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正搭建真空高溫超導磁浮直道試驗線

西南交大:正搭建真空高温超导磁浮直道试验线

第二屆磁浮發展高峰論壇在廣東清遠舉行 郭軍 攝

中新網清遠6月27日電 (記者 郭軍)為持續推進磁浮交通產業發展、探索交流“磁浮交通+旅遊”發展模式,27日,中國鐵道學會軌道交通工程分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磁浮發展高峰論壇在廣東清遠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錢清泉,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龍志強,同濟大學教授林國斌,西南交通大學教授趙勇,中鐵磁浮總經理謝海林等專家分別圍繞“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與制式選擇”“磁懸浮交通技術的研究進展和趨勢”“磁浮旅遊交通發展前景”等主題在會上作主題報告。

據瞭解,被稱為21世紀生態純淨的磁浮交通,以其建設成本低、週期短、佔地少的綜合優勢,近年來開始受到國內外城市的青睞,“磁浮熱”在全球興起。中國第一條磁浮交通線於2001年在上海開工建設。目前,中國已開通和在建的磁浮交通線路共有4條,包括2016年5月開通的世界上里程最長的中低速磁浮線——長沙磁浮快線、去年底開通的北京S1線,以及目前在建的中國首條中低速磁浮旅遊專線——清遠市磁浮旅遊專線。後者預計於明年10月開通運營。

在中國目前已開通運營的5033公里城市軌道交通線路中,磁浮交通雖然僅佔1.1%的比例,但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作為一種新型的交通制式,磁浮交通未來發展前景廣闊。錢清泉指出,磁懸浮被公眾認可的時間比較晚,但相比其它交通方式,具有眾多自身的優勢,隨著未來中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這種交通方式存在巨大的需求。他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

“高鐵、城際、地鐵已經在輪軌的傳統制式裡構成一個網絡,但磁浮作為新型的交通方式,具有運行安全可靠,噪聲低、環保,線路適應性強,建設和維護成本低,舒適度高等眾多優勢,未來有很大的推廣應用空間。”謝海林說。

據介紹,從磁懸浮的發展來看,分中低速、中速、高速和超高速。其中,在時速160公里及以下的中低速磁浮交通技術方面方面,中國在世界上已居於領先地位。“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速度目標值每小時120km以下磁浮交通線路工程、軌道、車輛、供電及信號控制等關鍵技術,並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且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謝林說。

在時速介於160至250公里的中速磁浮方面,中速磁浮列車研製已列入國家“十三五”戰略產業發展規劃。國內相關科研院校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及實驗驗證,基本掌握了列車的懸浮控制、牽引驅動、測速定位等技術。

在時速400~600公里的高速磁浮方面,通過上海高速磁浮示範線的建設,引進、消化、吸收德國技術,中國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經過多年的努力,已具備線路工程子系統的國產化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計、製造和施工技術;基本掌握了高速磁浮交通系統車輛、牽引供電、運行控制關鍵技術及系統集成技術,車輛製造可完全國產化。

此外,在時速1000公里以上的超高速磁浮方面,目前,西南交通大學正在成都搭建世界上時速最快的真空高溫超導磁浮直道試驗線。(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