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常識看馬克思的資本論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其主旨是資本不產生剩餘價值,不能自身增值。剩餘價值的產生是因為勞動者----工人在原材料上投入了勞動,才使資本增值,資本家依靠剝削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發財致富。

這裡,馬克思把資本和資本家混為一談了,他認為資本家不是勞動者,僅僅是資本的擁有者,他們不勞而獲、坐享工人的勞動成果。實際情況是資本本身當然不會創造剩餘價值,而資本家能夠創造剩餘價值。資本家不但是勞動者,而且是生產的組織者和經營管理者,他們不從事體力勞動,他們從事的是腦力勞動。資本家在生產活動中貢獻的是智慧,不是體能,剩餘價值能不能產生和產生多少都是由資本家而不是工人決定的。分析市場需求、決定生產什麼產品、生產成本核算、招工、組織生產銷售等等,所有的生產目的,生產內容,生產過程的組織指揮,剩餘價值實現都是由資本家組織實施的。資本家的勞動比工人的勞動創造的價值大得多,他們不僅僅是因為擁有資本才擁有對生產產品剩餘價值的分配權,更是因為他們在生產活動中付出了決定剩餘價值產生的勞動。

關於剩餘價值的產生取決於資本家而不是取決於工人這個論述,我們可以從常識的角度去解讀。比如打仗,一場戰爭或者戰役的勝負是取決於指揮者還是取決於士兵?這是不言而喻的吧?如果說剩餘價值的產生是體力勞動者---工人創造的,跟腦力勞動者資本家沒關係,那就是說戰役的勝利是士兵的功勞,跟指揮者無關。如果說只有直接從事生產產品的體力勞動才能創造價值,那麼,科學家發明家的科學技術也不參與價值創造了,科技新產品也就沒有知識產權擁有者的什麼事了,這不是有悖常識常理麼?

我無意於否認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歷史和現實,我只是想說明馬克思對資本家作為生產的組織指揮者,在生產剩餘價值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的忽視或者說抹殺。由於資本家在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加之資本的投入才使剩餘價值的生產成為可能,資本家擁有對剩餘價值的分配權合情合理。不合情理的是資本家過度佔有剩餘價值,而使工人窮困潦倒。這個剩餘價值分配的度自然有市場調節,國家當然應該參與其中,社會也會參與其中,比如工會。好的社會制度會讓剩餘價值的分配趨向公平合理,壞的社會制度不但剩餘價值的分配不合理,資本家也會被剝削壓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