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資本論》(三):我一生黃金時代的研究成果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顧海良做客本網訪談

主持人您介紹的是他科學研究的一條線,另外他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遭到了四次驅逐,中間的創作過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他在生活方面這條線具體是什麼,請您給我們也介紹一下。

顧海良:馬克思自己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和他從小在一起的青梅竹馬——燕妮,是個貴族。馬克思自己在23歲就取得了博士學位。燕妮的哥哥在當時的普魯士政府也是一個高官。我們可以這麼說,憑馬克思個人的家庭背景,憑他個人的能力,完全可以非常輕易地進入當時的上流社會。但是馬克思捨棄了這一切,他要為無產階級寫一本政治經濟學著作,要創立一個科學的理論。馬克思從25歲開始就不斷地研究自己的經濟理論,但是一直在貧困中生活。馬克思自己講過,他到了倫敦實際上幾乎是沒有經濟來源的。有時候馬克思所在街區上的那些商店的老闆,就來追要馬克思欠的一些費用,用一些羞辱的語言來對待馬克思。馬克思冷靜地看待這一切,忍受著所有生活的窘迫,他的家庭確實在艱難中度過。1854年、1855年、1856年的時候,馬克思自己的身體也不好,他的夫人燕妮身體也不好,孩子夭折了幾個。

馬克思的一生確實為了革命事業、為了科學理論,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到晚年,想起自己的一生他非常感慨地說,心裡最內疚的是最對不起燕妮。燕妮伴隨著他一生,這是窮困的一生,沒有任何榮耀的一生,而且是擔驚受怕的一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從馬克思的人格和人品切入,來談馬克思,我想會感動我們每一個人。

顧海良:除了要了解《資本論》的理論創作過程,同樣也要看到馬克思的人格魅力。他為什麼能克服家庭的貧困、各種生活的疾病?一種巨大的信仰支撐著他,一種巨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前景的信心和信念支撐著他。馬克思現在被人們所尊重、所尊敬,我想這是一個根本原因。所以我們現在研究《資本論》,往往把這兩個放在一起,從他的人品、人格看到他的學風,來理解馬克思,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理論可能也會有更深的感受,對學習和接受這個理論也會有很重要的意義。

主持人:好的,感謝顧海良教授!

通過顧海良教授今天的介紹我們也對《資本論》這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再次感謝顧海良教授做客我們的演播室,也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下期預告

馬克思突破了此前的古典經濟學,提出了一個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相統一的研究理論。

我們研究《資本論》會很自然地享受到馬克思這種邏輯的力量。

下期,顧海良教授將為我們講解《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