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一個懂得把握時機的美人,一個有功於社稷的奇女子

昭君,一個懂得把握時機的美人,一個有功於社稷的奇女子

在歷史上和親的公主不在少數,兩國之間的敵對關係指望一個柔弱的女子來改善,說起來也是很可悲了。若是自己本身的母國強盛,即便是和親到了異國他鄉,那麼依然也會很有地位,若是自己的母國並不強大,和親的女子只能任由他人欺凌罷了。在漢初匈奴是大漢王朝的勁敵,他們經常在邊境滋生事端,所以邊境交接的地方一般人煙稀少、甚是荒涼,受寵的皇子是不會被封到那裡的,只有像藩王時期的文帝劉恆那樣的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皇子才會被封到大漢與匈奴的邊境代地。

昭君,一個懂得把握時機的美人,一個有功於社稷的奇女子

匈奴遠在千里之外的邊塞,生活習慣和風俗都與關內有著很大的差異,而且生產力比較落後,相對比較荒涼和野蠻,在中原地區享受錦衣玉食的金枝玉葉們顯然並不願意嫁往匈奴和親,即便是嫁過去做匈奴王的王后。皇帝也是不捨得將自己的親女兒嫁往蠻夷之地受苦,所以在和親時都會從宗室女中選出適齡未婚的女子,收為自己的女兒,給一個公主的名分然後代替真的公主嫁往塞外。如果連宗室女都遴選不出的話,有時候也會用宮女甚至是民女代替,假充作公主和親,比如王昭君就是屬於此類。

昭君,一個懂得把握時機的美人,一個有功於社稷的奇女子

其實在王昭君之前大漢朝也有過不少公主,比如細君公主和烏孫公主,她們都不是皇帝的親女,而是曾經參與過政變的罪臣楚王后人。這兩位公主原本也都是金枝玉葉,可是因為她們的祖輩、父輩是大逆不道的罪臣,所以她們也就成了罪臣之後,也不太可能再嫁到什麼好人家,所以和親對於她們來說也是最好的出路。因為那些趨炎附勢、明哲保身的大臣們誰都不傻,這樣的郡主出身成分有問題,如果娶了她們萬一哪天皇帝又翻起舊賬來,只怕整個家族都難免會受牽連。王昭君與這兩位貨真價實的宗室郡主不同,她和皇室一點兒都不搭邊,只是湖北秭歸的一個普通民女,但跟這兩位公主比起來,她的歷史功績更大,也更為出名。

昭君,一個懂得把握時機的美人,一個有功於社稷的奇女子

其實王昭君能夠名垂青史一方面離不開她的勇敢剛毅,另一方面,也是她的運氣比較不錯。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漢初的統治者忙於恢復經濟,那時匈奴又的確與大漢要強大不少,所以那些可憐的公主們雖然被送到了塞外,也得不到重視和寵愛,所以都淪為了無辜的炮灰。而在元帝時期大漢的實力已經強大了,而此時的匈奴因為內鬥嚴重,反而一天不如一天起來,所以其中一支也就是呼韓邪那支瞅準了時機,就想去抱一抱漢朝皇帝的大腿。

昭君,一個懂得把握時機的美人,一個有功於社稷的奇女子

這個時候的匈奴是被動的一方,而漢朝則是掌握主動權的一方,是他們誠心誠意想求取漢朝的姑娘,而不是漢朝上趕著要倒貼公主了。這個局面自然也就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就好像是貪圖親家勢力的婆家死皮賴臉的求娶來的姑娘,在家裡的地位自然是高高在上,而小門小戶的姑娘高嫁了婆家自然要受委屈是一個道理。

昭君,一個懂得把握時機的美人,一個有功於社稷的奇女子

昭君很聰明,因為她善於把握時機,當選取和親人員的聖旨宣到了後宮時,那些正值妙齡的宮女們紛紛退避三舍,她們誰也不願意去塞外過那種看似悽苦無比的日子。而昭君她瞅準了這是一個可以走出漢宮的好機會,因為入宮三年的她已經看透了宮內的勾心鬥角,在美女一茬接一茬的後宮,即便是奮鬥一生也只是一個普通妃子而已,甚至有可能是一輩子都要老死深宮。與其這樣倒不如搏一搏,將自己的命運壓在茫茫大漠上,那樣就不必再留在深宮過毫無盼頭的日子。而且此時的漢朝蒸蒸日上,嫁往匈奴也是地位尊貴的閼氏,又不是去那裡受苦受罪,我想當時的昭君一定是做了這些考量,所以才勇敢的接過了那道改變自己命運的聖旨。

昭君,一個懂得把握時機的美人,一個有功於社稷的奇女子

昭君,一個懂得把握時機的美人,一個有功於社稷的奇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