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敬父老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重陽,都會不自覺地想起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孤獨;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憂傷。都讓重陽節在我們心中成為了一個思念家鄉的略帶傷感的節日。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敬父老

其實不然,《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

在古人眼中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並沒有印象中那麼傷感,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的習俗,而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登高、曬秋、賞菊等: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敬父老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其由來大致有三: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東漢時河南有個方士叫桓景於該日登山避災,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登高其實是源於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登高避災之說法始於東漢,當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裡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儘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然而,《續齊諧記》不過是一部志怪書,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把它視作史實。桓景避災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造成了影響,東漢後,九月初九登高避疫之訛傳,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敬父老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敬父老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敬父老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敬父老

喝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花酒的習俗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作詩、飲酒、愛菊出名;後人效仿他,遂有重陽賞菊的風俗。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敬父老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於是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敬父老

而流傳至今,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敬老宴),感恩敬老。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敬父老

又到一年重陽,願天下的遊子都能歸鄉,願天下的家庭都能團圓,願天下的老人都能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