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主動請纓”出塞,一個流傳千年的謊言

昭君“主動請纓”出塞,一個流傳千年的謊言

文|樹涵(讀史專欄作者)

位於陝蒙交界的榆林城北部,毛烏素大沙漠與顎爾多斯盆地交際處的紅鹼淖,水面幾十平方公里,浩瀚縹緲,碧波萬頃,群鳥畢集,讓人心曠神怡,確是旅遊的好去處,已被開闢為以紀念王昭君為主題的風景名勝區。

傳說此淖中的水是王昭君出塞時,路過此地,將要走出漢家領地進入胡地時,懷念家鄉之情悲切欲絕,眼淚傾注而出匯成的。園中塑有高二十餘米的昭君像,懷抱琵琶,聳入雲霄,滿面迷茫與悽切,顯為印證著這一悽婉傳說。

關於王昭君的事蹟,史書之外,在文藝創作領域,以她為主題的作品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在她所處的漢代,漢樂府裡就有描寫她的詩,後來歷朝歷代,包括那些大家巨匠,如李(白)杜(甫)蘇(軾)歐(陽修)王(安石)關漢卿、馬致遠……等等,都有吟詠或編為戲曲。至於其它詩文、戲劇(包括今天的影視劇在內),數不勝數,真可謂大熱門之一。

大多數人(李、杜等除外)都給她戴上了和平使者的桂冠,而津津樂道,大事渲染。

我覺得這是對昭君的誤解。其實,她和蔡文姬差不多,不過是身嫁異域,命運任人擺佈的悲劇女性。

01

低微的身世和入宮的遭遇

她的故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發生於漢元帝劉奭(前49年一一前33年在位)時期。

她的出身,由於低微,史書幾乎沒有記載,有人認真查找的一番,說總共不足150字,所以語焉不詳。倒是杜甫在《詠懷古蹟其三》中有寫道:

“群山萬壑出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從中可知她是湖北荊門、姊歸一帶的人。

而她的姓氏,人們只知她姓王,卻連她的名字都搞不清楚。有說她姓王名檣,又名昭君者。

其實,檣、昭君都不是她的名字。檣者,船帆也。她十七歲被人用船送入宮中。喚她王檣,就是用船送進宮的王姓女子之意,而並非她的真名。有人又寫成王嬙、王薔、王牆,都是望文生義的杜撰。稱其為昭君者,昭君二字的意思,是說她蒙受君王的昭命(出使和親)之意,也不是她的名字。就連這並非她名字的名字,也因為三百年後犯了晉帝司馬昭的諱,遭禁用,而又稱她為明妃。

有人憑“良家子”三個字,臆斷她出身低微而不貧賤,姑且不論。但她的命運是很苦的,是不容置疑的。她17歲被送去當宮女。宮女,用《紅樓夢》裡的一句話說,簡直不是人的去處。

她們就是任皇帝與妃嬪們驅使的奴婢,甚至是皇帝任意遭踏的性奴。而且後宮裡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妃嬪們的陰險殘忍甚至血腥的明爭暗鬥,她們也就往往成了犧牲品。《羋月傳》寫的就是這樣的情景。

後人曾有一首《五更哀怨曲》,淋漓盡致的描繪了昭君在宮中強顏歡笑,以淚洗面,身心交瘁的悲慘生活的情景。

她當宮女兩年,19歲又被漢元帝當做禮物,送給匈奴老邁的呼韓邪單于做妃,成了漢匈和親的一個棋子。

自西漢立,漢匈之間的戰爭連綿不斷近二百年,連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傾盡國力,窮兵黷武,也徒喚奈何。可是此時,由於各種原因,雙方都欲罷兵求和,而和的的辦法之一就是和親。但是皇帝無論如何也不願意將親生骨肉當這個棋子(當然也有),於是,就輪到了卑賤的宮女王昭君身上。

需要指出的是,班固的《漢書》裡的《元帝紀》《匈奴傳》在記述此事時,只是說到漢元帝將昭君“賜”給了匈奴,沒有一個字說昭君是自願出嫁的。所以很多人說是昭君“主動請纓”外嫁,是毫無依據的信口開河,或者是出於藝術創作的需要吧。

至於千百年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軼聞:昭君由於沒錢賄賂宮中畫師毛延壽,結果被畫的很醜,因而沒有得到漢元帝的寵幸,雖然她極美麗,卻只能一直做宮女,後被送去和親。這只是一個故事傳說,表達了對她的同情和不平,並沒有歷史佐證。王安石的名句:“意態由來畫不成,當年枉殺毛延壽”,也是從傳說而來而非史實。

充當和親女名義上是到胡地為妃,實際上是為妾。李白一語將其道破

:“今日漢宮女,明日胡地妾。”和親女被強迫背井離鄉,失去了親情,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本身就是悲劇。對此,親身經歷的蔡文姬體味最深。她的《胡笳十八拍》就是對此血淚的控訴。她寫道:

“對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當告誰?”

“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可謂字字血,聲聲淚!漢樂府裡對昭君的被迫出嫁異域,也是表達了悲痛與同情的。傳說她自己也寫了一首“怨詞”,訴說心中的悲痛欲絕,放到下面去說。

02

哀婉悽絕的出塞之路

昭君在她寫的“怨詞”中,強烈的表達了她踏上出塞之路時,心情的無比憂傷:

“父兮母兮,道且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她淒涼的告別了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國,遠離了父母、姊妹、鄉親,踏上了去往異域他邦的千里迢迢之路。她坐在馬上,懷抱琵琶,耳聽馬的嘶鳴,眼望天空中一排排南飛的雁群,心中想著她卻要無休止的走向北方,離國離家離爹孃越行越遠,此去可能就是永遠的訣別。此時此刻是多麼痛楚啊!

她只有把無奈與痛苦訴諸於琴聲之中。那琴聲是那麼哀惋欲絕,以至於雁群也停止了飛行,盡情地、入迷地傾聽著,欣賞著她的美麗,竟然忘記鼓動翅膀,從天上掉了下來。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口口相傳的、感人肺腑的“平沙落雁”的美麗故事,也是用“落雁”二字作為她美貌絕倫的代稱的來歷。古琴曲“平沙落雁”雖然訴說的是遷客騷人的哀怨,但我寧可相信,也是為她而寫的。

李白有詩說: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只是說的她一去而不歸,並非實寫她走的哪條路。實際上她走的並不是玉門關,而是沿長安一直北上,走到了榆林。

榆林古稱上郡,一直都是漢民族的戍邊重鎮,至今還留有萬里長城的一段遺址。出了榆林,就是胡(匈奴)的領地了,就徹底離開了國門。此時的昭君再也不願向前走一步了。心中的戀,心中的念,心中的怨,心中的恨,使她再也無法控制住自己,竟至於“淚飛頓作頃盆雨”

她的淚不停地流著,化做了這恣肆汪洋的紅鹼淖。雖說這只是民間的傳說,是絕對的誇張,但這傳說和誇張卻充分表達了民意、民心。它是多麼悽美啊!至今聽來仍然令人如身臨其境,震撼感動不已!

她的這段出塞之路據說逶迤走了一年之久。

昭君“主動請纓”出塞,一個流傳千年的謊言

03

在匈奴的悲慘生活

昭君到匈奴以後,嫁給了呼韓邪單于,被封為寧胡閼氏,雖說是王妃,卻並沒有改變她悽苦的命運。

她先嫁給的呼韓邪,共同生活了三年,育有一子,不料呼韓邪亡故,辭她而去。按照胡俗,她卻要嫁給呼韓邪前妻的兒子復株累。這對於她一箇中原女子,是絕難接受的。她便致書漢成帝(時元帝已死),請求歸國。漢成帝只冷冰冰地批了三個字:“從胡俗。”她只能忍著屈辱,又嫁給前夫的兒子。

狠毒的復株累,毫不顧及夫妻情分,竟殘忍地殺死了她的親生兒子、自己的同父異母兄弟伊屠智牙師。可想而知,她生活得怎能舒心?她就這樣與復株累又生活了十一年,育有二女,接著復株累也亡故了。(據有些說法,她此後不得已又嫁給了呼韓邪的孫子。)

她一生兩嫁父子二人,對於一個漢族女子來說,本身就是不人道的,就是對心靈的摧殘。她名義是后妃,其實連妾都不如,無異於性奴。而這一切,完全是漢帝強迫她和親,強迫她“從胡俗”所致,是封建專制所製造的人間悲劇。這對於她顯然是極不公平的,是難以忍受的摧殘。她所充當的無非是為匈奴單于家族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已。何談她是什麼和平使者?她就是任人驅使的犧牲品!

她在匈奴始終保持著中原女子勤勞善良的美德,教會那裡的人養蠶紡織刺繡等技藝,傳播了中原文化和文明,是做了許多好事的。但她最終還是落了個孤苦伶仃悽苦度日的結局,再也沒能夠回到日思夜想的湖北故鄉。最終抑鬱而逝,被葬於現呼和浩特郊外的大黑河南,留下了一座孤零零的青冢(其實就是黑土堆),據說活了53歲。

她死後,有人在她的墓碑上題詩:“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將她與漢武帝時,抵禦匈奴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這真真是言過其實的溢美之詞,不禁令人啼笑皆非。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怎麼能夠讓一個弱女子承擔呢?

在她和親期間,漢匈之間確實有了50餘年短暫的和平,但這主要是由於兩地政治、軍事、經濟等各種內外因素所致,絕非簡單的和親這一個原因。強盛的康熙大帝也使用過和親手段,而且是將自己的親生女兒蘭齊兒嫁給蒙古首領葛爾丹,但並未換來和平。不久就翁婿大戰,親手斬殺了葛爾丹,而使女兒成了未亡人。

正如戰爭的責任不能由和親的蘭齊兒承擔一樣,無論漢匈之間是戰是和,這責任也完全不能由昭君承擔。

昭君是令無數文人雅士同情的人物。其代表人物與作品,有詩聖杜甫詠懷昭君的詩: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 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寫盡了昭君的悲慘命運。

有唐人盧照鄰的長詩《昭君怨》,其中寫道:“漢地草應綠,胡地沙正飛。願逐三秋雁,年年一度歸。”對她思鄉的一往情深給予了極大的理解和同情。

而最著名的,也是歷來公認寫的最好的,當屬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此處就不贅引了。

昭君是為廣大人民群眾十分喜愛和讚美的人物之一。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交口傳頌著昭君出塞的事蹟;讚揚著昭君的美麗,甚至不惜將一首古曲《平沙落雁》附庸給她,稱她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給了她“落雁”的美稱;以大量的民間故事和傳說,訴說著她的遭遇和軼聞趣事。

但我不希望看到,現在有的“劇”竟把她刻畫成會舞劍弄刀、一身武功的女俠。與昭君在廣大人民心中的形象,簡直風馬牛不相及了。

在紅鹼淖,在昭君高大塑像面前,我心潮湧動著對昭君悲慘命運的無比同情,情之所至,寫了一首詩。

紅鹼淖的水啊,

為何這麼苦澀?

因為飽含著昭君的淚。

紅鹼淖的湖面啊,

為何無邊無際?

因為這是昭君不盡的愁思。

紅鹼淖上的鳥兒啊,

為何低飛著不肯離去?

因為要把美麗的昭君伴隨。

紅鹼淖的遊人啊,

為何在低眉沉思?

因為昭君的命運令人嘆息。

紅鹼淖的波濤啊,

為何不停地湧動?

因為在為昭君永恆的抽泣。

紅鹼淖啊,

我聽到了你的嗚咽,

你緊緊地簇擁在昭君身旁,

在訴說著昭君的怨和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