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小時記錄40位臨終者的日常,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最近,松果君看了一部關於臨終關懷的紀錄片《生命裡》,影片耗時6000多個小時,真實記錄了四十多位臨終者最後的時光。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人坦然接受,有人則始終沒有勇氣面對。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導演用充滿溫情的鏡頭記錄了這“人生必經之路的最後”,平淡真實且引人深思,松果覺得,這是一部值得每一個人觀看的紀錄片,在無法真正觸摸到死亡時,至少我們應該坦然地明白,它是真真實實存在且無法避免的,談論死亡並不是什麼需要忌諱的事情。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上海臨汾社區服務中心的舒緩療護區,收治的都是生命所剩時間大多不超過3個月的癌症患者。臨終之時,患者會被送到關懷室,在這裡平靜而有尊嚴地告別塵世。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舒緩療護又稱安寧療護,是給臨終患者提供生理、心裡、社會等方面的全面照料,使他們的症狀得到控制,生命質量得以提高,無痛苦,安寧舒適地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死亡是這裡無法迴避的問題,生命的最後常常被無力感所包裹,但仍有病痛無法摧毀的,那便是埋藏內心深處的記憶。

生命的最後,是越發清晰的曾經和不捨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魯勝蘭是一位68歲的乳腺癌患者,因為不想死在女兒家中,便主動來到這裡。剛入院一週的魯老太精神還不錯,喜歡拉著護士小姐嘮家常。

“新疆最好的時候是七八九月,麥子熟了,有白麵,否則冬天就吃窩窩頭,那時在新疆吃的西瓜,我回來好幾年都不要吃上海的瓜,那邊的瓜實在是好吃,哈密瓜也是,吃那個瓜嗚嗚嗚像吹口琴一樣吹過去,那種情形現在沒有了”。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看似樂觀的魯老太,跟護士坦言自己也曾想不開自殺過,最終因為放不下孩子就放棄了。“真的做個好母親,也不容易的,但是沒冷著他們,吃的地方沒少過他們,沒餓過他們。”

魯老太在離世之前,給孩子們寫了一封信,“我親愛的孩子們,希望你們,今後母親不在了,希望你,兒子,媳婦,還有女兒,女婿,希望你們團結友愛,好好善待你父親,希望你們好好地在一塊。”

在舒緩治療區,大家最常做的便是回憶往事,曾經那些愛著的人、虧欠的人、想念的人……都變得越發清晰,心底難以割捨的牽掛也成為了遺憾。

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女兒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意識淺薄之際,心中不捨的依舊是女兒

陳曉軍入院時的精神還不錯,交流中卻多次因為女兒流淚,想到女兒從出生到如今三十多歲,一直沒考慮過自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父母身上便泣不成聲。彌留之際,他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女兒,打起最後一份精神在給女兒的遺產上籤下了名字。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剛入院時,陳曉軍最大的心願便是希望自己的兩條腿能站起來,“能站起來我就能鍛鍊鍛鍊,也許能多活幾年,看到小孩成婚,看到女兒婚禮的場面就行了。”但是,因為腫瘤壓迫神經,他始終沒能站起來……

生命處處存在著遺憾,有人說,明白了遺憾便讀懂了生命,在這裡,父親的遺憾或許會成為兒女們一生的痛。死亡,是一個人走到生命盡頭的過程,但卻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有時候生者的痛苦甚至超過死者。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便是開心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給志願者吹葫蘆絲的汪明昌

被診斷為胃癌晚期的汪明昌,在入院前便明確表示不要進行無謂的搶救和治療,希望想要保證生命最後的治療。他為人樂觀、幽默,臉上常常掛著笑容,吹起喜歡的葫蘆絲,表情總是神采飛揚。

說起和老伴的相識過程,汪爺爺開心地說,我追的她。“當時我是厂部,她是車間的,那時候我去車間轉轉,到她身邊就問她,你好啊,那是一種藉口。”結婚後兩人還一直保持生活中的各種小浪漫,比如每個禮拜天早上去吃早茶,就算是汪爺爺生病了,他們還是會堅持吃午茶,汪爺爺說,總是要吃點廣州的點心。

對於幸福,汪爺爺有自己的見解:“人的一生中,覺得蠻開心是最大的幸福,老了幸福,是真正的幸福,年輕幸福,不算幸福。”

魂牽夢繞的是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對於82歲的吳留生奶奶來說,最遺憾的就是再也回不去的故鄉嘉興,彌留之際她向兒子提出,哪怕不能親眼看看故鄉,看看照片也好,為了實現母親的願望,兒子回到故鄉浙江海鹽,用相機拍下了故鄉的一草一木,帶給了病床上的母親。最終,吳奶奶帶著這個塵世的愛離開了……

你知道的,沒人可以逃避死亡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片中護士們聊天時提到,舒緩治療區附近的居民會在窗戶上安裝反光鏡,因為他們認為這裡是很晦氣的,於是便將“晦氣”返給醫院……這種情況其實存在於我們身邊很多生活場景中,人們認為“死”是晦氣的,所以從不談論死亡,甚至認為這是大忌之事,因此很多人只有真正時日無多時,才開始認真思考何為死亡。

白巖松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因為缺乏對死亡的認識,也曾讓我在面對親人的離世時而不知所措,以致成為內心永遠的遺憾。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當時我的外公在去世前的一個月,要求從療養院搬回家裡。在抗癌藥的影響下,這段時間的他一直處於混沌狀態,總是噩夢、幻覺、情緒不定,一家人束手無策,只能儘可能地言語安撫,以及遵醫囑……或許是察覺時日無多,母親招了遠在南方唸書的我回家,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外公可能要離開了,見到躺在床上形容枯槁,孤獨無助的他,我忽然不知道該做什麼,該說什麼。總覺得所有的行為都是多餘。而在此之前,我從未如此真實地面對“死亡”。

這種無知,讓我在面對既定的失去,尤其死亡時要遠比自己想象中弱得多。或許潛意識裡覺得這一次告別便是永遠,明白在此之前所有的愛和珍惜都遠遠不夠,知道當下此刻,我和外公之間其實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明天……雖然有種種清晰的想法,卻不知道如何面對,對“死亡”的陌生,讓我充滿了恐懼和無措。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其實,白巖松所說的“死亡教育”離我們並不遙遠,在很多歐美國家這個“人生必修的課題”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了,最為國人熟知的大概就是前段時間的熱門電影《尋夢環遊記》,因為銘記,所以永生。諸如此類的死亡教育作品其實比比皆是,因為讀懂了死亡,我們才能明白生的意義。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關於生命這件事兒,或許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老師。正如紀錄片最後所言,生命就是這樣,曾經朝氣蓬勃,風華正茂,而今風燭殘年,老態龍鍾,沒有人能夠違背自然的規律,而原本孤獨和脆弱的個體,是因為有了愛和溫暖的陪伴,才會有勇氣,有力量,有希望。

最後,松果君希望你也能認真看看,這部關於“臨終關懷”,關於死亡,關於生命的紀錄片。

【今日話題】

你是否經歷過所愛之人的離世?

他(她)的離開,曾帶給你怎樣的影響?

文字 ✎ 傻狍子

圖片 ✎ 《生命裡》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 發現更多關於好生活的靈感 ✨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關 / 注 / 松 / 果 拯 / 救 / 無 / 聊

人文 · 藝術 · 生活

Learn More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6000小时记录40位临终者的日常,这才是最震撼的“死亡教育”

Contact us

[email protecte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