。尤其是當時和佔據陰山的突厥後代汪古部落的聯姻,使成吉思汗實力大增,最後打敗了乃蠻和克烈部,統一了蒙古高原。

後金、大清和蒙古的聯姻就更多了。雙方互相娶老婆,聯姻了300年,直到民國時代,蒙古王公依然會娶大清王室的女兒(川島芳子知道不?那就是大清王室女,她老公就是東北蒙古貴族)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小小一段歷史,各位尊敬的讀者是不是感覺有些燒腦?哎,我還有不少的歷史發現,留待以後慢慢講吧。

離開昭君墓,我們稍微放鬆一下,到附近大黑河邊釣釣魚吧。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大黑河就是我前面講過的黃河支流,從陰山東北發源往西南,流經呼和浩特,注入黃河。

大黑河大部分的河段是涓涓細流,為啥這裡這麼大的水域呢? 這要歸功於改革開放的大建設開發啊。

搞房地產修路蓋房不要沙子嗎?哪搞?去河裡挖!

於是,你看,河道這麼寬了,河水積聚下來,竟然成了一片小溼地。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有水有草就有魚,好多人來這裡釣魚,還有游泳的,都是野的。 哎,難得城市附近有這麼丁點自然環境啊,水裡面還有水鳥呢,野鴨、雁、鷗。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80年代以前,呼和浩特市區和周邊有三四條河流穿過,夏天下雨後,河水清澈,有魚有嚇,很多人去游泳。

現在,除了大黑河,都乾涸了。

不要只怨老天不下雨,內陸地區的地下水被抽取後,地表水加快滲入,才是河流乾涸的主因。(想想建國幾十年,呼和浩特人口多了至少兩百萬)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看完昭君墓和大黑河,往南不遠就出了呼和浩特市區,進入市屬的一個縣——和林格爾。

和林格爾縣是一個20萬人口的小縣城,得名於清朝時期,有20戶人家,蒙語就叫和林格爾(20家)。

和林格爾地形分兩部分,西北大部分是土默特平原(清中期以前大部分時候是草原),東南是山地,接壤山西,以長城為界。

呼和浩特的歷史中,大部分的城址和郡縣都在和林格爾。

秦時雲中郡、西漢定襄郡,北魏最不得了,是國都盛樂。

唐朝是雲中都護府和單于大都護府,遼代是振武鎮,大元時是紅城屯田所,北元后廢棄成為蒙古部落遊牧區。

清雍正時期設和林格爾通判廳,後改縣至今。境內有四座古城遺址和一個大型漢代墓葬。

可以看出,和林格爾在秦漢時曾經短暫作為農業開發區,但大部分時候是匈奴,以及後來隋唐時期的突厥、鮮卑、契丹、蒙古的遊牧地,直到清末開始農業開發至今。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現在的和林格爾,經濟發展情況還可以,是蒙牛的工業園總部所在地(盛樂園區)。近期有云計算中心在建,優勢就是土地廣大。

上圖,蒙牛總部,可以參觀,工業旅遊的一部分。

中國乳都歡迎您,哈哈。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這是和林格爾縣著名的旅遊景點——百亭園,目前大量種植花卉,對於氣候乾旱、缺少花卉植物的內蒙古人來說,也算是比較稀罕的。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對於南方朋友來說,這些花草樹木實在是很一般很一般的。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修了百十來個亭子,也是旅遊規劃的創意,算是主題公園吧,哎,此地實無其他噱頭而。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不管怎樣,看到鮮花盛開,我們就很快樂、很美麗。

簡單質樸的心態,挺好的。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言歸正傳,我們到了正點地方——盛樂博物館(上圖,半地下式的墓穴直接改建的)

盛樂或稱盛樂古城,是拓跋鮮卑建的都城,位置在和林格爾縣城北部的叫土城子(百姓叫法)的地方。內蒙古有很多地名叫土城子、古城子、黑城子等等,都是古代的古城遺址。

拓跋鮮卑在此建立代國和魏國,前後歷時300年。

盛樂,隋朝成了供投降的突厥居住的大利城,唐是單于大都護府,遼是振武鎮,盛樂城延續使用了1000多年,是呼和浩特地區最具歷史色彩的地方。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鮮卑人,也是蒙古國公認的蒙古人的正宗祖先之一。公元156年,名叫檀石槐巴特爾(中國史書叫檀石槐,巴特爾是蒙語英雄的意思,應該是後人給加的尊稱)就建立了第一個鮮卑草原國家。此人是蒙古國評選的最有影響力的蒙古人第三名,第一是成吉思汗,第二是匈奴的冒頓單于(前面圍困劉邦的那位)。

檀石槐少時有勇有謀,被推舉為部落首領。東漢末在今天內蒙古烏蘭察布的商都縣建立了王庭,向南劫掠沿邊各郡,北邊抗拒丁零(突厥祖先),東方擊退夫餘(朝鮮祖先),西方進擊烏孫(哈薩克白人祖先),完全佔據匈奴的故土,東西達1.4萬餘里,南北達7000餘里。

公元258年的三國時期,拓跋鮮卑大酋長拓跋力微在盛樂建立了部落聯盟,後來被尊為拓跋鮮卑帝國的始祖,此人活了104歲,非常神奇。

公元315年的西晉時期,拓跋綺盧正式在盛樂建立代國(以晉國封其的代王為國號)(上圖塑像)。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公元386年,拓跋珪(上圖塑像)在盛樂建立魏國,史稱北魏。 公元396年,拓跋珪正式稱皇帝,鮮卑帝國建立。

拓跋鮮卑人能夠統一中國北方,也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經過了200多年,十幾代人前赴後繼得來的. 在盛樂的歷史上,有15位拓跋首領在此即位。

後來北魏陸續遷都平城(大同)、洛陽。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這是在入主中原之前的鮮卑帝國——雄踞北方的草原遊牧帝國,擁有廣闊的疆域,是匈奴之後的草原霸主。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北魏逐步南遷,征服,擊敗了匈奴,羯人,氐人,羌人,漢人和其他鮮卑國家,最後終於結束了16國時期,長達135年紛爭的歷史,統一了中國北方。

他們從盛樂遷到大同,後來在孝文帝時代,遷都洛陽,成為徹底漢化的中原王朝,鮮卑人,大部分日後也逐漸融入到漢人當中。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當地出土的大量錢幣表明,從戰國時期一直到清朝,和林格爾都有漢人和遊牧民生活。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陶器雖然不值錢,但是歷史價值還是很大的。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鮮卑人和匈奴、契丹、蒙古是前後傳承的同族不同部落 的人

內蒙古滿洲里考古發現,鮮卑的墓葬從公元前900年到東漢時期,持續了1000年的時間。

上圖:內蒙古額爾古納出土壁畫 北魏 室韋馬

建立北魏的拓跋鮮卑人最後融入到了中原漢人當中,留守森林和草原的鮮卑人如今叫做:錫伯族和鄂倫春族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這個圖表很清晰

鮮卑人在三國後期,趁著北匈奴西遷中亞、南匈奴內附中原的大好時機,從大興安嶺南遷,逐步分三支,陸續登陸兩晉16國時代:

東部的慕容鮮卑,就是天龍八部裡慕容復的先祖,建立了四個燕國。

東部鮮卑的另外一支宇文鮮卑,長期蟄伏在北魏和東魏政府部門,最後終於找機會篡位建立了北周。宇文化及和宇文成都大家都以為是隋朝的大臣和大將嗎?殊不知,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才是宇文家的大臣呢。

西部鮮卑裡,乞伏鮮卑和禿髮鮮卑在甘肅建立了西秦和南涼。

北部鮮卑就是拓跋鮮卑。拓跋鮮卑首領兩兄弟吵架,一個率部西遷青海,建立了吐谷渾國,存在的時間居然有241年,是所有鮮卑國家中最長的。

北部拓跋鮮卑的留守兄弟,建立了強大的北魏。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現存的盛樂古城遺址看不到什麼明顯的建築,只是在原址上修建的半地下的盛樂博物館。

在博物館裡,你可以看到完整的鮮卑歷史、著名的鮮卑人物,特別是有鮮卑血統的後人:李世民、狄仁傑、元縝等等。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匈奴和鮮卑時代,北方遊牧民和西域胡人交流很多,學會了很多西方金銀器的製作工藝。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那時候的武士,還是很有古典範的。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了不得了,看上圖:

這些皇帝居然都是在盛樂出生的,也就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鄉北土城子村。

五個開國皇帝,一個唐太宗啊。北魏、北周、北齊、隋、唐。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鮮卑人遷都洛陽後,統一改成漢姓,其中的皇室拓跋氏,改為元姓,唐朝的著名詩人元稹、元好問就是鮮卑拓跋皇室後裔。

電影神探狄仁傑裡有個變成怪魚的元公子,那就是鮮卑皇族戰隊的。

還有一些唐朝著名人物:劉禹錫、狄仁傑、長孫無忌、閻立本都是鮮卑人,哇,詩人、神探、政治家、畫家,各行各業都有啊。尤其是我最喜歡的狄閣老,真乃鮮卑神人也。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其實,鮮卑人的影響遠遠不止這些,雲岡石窟、龍門石窟、莫高窟、青海驄、燕城、參合陂等等,我們以後都會去遊覽、講述。

這個貧嘴張大民版本的狄仁傑演的最好。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在和林格爾縣城東南的新店子村,70年代出土發掘了一個東漢晚期古墓,由於墓室早已被盜,墓主何人現在無法確認。

但100多平米的壁畫展示了墓主從舉孝廉進入仕途,到最後擔任烏桓校尉出使烏桓壯觀場面,以及墓主的富裕的莊園生活、農耕放牧、飲宴舞樂等生活。

(烏桓,就是東胡的一支,生活在內蒙古東部和遼寧一帶,其實也是和鮮卑匈奴一樣的部族)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這個古墓我沒有實地去看,只是找了一個圖冊,看了看完整壁畫圖。關於烏桓的歷史,我們留到以後到了東北再講,下面,我們前往土默特旗,瞭解一下蒙古的歷史。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從和林格爾往北,呼和浩特市區和包頭市區的中間地帶,就是土默特左旗和右旗。

土默特左旗是呼和浩特市下轄的一個縣級旗,而土默特右旗是包頭市下轄的一個縣級旗。 雖然現狀如此,但是無論從地理、歷史還是人文方面,這兩個旗都應該一起探訪。因為從明朝中期開始,這裡就是蒙古土默特部的核心駐地,而且一直保持傳承至今。

tips:完整的土默特地區,包括長城以外的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托克托縣以及歸化城和綏遠城周圍(上圖黃色部分).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明朝中後期至今,蒙古土默特部在這裡遊牧、生活。所以,黃河前套這塊平原地區,也叫做——土默特平原、土默川。(黃河前套記得嗎?就是黃河幾字的東北角)

清代,這裡的行政區劃是土默特特別旗,後來也叫歸化城土默特。東邊是察哈爾蒙古八旗、北邊是內扎薩克蒙古的烏蘭察布盟、西邊是伊克昭盟、南邊是長城為界的山西。 按照現在的區劃,就是呼和浩特全境加上包頭市的土默特右旗。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民國時期,以土默特特別旗為中心,併入察哈爾西四旗和內蒙古的烏蘭察布、伊克昭兩盟,組成了以綏遠城為名的——綏遠省。

綏遠省,曾是馮玉祥的西北軍、寧夏馬鴻逵和山西晉軍多方爭奪的地盤,後來終於被閻錫山的晉軍拿下。

綏遠省主席長期由晉軍將領傅作義擔任,其麾下的士兵也被叫做晉綏軍。(電視劇亮劍裡面的國軍)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土默特地區,北邊是陰山的東段——大青山,南邊是黃河前套衝擊平原。 秦漢以後,一直是遊牧民放牧的優良草場。 南北朝時期,貝加爾湖一帶遊牧的敕勒人,遷移到此遊牧,土默特地區,也被叫做敕勒川。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就是敕勒人歌頌這片草原的民歌。

(TIPS:敕勒人,是後來組成突厥帝國的核心力量之一,他們和突厥人是血緣密切的同族部落) (上圖:大青山下,哈素海周邊溼地)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如今的土默特地區,早已沒有了草原,取而代之的是農田和房舍。上圖,土默特左旗鐵帽村。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大清國征服蒙古地區後,嚴格規定不準任何漢人到蒙古地區移民、墾荒、種地。但到了清中期以後,土默特地區的領導權已經從土默特蒙古貴族手中,到了滿族官員手裡。 於是,少數山西移民進入土默特,從蒙古人手中租地,種莊稼。

到了清末,官方開始放墾,土默特地區全境成為農田。蒙古人傳統的遊牧生活徹底改為漢族的農耕生活,甚至蒙古語言和文字都已少有人用,漢字和山西話成為了主導。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遊走路上,在土左旗鐵帽村,遇到婚慶宴席。(上兩圖也是此村) 手把羊肉、烤全羊沒看到,都是大鍋燉豬肉。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國道110,穿過土默特左旗政府所在地——察素齊鎮。 道路、路燈,修的很好(其實出了城鎮外的110國道,路況比較差,大家儘量不要走)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土默特兩旗的經濟狀況還是不錯的,畢竟是少數民族重點地區,得到很多優惠政策。 兩旗在呼和浩特和包頭之間,高速、鐵路、國道穿過,交通要道,而且距離城市非常近,所以這些年徵地拆遷給農民的補償不少。 房地產開發、工業園區、畜牧業基地(為乳都養奶牛)、農家樂、礦產開發等等,使得土默特兩旗成為呼包二市經濟較為發達的旗縣。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進入土默特左旗,首先應該參觀一下烏蘭夫紀念館。

烏蘭夫,土默特左旗人,早年參加革命,促成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歷任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國家副主席。他是內蒙古在新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人,其子布赫在80-90年代任內蒙古政府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孫女布小林現任內蒙古政府主席。 一家三代,任職一個省級自治區的正職主席,在國內絕無僅有。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烏蘭夫參加革命的歷史背景:

清朝後期,在整個內蒙古從西到東的所有邊境地區,都有大量的漢人移民開墾草原,從而形成了很多的蒙漢矛盾,很多地方發生了軍事衝突,兩百多年安逸的盟旗王公制度開始動搖。

1912年外蒙的獨立在內蒙古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整個內蒙古都在為自己的出路打算著。 有的蒙古部落和王公遷到了外蒙古,但是大部分內蒙古王公認同了中華民國,雖然他們內心對未來也非常不安。 而這個時候的中華民國,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完全沒有實質的統一,各地軍閥混戰不斷,沒有哪個勢力能夠顧及到內蒙古的事情。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於是,內蒙古的蒙古人民走上了兩條道路。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東部的蒙古人受日本人和滿洲國的影響,形成以德王為首的蒙古王公,走向了和日滿合作尋求蒙古自治的道路。 而土默特地區的蒙古人接受漢化較深,以烏蘭夫為首的一批青年志士,逐漸接受了馬列主義。

20世紀三十年代,抗戰時期,共產黨的根據地到了延安,距離拉近,使大批的土默特蒙古青年到延安接受了共產黨的教育,開始了革命生涯。(上圖,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延安城川民族學院紀念館)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抗戰結束前,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和內蒙,整個內蒙古中東部都在蘇軍控制之下(呼和浩特以東地區)。 這時候,烏蘭夫受共產黨的派遣,帶領大批赴延安的蒙古族幹部回到內蒙古,從錫林郭勒和東部三盟開始,進行內蒙古的自治運動,最後於1947年在東北的烏蘭浩特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當時還是在國民政府的框架之下)。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建國後,內蒙古自治政府改為內蒙古自治區。 50時代的內蒙古在烏蘭夫的領導下配合國家進行生產建設。在此過程中,為了蒙古人的利益,與中央多有矛盾,於是60年代,開始了以挖掘內人黨為由的打擊迫害蒙古人蒙古族幹部的運動,內蒙古的蒙古人和漢人受到了極大的迫害,這是後話,咱們就暫不細說了。 (烏蘭夫授銜為上將)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對於烏蘭夫,我的評價是:他的一生,始終在為蒙古人民的前途而探索、奮鬥,是蒙古族近代傑出的偉人。 烏蘭夫為內蒙古的完整、穩定,為蒙古人民的利益貢獻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上圖是呼和浩特市的烏蘭夫紀念館)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離開察素齊鎮,我們到土默特地區最大的湖泊——哈素海遊覽。 哈素海是土默特左旗黃河改道形成的一個湖泊,每年有大量的候鳥在此生活,是觀鳥的好地方。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哈素海是著名的蘆葦產區,湖裡生長大量的蘆葦,產量很大。 哈素海的蒙語意思是黑水湖的意思,主要是因為周圍土質比較黑,映襯得湖水也較黑的緣故。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哈素海周邊曾經是優質的牧場,現在只恢復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是被農田包圍。 這是冬天的景象,一片荒蕪、黑不溜秋。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冬天的哈素海,冰雪覆蓋。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哈素海分為非正規開發與正規開發兩大塊。正規的可以從收門票的正門進入,乘坐遊船到湖裡遊玩,觀賞哈素海非常壯觀的蘆葦蕩。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非正規的也可以從周邊村莊小路免票進去。湖邊有幾十個承包的魚塘,供人垂釣和吃飯,哈素海全魚宴也是羊肉之外的一種新鮮美食。(此處道路比較混亂,慎行)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哈素海有一個大型的溫泉度假村——天鵝堡,可以戲水、住宿,條件在內蒙古算是好的了(旺季週末人非常多)。 內蒙古的旅遊季節性明顯,夏天都是人擠人的那種氛圍,冬天空空蕩蕩。

tips:內蒙古類似的溫泉、度假村不少,但需要提醒的是,相應的服務水平要比國外和南方地區差不少,要有心理準備——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哈素海的旅遊開發還在繼續,由於湖面越來越小,於是一些空地開始建設各種文化雕像。這些蒙古大汗的塑像好像是要打造一個祭祀的基地。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我來的時候,這裡還在建設,看情況,應該是以蒙古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園區。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拋開財務報表和這個項目的經濟效益不談,修建這麼一個主題公園,我認為挺好的。至少可以讓土默特的蒙古同胞們,更多的瞭解到祖先的歷史和民族的傳統文化。 這個公園距離呼和浩特和包頭都非常近,每年國內外遊客很多會來參觀,這也是宣傳蒙古民族的一個窗口。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蒙古文化,少不了敖包祭祀活動。 敖包,最初是草原上的高處指示方位的標誌物,類似燈塔的作用。後來逐步發展成為牧民心中祭祀祈福長生天——騰格里的地方,是草原遊牧民族質樸的自然觀的體現。 遊牧民族最了不起的文化就是——崇敬、感恩大自然賦予的一切,本著眾生平等的理念,與萬物自然和諧生活。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看完修建中的蒙古主題祭祀園,我講講土默特蒙古的簡史。 蒙古土默特部,早期生活的貝加爾湖西側的西伯利亞大草原上,是歷史非常悠久的遊牧部落。 他們和更早期的高車、敕勒、鐵勒、突厥、柔然等部落,以及後來的克列、乃蠻、蒙古等部落,都是同一種族類型的內陸歐亞草原遊牧民族,按照現在歐美史學的分類,統稱——突厥蒙古人。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隨著室韋部的成吉思汗統一草原,並以蒙古為名稱建國,蒙古高原上的各個部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的蒙古人。(如同中國人是由河洛人、巴蜀人、閩粵人、雲貴人、關中人、吳越人長期融合而最終形成的一樣)

大元、北元時期,貝加爾湖附近的很多蒙古部落逐步南遷,到了現在的蒙古高原遊牧。

明中期,這些南遷的部落:土蠻、多羅土蠻、禿馬剔、蒙郭勒津先是以滿官嗔為統一的名號,後來以土默特為名號確定下來。成為達延汗統一蒙古後冊封的六萬戶之一。 (蒙郭勒津部後來遷到現在的遼寧朝陽地區,成為東土默特,現在的準確名稱定為蒙古貞)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蒙古國官方認可的蒙古大汗共36位,大家首先需要記住這幾個和中國有關的關鍵人物:

成吉思汗——1206年建大蒙古國,是天下蒙古人的共主,分封了四大汗國

忽必烈——1260年繼承大蒙古國大汗,管轄蒙古本部和四大汗國,另外取了一個漢字的國號——大元。大元和大蒙古國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脫歡鐵木爾(上圖)——大蒙古國大汗/大元皇帝,就是元順帝,1368年被朱元璋趕出北京,退回草原。從他之後,四大汗國脫離了大蒙古國的序列,自行發展了。但是大蒙古國繼續存在,大汗繼續繼承,管轄蒙古本部地區,中國和朝鮮稱為北元。 此後,北元四分五裂,大汗名存實亡,蒙古分裂為東蒙古韃靼和西蒙古瓦剌,直到後來 巴圖孟克——達延汗,1506年統一了東蒙古各部,冊封六萬戶,基本形成了現在內外蒙古地區格局。

林丹汗——長期抵抗後金,1634年病死,1635年其子投降後金,大蒙古國再無黃金家族大汗。

哲布尊丹巴——1912年,外蒙古獨立,立其為大汗/皇帝,短暫恢復了蒙古大汗,1924死後,蒙古成為共和國(雖然是個藏族僧人,但是在現在的蒙古國,依然認可他是最後一個大汗)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蒙古歷史搞清楚了嗎?估計夠嗆,不要急,我們以後慢慢研究 這裡還是先說說土默特萬戶的冊封者——達延汗。

達延汗蒙古語名字叫巴圖孟克,1474年出生,是成吉思汗的15世孫。 他的前一任大汗本來應該是他爸,但是他爸為了部落團結,把汗位讓給了弟弟滿都魯,也就是巴圖孟克的叔叔。後來,這兄弟倆的部落又發生衝突,兄弟雙雙戰死,蒙古大汗空缺。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滿都魯大汗死後,蒙古政權由他的夫人滿都海斯琴掌控。(這在蒙古歷史上非常普遍,窩闊臺、貴由死後,都是夫人攝政多年) 滿都海斯琴拒絕了東北科爾沁部實力派首領的求婚,執意堅持蒙古黃金家族的大汗傳承,選擇聯合巴圖孟克一部,並輔佐巴圖孟克繼任蒙古大汗。

1480年,6歲的巴圖孟克成為蒙古大汗——達延汗,明朝稱之為小王子,同時,滿都海夫人嫁給了達延汗,稱為滿都海哈屯(夫人的意思,時年33歲)。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不要奇怪,遊牧民族沒有那麼多禮教習俗,只要不是近親,都可以結婚。以前匈奴的大漢公主比如王昭君大美女,不就是老公死了,再嫁給兒子、甚至孫子嗎(不是親生的啊)。

達延汗在滿都海夫人的輔佐和幫助下,勵精圖治,四處征戰,終於在1506年,統一了分裂了將近150年的東蒙古韃靼。 (上圖,現在很多歌舞劇演繹這段歷史)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上圖有點誇張了,客觀的講,達延汗並沒有征服西蒙古瓦剌。從人口和地域上講,只是統一了蒙古的一半。比起曾經短暫統一全蒙古的瓦剌太師脫歡和他兒子也先大汗,略微遜色。

但是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對後世的影響,尤其是對內外蒙古的影響,非常深遠。

達延汗將東蒙古分為六萬戶: 左翼(東邊)是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 右翼是(西邊)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 還有一個獨立的科爾沁萬戶(成吉思汗弟弟哈撒爾的部眾)在東部地區,也是達延汗管轄。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達延汗把土默特萬戶分封給了他的三兒子,後來,他的長孫繼承了蒙古大汗的位子,叫博迪汗。博迪汗和他的弟弟繼續四處征戰,希望統一蒙古。

當時的蒙古,除了六萬戶和科爾沁萬戶外,還有三個不受大汗管控的地區。 一個是東北的依附大明的朵顏三衛(兀良哈三衛),其中泰寧衛和福餘衛被後來東遷的察哈爾大汗消滅,朵顏衛接受土默特部的控制,最後成為東土默特的組成部分。

另一個是青海蒙古,這些蒙古人是當初被達延汗打敗的一小部分永謝部、鄂爾多斯部眾,西遷青海,擊敗當地的回紇人(撒裡畏吾爾)和藏民,佔據了青海。

最後就是漠西蒙古——阿爾泰山一帶的瓦剌。

博迪汗和他的弟弟開始四處征戰,這個弟弟最後成就更大,他就是土默特部的大汗——呼和浩特城的修築者——阿拉坦汗(上圖)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阿拉坦汗以土默特為大本營,先往西南方向入青海,征服青海蒙古人(大明稱之為西海達子),佔據了青海地區,明稱:青海韃靼土默特。(此舉為後來藏傳佛教進入蒙古地區形成了契機) 其後,阿拉坦汗作為託雷的子孫,和吐魯番的蒙古王(察合臺的子孫)白帽沙汗攀上了親戚,借道西征瓦剌。

1567-1574年,阿拉坦汗幾次西征瓦剌,攻打到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托克馬克,甚至打敗了哈薩克的阿克薩爾汗。但始終沒有徵服瓦剌各部。

1577年,阿拉坦汗西征瓦剌失敗,於是專心去西海迎佛,希望藉助宗教的力量統一蒙古各部。

1578年,阿拉坦汗與索南嘉措會晤於青海,索南嘉措承認阿拉坦汗為成吉思汗的化身,為全蒙古的大汗。阿拉坦汗賜予索南嘉措達賴喇嘛的稱號。蒙古正式皈依藏傳佛教(黃教,格魯派)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阿拉坦汗時期,因為求貢與互市要求得不到大明的同意,曾於1550年進兵到北京城下,逼迫嘉靖皇帝開馬市兩年。 1552年,大明單方面關閉馬市,阿拉坦汗繼續對大明用兵,一打就是近20年。

1570年,隆慶皇帝終於受不了了,答應對阿拉坦汗封貢,雙方正式互市,遵守WTO協定,進行正規的國際貿易。 阿拉坦汗在美岱召(土默特右旗)成立大明金國。

1575年,阿拉坦汗模仿元大都,建呼和浩特城。 其後,蒙古與大明保持了60多年的和平時期,直到1634年,後金征服漠南蒙古。

1550-1570的明蒙戰爭,耗費了大明大量的財力物力和軍事力量(實在是愚蠢,為什麼就不開放搞活呢?),直接導致了兩個後果: 1、大明北方各省,尤其是陝西山西民眾損失慘重,直接導致了後來的李自成起義

2、大明無力東顧,直接養肥了後金滿洲人,努爾哈赤率領女真人強大起來 這兩個後果最終導致了大明帝國的滅亡。 (上圖,阿拉坦汗老的時候,娶了一個年輕的夫人,這個叫做三娘子的夫人非常了得,把持蒙古大權30多年)

大明為什麼不開放對東蒙古的國際貿易呢? 因為大明不願意東蒙古強大起來,一旦東蒙古強大,首先會去攻打瓦剌,統一蒙古。 統一的蒙古是大明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大明對蒙古國策:扶持一個弱,打擊另一個強的。當時,瓦剌弱,韃靼強,所以,大明不想交換給蒙古足夠的物資,怕養肥了。 至於女真人,疏忽了,疏忽了。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三娘子叫鍾金哈屯(哈屯是蒙語,夫人的意思)。 三娘子絕對是個大美女,而且能文能武,才貌雙全。 她是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的女兒,阿拉坦汗西征瓦剌的時候,為了拉攏土爾扈特部,就為外孫子拔汗那吉求娶了三娘子。

孫媳婦過門後,阿拉坦汗一看,哇,是個大美女啊,於是直接搶了當了側夫人。(蒙古搶親的傳統由來已久) 小孫子當時還在老家,一聽急了,氣得不行,直接從土默特草原翻過長城去了大同,投奔大明瞭。這下子鬧大了,阿拉坦汗回師大明要人,大明皇帝丟不起那人,不肯給。結果蒙古騎兵又和大明幹了好幾仗,直到最後雙方徹底停戰,大明答應放人、開放互市。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三娘子是個比較奇怪的人,阿拉坦汗有好多夫人,可是後來晚年完全寵信三娘子,原因可能就是: 三娘子嫁過去之後,阿拉坦汗繼續征戰,開疆擴土,而三娘子支持並親自參加了對自己老家——漠西蒙古瓦剌的軍事行動。

後來,明蒙停戰後,三娘子和阿拉坦汗在大青山下,修建了自己的大明金國都城,後來也成為了著名的寺廟——美岱召。

接著,他們又修建了呼和浩特城,這個城市完全是在三娘子的主持下設計修建的,所以,也叫三娘子城。

1581年,阿拉坦汗病死,30多歲的三娘子又嫁給了阿拉坦汗的兒子黃臺吉,過了七八年,黃臺吉死後,她為了維持蒙古地區的穩定(分家會導致草原戰火重演),又嫁給了黃臺吉的兒子扯立克。 直到1612年病逝,三娘子維持了明蒙40年的和平。 (上圖,召城合一的美岱召)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美岱召建於1567年,這座城市最早的功能是蒙古土默特萬戶部落的都城。在蒙古語裡,管國家、大部落都叫做兀魯斯(國家),阿拉坦汗的國家,就是叫阿拉坦兀魯斯——翻譯成漢語就是“金國”。

所以,在大明國給予阿拉坦汗的賜封碑文裡,多處可見大明稱呼阿拉坦汗的土默特部為——大明金國。(阿爾泰、阿拉坦在蒙古語和突厥語裡面,都是金色、金子的意思)。

如同大明封給阿拉坦汗順義王,把美岱召叫做福化寺一樣,大明金國並不表示蒙古是大明的屬國。 當時的現狀是阿拉坦汗的蒙古多次擊敗大明,逼迫大明送上了很多的財物,並開放互市貿易。而大明從沒征服和統治、管理過蒙古各部,純屬是花錢賺吆喝。

阿拉坦汗並不介意獲得王的封號,因為他雖然是汗,但不是整個蒙古的大汗,博迪汗的後人在當時依舊是蒙古的大汗。所以,阿拉坦汗就是蒙古的一個王,既然不能當皇帝,那麼當蒙古的王和接受大明的王的封號,又有什麼不可呢?況且,大明給的錢多啊。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1606年,西藏的邁達裡呼圖克圖來土默特金國都城傳教,後來這個城寺結合的寺廟就叫做美岱召(邁達裡召)。此後,阿拉坦汗的子孫和黃教的喇嘛們一直居住在這座城裡,直到現在。

美岱召的建築和保存至今的大量壁畫,對於研究蒙古史、大明史、美術史都有非常高的價值。 附近的美岱召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土默特左旗右旗共有四個中國名村,但和南方省市的古鎮名村比起來,從規模和建築、歷史上可能要遜色很多,但在塞外草原,也是很難得了)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從美岱召往東,土默特左旗境內大青山內,有一個俗稱叫喇嘛洞的召廟,這裡是呼和浩特地區藏傳佛教的聖地之一。

1570年左右,西藏的黃教喇嘛博格達察罕到蒙古地區傳教,在陰山深處多處遊歷,最後選擇了大青山裡面的喇嘛洞這個地方(當時土默特部人口較多)(在賀蘭山、陰山的很多地方,都有建在大山深處的喇嘛廟,這主要是為了修行的需要)。

他在這個山洞裡坐禪苦修、收徒度眾、講經說法,直到1627年坐化(後被尊為喇嘛洞一世活佛)。

順治15年,1658年,清廷在此建立寺廟,後來在康熙乾隆朝都有擴建,起名廣化寺(北京也有一個同名的),現在的大殿上還有此牌匾(內蒙古地區召廟的牌匾都是四種文字寫的:滿漢蒙藏)。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博格達察罕死後,他的弟子分別在呼和浩特附近建了:什報氣召、烏素圖召、東喇嘛洞召。 喇嘛洞風景也還可以,山溝、古樹、偶爾流下來的山澗水,夏天很涼快。

當然,我後面會帶您看更多的內蒙古深山寺廟,風景和建築比喇嘛洞好多了。喇嘛洞現在依然經常有一些藏傳佛教的僧人來修行——這就是這個寺廟的最大意義——苦修——利益眾生。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從喇嘛洞召往東,到呼和浩特市區西郊,同樣在大青山下,就是烏素圖召。 烏素圖召是博格達察罕的弟子修建的,前後共建了五個寺廟,彼此相鄰。文革時期,大部分被毀,現在還有兩個古廟建築,其餘都是最近重建的。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烏素圖是蒙古語:有水的地方。召廟的北面的大青山溝裡,有溪水流出,加上寺廟周圍杏樹很多,是呼和浩特舊八景“紅杏遺村”。 烏素圖召法禧寺內珍藏著該寺三世活佛整理的西藏大法師松巴堪布的雕版“松巴堪布著經”,內容包括藏傳佛教傳統經、論、醫、律、算五種知識,尤其是醫學和數學為精華,烏素圖幾代活佛高超的醫術都來自於此。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1570-1635年,明蒙和平共處,土默特蒙古人潛心學佛,休養生息,人口達到了十幾萬人(清末民國時期只剩2-3萬,殺戮,徵兵,出家當喇嘛是人口下降的原因)。

這時,後金在東北地區開始了他們征服天下的行動。蒙古最後一個大汗林丹,為了抵抗後金的進攻,率領察哈爾本部人馬,與後金激戰數年。 隨著後金聯姻科爾沁蒙古,實力大增。林丹汗節節敗退,從東北撤到呼和浩特城,最後繼續西撤到青海病逝。

後金軍於是征服了土默特部,順帶燒燬了部分呼和浩特城。鑑於土默特與大明多年友好,又是忠於林丹汗的萬戶,後金對土默特採取了不一樣的態度。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大清國征服內外蒙古,實行了盟旗制度,給聯姻的、投降的、歸順的蒙古部落都封了王公。唯獨對兩個和大清打仗的蒙古萬戶部落——土默特和察哈爾,實行了直接管轄。

察哈爾打的最厲害,於是直接採取了滿洲八旗制度,屠殺拆散重組。 土默特成立了特別旗,沒有封王爺貝勒,只有一個受綏遠將軍管轄的都統。

順治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外蒙古和新疆的準噶爾還沒有徵服,大清國任命土默特蒙古首領擔任都統,徵集土默特的蒙古兵去打外蒙和準噶爾。 到了乾隆以後,天下平定,土默特的都統乾脆都由綏遠城的滿族人擔任,一直到民國時期。

所以,土默特地區,沒有王爺府、貝勒廟這些蒙古王公貴族的東東。而且,到了後期,大部分當地的蒙古人起的名字都是滿族人的名字。

好了,本集告一段落,下一集我們再次折向南行,去呼和浩特南部的黃土高原看看黃河和長城,謝謝大家。

蒙古行思錄第2集 昭君、盛樂、土默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