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攻克疲勞難題 助力港珠澳大橋使用壽命長達120年

西南交大攻克疲劳难题 助力港珠澳大桥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西南交大攻克技術難題。西南交大供圖

中新網成都10月24日電(記者 賀劭清)記者24日從西南交通大學獲悉,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長達120年,比其他橋樑“長壽”20年,而港珠澳大橋“長壽”的秘訣之一,是西南交大的一項抗疲勞關鍵技術。

據西南交大工作人員介紹,港珠澳大橋採用正交異型橋面板鋼箱梁,這種結構形式輕質高強、施工速度快,但是它的板件構件及受力特性複雜,最大的問題是疲勞。疲勞導致的裂縫成為國內外鋼橋行業共同的難題。

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學院卜一之、張清華教授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通過艱苦研究,團隊攻克了疲勞的難題,助力港珠澳大橋保證120年的使用壽命,併為大橋鋼樑架設技術提出了有益建議。

西南交大攻克疲劳难题 助力港珠澳大桥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港珠澳大橋模型進行風洞試驗。西南交大供圖

西南交大土木學院馬建林教授團隊主持了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樑工程施工圖設計大直徑鋼管複合樁試驗專題研究,助力港珠澳大橋穩穩“紮根”海床。現場調研、資料收集、室內外試驗、理論計算、數值模擬……團隊不斷探討複雜受力條件下鋼管複合樁的受力機理與協同工作性能,解答了深海條件下鋼管複合深長樁基礎的相關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等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對於港珠澳大橋大直徑鋼管複合樁基工程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港珠澳大橋共有3個跨度通航孔橋和長距離的鋼箱梁非通航孔橋,這些橋體如何能經受住猛烈的颱風呢?西南交大土木學院廖海黎、李明水教授團隊承擔了港珠澳大橋所有通航孔橋和鋼箱梁非通航孔橋的抗風性能研究工作。有關大橋模型在西南交大犀浦校區的XNJD-3風洞這一目前世界最大的邊界層風洞裡進行了反覆試驗。最終,團隊為港珠澳大橋的抗風設計和風致振動抑制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