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震盪無礙中國經濟「底氣」

【歐洲時報】今年以來,中國股市跌跌不休,10月11日,更是再現千股跌停,哀鴻遍野,滬指跌破2600點,也跌破了“股災底”,創下3年多來的新低。此後,中國高層及相關部門罕見表態力挺股市,並承諾推出多項穩定市場的政策措施。從一行兩會向股市喊話,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餘稱股市的“春天已經不遠了”,到中國副總理劉鶴明確扶持股市和民營經濟路線圖,以及國家最高領導人穩定民營經濟信心的重磅回信,再到證監會週末加班宣佈修改併購重組政策等一系列穩定市場、提振信心舉措,證券業協會推動設立千億“救市資金”,在這些利好的作用下,A股略有回暖,走出一波反彈曲線。然而,就在市場認為中國股市即將見底之時,滬深兩市10月23日再度陷入低迷,均跌逾2%,又給股市築底打上疑問號。

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儘管經濟週期與股市並不完全符合,但人們總是習慣在面對股市“寒冬”時從經濟中尋找內在的邏輯與答案。更有悲觀者,認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已經發生位移。

中國經濟當然面臨諸多挑戰。從宏觀層面看,本身處於轉型期這一特殊階段,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就已經引起一些人士的擔憂,內外環境變化又讓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特別是美國挑起的貿易戰對全球貿易的干擾,都讓投資者對市場走勢難以形成樂觀預期,而這也勢必導致股市表現萎靡;而從產業層面看,在中國經濟結構加速調整的過程中,房地產、互聯網和影視業等一些股市“寵兒”,在經歷了幾年快速擴張後也遇到了發展瓶頸,特別是官方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以及對網遊、影視業等的加強監管,使得這些行業業績下滑,股價下挫,給股市的“冬天”又增加了幾分“寒意”;此外,中國民營企業發展遇到一些困難之際,“民營經濟離場論”的悲觀情緒也蔓延到資本市場……

一系列效應的疊加,令中國股市走出了一波與經濟整體並不相符的行情。即便10月23日的這次下跌已被不少業內人士解讀為上漲後的回調,但內外部環境帶來的“寒氣”,已令股民噤若寒蟬,對股市持觀望態度。

由此來看,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穩預期和增信心。以劉鶴接受媒體聯合採訪為例,與其說是股市波動之際的一次喊話,不是說是借股市談整個經濟預期。對中美貿易摩擦,中國副總理認為是“心理影響大於實際影響”;關於中國經濟未來,他更是認為“中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好”。而各種政策的推出更是深藏此意。首先,系列措施並非偶然,顯然是有備而來、經過深思熟慮的,且相互呼應,環環相扣;其次,涉及問題直擊當下痛點,比如民營企業的問題、長期資金的問題、保險資金的問題、政府救助上市公司的態度等;三是各項政策措施具備針對性及可操作性,如得到落實成效會很顯著。

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經濟依然具備巨大的潛力。儘管中國剛公佈的第三季度增長率略有下滑,放緩至6.5%,但這一數字符合調控的預定目標,放在全世界任何主要國家都算高的,其不斷突破的韌勁不可低估。英國《金融時報》10月22日就指出,這次減速本身微不足道,中國經濟仍在強勁增長。

在分析中國經濟的表現時,如果僅從一時一事看,會有一些擔憂,但從長週期來看,中國當下正處在新舊週期的轉換過程中,這是中國經濟的一次劇烈的結構性變動,而在這場變動下蘊藏的是更大的潛力。從生產層面看,創新創業所帶來的新的科技革命有望推動產業變革,為綠色發展創造產業機會;從消費層面看,中等收入群體的崛起等又是難得的巨大的市場需求。

中國經濟的這些特質才是中國股市築底的底氣。可惜的是,在諸多經濟行為中,股市是最容易受到心理預期影響的市場之一。對於當前中國股市和經濟的擔憂,可能更多來自投資者的心理影響,而非經濟基本面的失守。

在改革開放迎來40年之際,中國正不斷通過一系列新的措施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相信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地,投資者能有更持久的預期與信心,中國股市的價值與經濟增長的邏輯也將更趨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