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德治教化,以身作则,端正做人

孔子的德治核心是教化,而教化的形式主要是传教者的身教,即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努力做出榜样树立威信。

在《论语》中,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统治者为人表率,即使他不下命令,百姓也会学着他的样子做;但如果统治者行为不正,即使他下了命令,百姓也不服从。”孔子还指出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是端正的意思,延伸说,是表率的意思。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教育思想:德治教化,以身作则,端正做人

南怀瑾认为,孔子的“正己”思想,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当时的现实深入剖析的结果。因为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贵族统治的社会,是能长治久安的社会,而被统治的广大劳动人民也能安居乐业。他认为,社会能否安定富裕,关键在于操纵国家命运的贵族统治阶级是否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是否能“敬德保民”。所以,他对当时贵族统治者的伦理道德修养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动乱,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各级贵族缺乏伦理道德的高尚修养,因而,在处理国家事务时背离了伦理道德原则。于是,纲纪不正,逐步演化成天下大乱。要挽救这一局面,首先就需要贵族统治者临危不惧,猛醒过来,自觉提高道德修养,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用道德规范去指导国家事务,教民化俗。然而,当时的统治者根本听不进孔子的这种观点。摆在孔子面前的,是贵族统治者实际生活的腐败、堕落。所以,他才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当然,孔子的思想肯定是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他的思想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他的“正己”思想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对我们还是有帮助的。即“做人”要做以身作则的人,要做端端正正的人。

南怀瑾认为,人对自己是需要管理的,而管理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正己”。也就是思想是否正,作风是否正,行为是否正,从而实现统一意志,统一步调,统一行动。扩展到一个组织也是一样,能不能思想正,作风正,行为正,团结起来,统一步调,一致行动非常重要。而具体到组织实现“正”,关键在于领导者。领导者的一举一动都受到部下的关注,因而在这种情形之下,领导者要为人表率,带头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行为,使组织更加牢固,集体更加团结,然后才能向前发展。相反,如果领导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领导者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是不会服从的。

孔子说:“能唤起人尊崇,甘愿践行其原则的,是德与礼,而不是法(刑政)。”就是说用优秀的个人品质树立威信,比过于严肃的纪律和苛刻的惩罚更有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榜样,做表率,首先要身先士卒,一诺千金、任劳任怨、赏罚分明、敢于担当、一视同仁,起模范带头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