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盆骨、又称骨盆。由髋骨、骶骨、尾骨组合而成,形似盆器,故名之。盆骨,在太极拳学里被严重低估,实际上对腰或胯的认识,很多是对骨盆而言的!“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

胯的技击作用很大。甚至腰与腿灵活性的关键也在于练好胯关节。胯的作用表现:促进上下肢协调,行气主要关卡,产生爆发力的源泉,是体重的承担者,是技击进攻的武器。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

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松胯的标准: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的重量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人自身的重量已经扎在膝部以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重量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大家通过静练和慢练,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1、盆骨为一身重心之所系

盆骨,位于脊柱末端,前方为小腹,后方为臀部,腰椎通过其与下肢相连,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一身之中,重心之所系。骨盆修炼不好,重心必然不稳,发劲亦无力,化劲亦不成。

2、盆骨是海底劲的整合体

海底劲是内劲的发源地,但要形成整体,即双侧下肢形成螺旋劲,必依赖于盆骨的整合作用。也就是说单一侧的海底劲形成不了螺旋劲,必定由双侧参与,且再由盆骨整合。比如:盆骨为鞭杆,一侧足为鞭绳,一侧为握鞭之手。发力时一侧支撑,上传盆骨,其发生转动,传递于另一足产生鞭击力,轻松干脆而又抖活!

3、盆骨与腰的关系

盆骨上方即是腰椎,通过腰骶关节相连,因此,两者关系密切。盆骨产生的海底螺旋劲上传与腰胸脊骨,再进一步被放大,同时也反向承受来力。两者需共同配合方可发挥相应的作用,有一条重要的规矩是:四角对齐。即双侧髂骨与双侧锁骨连成一个长方形平面,任何运动时这一平面不能有扭动,否则四角不能对齐,四角不能对齐则劲力终止于盆骨而不能再上传。

4、盆骨与胯的关系

胯即是髋关节,盆骨中髋臼参与组成髋关节。我们好多专家提出“开胯”,实际上就是练盆骨,练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论何种练法,开胯不能理解为双侧股骨头向两侧分开,这样会撞击髋臼关节面,日久引起劳损!另外,开胯不是太极拳的追求目标。重点是腰胯合一,而盆骨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5、盆骨与丹田的关系

盆骨前方即是小腹,也就是丹田。我们专家常说的丹田内转,其实就是盆骨运转。不管怎样练,首先必须要有海底劲形成,否则就是空转!盆骨空转或随意扭转是很危险的,不但产生不了整劲,而且会自我破坏自身平衡!

6、盆骨与双下肢

盆骨与双下肢可组成一个“拱形”结构,不过是活动状态的,像是三节棍。又可称为“骨盆弓”。具体将在“太极拳整练之七弓学说”中讨论,此次从略。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太极拳重视用腰,认为“腰为一身之主宰”(杨澄甫),“太极不动手,圆用腰来走”(杨少侯),“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王宗岳),要求用腰带动四肢。

太极拳重视小腹,因为“腹内松静气腾然”(王宗岳),小腹之内有丹田,“丹田为太极参动之源”(王壮弘),太极拳“所有的动作与呼吸,无一不由丹田主宰,丹田里牵动,丹田里供给”(李雅轩);认为“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陈鑫)。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但腰腹是放在骨盆上的,是以骨盆为依托进行运作的。腰腹带动全身靠的是地心引力。腰腹接受地心引力中间又隔着骨盆,受着骨盆的调节,腰腹丹田的主宰作用必须通过骨盆偏沉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巧妙得于骨盆中,全身运动的内涵深处在于骨盆的偏沉。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骨盆位于腰腹之下,大腿之上,是由左右两胯和后面的尾闾联合组成的圆盆形骨架。其中每胯的后上部叫髂骨,后下部叫坐骨,前部叫耻骨。耻骨中会阴穴两侧的部分叫耻骨下支,小腹下端的部分叫耻骨上支。尾闾上部接腰椎的是宽大的骶骨,下面是尖小的尾骨。骶骨夹在两髂骨之间,宽度约占骨盆总宽度的三分之一。所以,骨盆综合了裆胯尾闾的全部运动功能,下向腿脚送力,上控腰腹运行。骨盆一动,全身无处不动。

1、骨盆偏沉与丹田蠕动

骨盆像托着一个大水囊一样托着小腹。小腹内的各种脏器都是柔软的。在小腹放松的状态下练拳,内中柔软的脏器像半囊水似的随着骨盆的运动而蠕动,形成丹田内转。丹田内转是一种行拳的动力,对全身都有带动作用。

丹田产生带动作用的原因有二:第一,小腹内脏器具有一定的重量和流动性,蠕动起来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向心力、惯性力和翻滚力;第二,在立身中正的状态下行拳,身体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点(重心)就在腹内蠕动的脏器之中,随脏器的蠕动而移动。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重心点的位置是全身各部位运动姿势和平衡关系决定的;反过来,重心点的位移必然会引起身体各部位姿势和平衡关系的调整,即引起肢体运动。基于上述两点,所以太极拳要求全身各部位的运动都要起于丹田,归于丹田,服从丹田,支持丹田。

全身各部位对丹田蠕动都有影响,其中影响最直接的,一是上面横膈膜随呼吸的升降,二是前面腹肌的收放,三是命门的推拉和肚脐的吞吐,四是左右两胯的虚实升降,五是下面会阴的提落,六是后面尾闾的运动。

但不论哪一条,都受骨盆偏沉运动的影响。例如,因为骨盆后侧的尾闾偏沉前收,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上托内卷,才有肚脐内吸和命门后撑,才有腹肌上提内收,才适于吸气,才有横膈肌的下降,因此也才有丹田的向上翻卷。

所以说,丹田是随着骨盆偏沉而蠕动的。骨盆向哪边偏沉,丹田就向那边流动;骨盆哪边上托,丹田那边就向上翻卷:“这边偏沉一点点,它就往这边流,那边偏沉一点点,它就往那边流。偏沉,一点点起来了;偏沉,一点点下去了。"

骨盆偏沉的部位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一路像钢琴弹滑音似的,虽是一扫而过,但扫过的每个键都会向下按响,不会漏掉、跳过。骨盆依次偏沉的变化路线,既可以是前面耻骨上支与后面尾闾之间的,也可以是左右两胯之间的。左右之间的路线既可以是比较模糊的,也可以是比较清晰的。能清晰感觉到的既可以从一胯轴(股骨顶)绕过后面的尾闾到另一胯轴,走个半圆;也可以从一胯(一般是从实胯)的环跳穴经坐骨、裆、另一胯的腹股沟、胯轴到坐骨,走个S线。具体走什么路线,与动作、放松和意念关注都有关联。

意念不能不想,又不能想得太认真,还是勿忘勿助、自然而然好。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线不同,丹田的蠕动方向也就不同,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或斜向,不论向什么方向蠕动,过程都是润滑的、圆转的,所以,丹田蠕动又叫丹田内转。

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线不论怎么走,第一,每个偏沉点都是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沉,都是自然松出来的,而不是相互推拉,不是用力做出来的。第二,骨盆与腿之间的关系是骨盆向腿送力,是腿随骨盆偏沉变化虚实。即使上体要借腿脚的伸蹬之力时,骨盆也要向下塌住劲,上体也只能借腿脚向下伸蹬的反作用力,而不能直接用腿向上顶骨盆。

不是腿向骨盆直接送力。即使骨盆如球旋转,也像杂技中人在球中走一样,人脚就是偏沉点,使球通过偏沉点的不断变化而自己转动,而不是人在球外推动。不能用两腿的交叉力扭转骨盆。尽管松出动作来比较难,但一定可以。尽管用力做出动作来更习惯、更容易,但一定要避免。练拳要像戒毒一样戒力,功夫才有长进。松出来的动作才具有品质。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2、骨盆偏沉与重心移动

身体重心是身体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点,也是身体各部位重量的综合平衡点。重心移动,主要不在于身法的进退顾盼,不在于腿法的伸屈变化,那都是形式,是被动的。重心移动的本源和本意是体腔内重心点的移动。

重心点的位置,一般与骨盆应当偏沉的位置上下相对、相互作用。

练拳时的重心点通过骨盆的偏沉部位向下沉,沉意顺腿贯到脚下。重心点沉到骨盆的什么部位,骨盆的什么部位就向下偏沉。因为重心点的位置总是偏于实脚侧的,所以,总是实脚侧的骨盆向下偏沉。反过来说,骨盆的偏沉也能引导重心点移动。

第一,骨盆向什么方位偏沉,重心点就向什么方向移动,从而带着身体向同一方向移动。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点移动带着身体移动。

第二,骨盆靠近哪条腿的部位偏沉,重心点就向哪条腿移动,那条腿就随之气向下沉,松屈变实。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点的移动变化着两腿的虚实、伸屈。重心点就是动力点,是地心引力在体内的代表点。全身都应当通过放松,自觉地随着重心点的移动而变化、而动作,也就是随着骨盆的偏沉而变化。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其中,骨盆偏沉的变化是源头,是向腰腿,进而向全身传达重心点变化信息,传递地心引力的源头。骨盆偏沉的位置和分寸正确,全身各部位姿势就容易正确。骨盆偏沉的若是不对,则全身上下做对也不对;即使外形像是对,内在劲力也不顺,也不对,拳势也有病,所以才有“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武禹襄)的要求。“腰腿间”就是骨盆,不顺要在骨盆偏沉上找原因。

重心移动是由骨盆偏沉引动的。意念在通过骨盆偏沉引导重心移动的过程中,更关注的常是左右两胯的依次偏沉,关注原实胯、裆、新实胯的连续偏沉。原实胯偏沉是环跳穴松沉引动,坐骨松沉续动。原实胯坐骨不是正对着脚偏沉,而是向着两脚之间地面的某个点向下坐,以打破平衡,引导重心向两脚中间移动。同时裆部放松,裆走下弧线的前半弧。偏沉的部位过裆后,由渐实一胯底的腹股沟向下放松,以引导重心继续移动,使裆走完下弧线的后半弧。

当重心移动基本到位时,实胯的坐骨微微下坐,一可平衡前面腹股沟的松沉,带动胯底前后左右全面向下坐实,以便将实腿像桩墩似的扎下去;二可推动另一胯腿伸蹬生力;三可以反作用力支持腰脊上伸,向手送力,实现劲贯四尖;四可为下一式再回移重心时坐胯做准备。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前后两个实胯都应下坐,但目的不同,做法不同。

两胯偏沉依次走,虚实变化如水流,一抑一扬生神韵,勿忘勿助任自由。实际上,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实胯虚胯,都不能向上挺,都应向下松,叫下胯,只不过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来说,实胯偏沉的重点部位是坐骨,因此,实胯的要领为“坐”。虚胯也应向下放松,放松的重点部位是上面的髂骨,即腰两侧卡住裤带的骨头。其中,虚脚向前的(虚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后嵴(上后角),虚脚向后的(弓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前嵴(上前角),因此,虚胯的要领为“落”。(本文摘自网络)

「筋骨开发」“骨盆”运动的来龙去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