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野望—愛爾蘭遠征——入侵者離英國只有一步之遙(一)

此文原為“岡特的幽靈”閣下(即白星逐日)所譯,但此帖後來被刪,找回後經原譯者校對,補充(主要是一份戰鬥序列),更正部分譯名後重新在這裡貼出,方便閱讀交流。前後所譯的原文均來自維基百科,十分感謝原譯者的辛苦勞作,不敢掠美。

法國的野望—愛爾蘭遠征——入侵者離英國只有一步之遙(一)

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被處死

隨著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開始,許多國家的革命者們也紛紛出馬,其中就包括了當時正處在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反抗英國統治的鬥爭已經進行了幾個世紀,但法國大革命以及歧視天主教的刑法催生了愛爾蘭人聯合會(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以下簡稱愛聯會),一個由愛爾蘭各宗教各階層組成的共和主義組織。

最初是一個非暴力組織,1793年在英國政府明令禁止後,該部的活動被迫轉入地下。愛聯會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愛爾蘭共和國只能靠武裝起義來建立,於是他們開始秘密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該組織的兩名領袖愛德華·菲茨傑拉德勳爵(Lord Edward FitzGerald)和阿瑟·奧康納(Arthur O'Connor)前往瑞士的巴塞爾和法國將軍拉扎爾奧什會面。一位新教律師西奧博爾德·沃爾夫·託恩(Theobald Wolfe Tone)則乾脆前往巴黎向督政府懇請援助。 在這段時期,英國政府廢除了一些刑法,以期平息騷亂。

第一共和國早有進攻英格蘭的打算,但是他們的計劃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各種各樣的原因打亂:革命戰爭的各條戰線,旺代叛亂,以及法國海軍萎靡不振的狀態。最後一個難題的主要原因是在大革命時期法國海軍軍官團被搞得四分五裂,直接促成了“光榮的6月1日”和“大冬季戰役”等海上慘敗。

法國的野望—愛爾蘭遠征——入侵者離英國只有一步之遙(一)

加入康諾特的遊騎兵:在愛爾蘭從軍

然而在1795年,隨著歐洲大陸上各條戰線日趨平緩,督政府最大的敵人就是英格蘭了。託恩的提議和督政府的想法不謀而合:入侵愛爾蘭——英倫三島上防禦最薄弱的環節,英國政府最不受歡迎的地方,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愛爾蘭共和國(當然是第一共和國的翻版);

愛聯會向法國人宣稱他們有25萬非正規軍,就等著法國人登陸;最關鍵的則是將其作為日後進攻英國本土的跳板。與入侵愛爾蘭計劃同步進行的將是一個將2000名由囚犯組成的部隊送上康沃爾,作為迷惑英國人的佯攻。

隨著旺代戰爭的平息和與西班牙籤訂和平條約,督政府集中了足夠用來進攻愛爾蘭的法國軍隊。進攻計劃在1796年10月,指揮官就是前面提到的奧什將軍,他得到了一支經歷過旺代戰爭洗禮的部隊,以及整個大西洋艦隊的軍艦,基地設在佈雷斯特,主要登陸點為班特里灣(Bantry Bay )。入侵部隊的數量有爭議,督政府認為要派25000人,而愛聯會認為只需15000人即可。最終出擊的部隊數量在13500和20000人之間。

而到了8月份,法國人發現實際情況遠遠落後於計劃。佈雷斯特船塢的工程進度嚴重滯後,預備入侵康沃爾的部隊中有大量的士兵開了小差。唯一的一次出海演習成了徹頭徹尾的失敗——法國海軍計劃用來登陸的小船根本沒法在海上行動。

法國的野望—愛爾蘭遠征——入侵者離英國只有一步之遙(一)

於是康沃爾計劃被取消,剩下的士兵不是被併入了愛爾蘭遠征軍就是被關回了監獄。地中海艦隊的援兵也被這樣那樣的原因耽誤了:約瑟夫·德·利舍裡(Joseph de Richery)少將的7艘戰艦被英國海峽艦隊所阻,只好躲在羅什福爾(Rochefort),12月8日才到達佈雷斯特;皮埃爾-夏爾·維爾納夫少將(就是特拉法爾加海戰戰敗的法西艦隊的指揮官)的艦隊直到遠征軍出發後才趕到佈雷斯特。

整個秋季愛爾蘭遠征的準備工作一塌糊塗。奧什公開指責海軍上將維拉雷·德·茹瓦約斯(Villaret de Joyeuse)應該對此負責(後者仍在鍾情於自己對印度的遠征計劃)。10月,維拉雷被莫拉爾·德·加勒(Morard de Galles)海軍中將接替,入侵印度的計劃被取消,奧什則被授權整頓艦隊風氣。

12月的第2個星期裡,奧什總共聚集起了17艘戰列艦,13艘巡航艦和13艘其他船隻,拆除火炮的舊巡航艦被當作運兵船使用。每艘戰列艦裝600名士兵,巡航艦上250名,運兵船上大約400名。這支部隊包括了騎兵、炮兵還有大量用來支援潛在的愛爾蘭志願兵的武器彈藥。

但奧什仍然對此感到不滿,12月8日他寫信給督政府,稱他寧願領著這支部隊到任何一個戰場去也不去登陸愛爾蘭。對此德·加勒表示同意:他的水兵素質太差,看見敵人只有跑的份。

儘管指揮官疑慮重重,艦隊於1796年12月15日離開了佈雷斯特港(督政府取消行動的命令在24小時後到達了)。德·加勒知道英國巡航艦會死死盯住他的一舉一動的:封鎖佈雷斯特是英國海峽巡航艦隊的任務之一。

法國的野望—愛爾蘭遠征——入侵者離英國只有一步之遙(一)

為了迷惑敵人,他命令艦隊在卡馬爾特灣集結,準備穿越聖人水道。這是一道佈滿了暗礁和淺灘的狹窄水道,在壞天氣時海浪非常高,但它能成功的從離岸邊很遠的英國艦隊(法國偵查艦報告說有30艘)的瞭望手的視野裡掩蓋法軍艦隊的實力和動向。

很明顯法國的情報來源有問題,因為佈雷斯特港外根本就沒有任何英國軍艦。大部分的海峽艦隊都在港口避風,而餘下的在海軍少將約翰·克波伊斯(John Colpoys)的帶領下撤退了40海里進入了大西洋,以防被風暴給推進比斯開灣暗礁密佈的海岸線。

守在海峽裡的是一支巡航艦隊,包括了巡航艦“不倦”號、“亞馬遜”號、“菲比”號、“革命”號和橫帆船“約克公爵”號,指揮官愛德華·珀柳爵士(Sir Edward Pellew)坐鎮“不倦”號。當他發現佈雷斯特的法軍有動時他立刻派出“菲比”號去警告克波伊斯,又派出“亞馬遜”號去法爾茅斯(Falmouth)警告海軍部,然後繼續坐守在佈雷斯特港外。

12月15日下午3點30,珀柳看到了法軍主力開進卡馬爾特灣,他立刻率領自己的小艦隊緊緊地跟了上去,隨後又派出“革命”號去向克波伊斯報告最新情況。

法國的野望—愛爾蘭遠征——入侵者離英國只有一步之遙(一)

16號的大部分時間裡德·加勒都在準備通過聖人水道,在海峽里布置臨時的燈塔船和信號火箭來標示暗礁淺灘。但是由於進度嚴重滯後,天漸漸的黑下來了。

下午4點,德·加勒決定直接從主要通道離開海灣,由他的旗艦“博愛”號開路。儘管縱帆船“阿塔蘭特”號試圖用火箭來通知其他船隻,由於天太暗大部分船隻都沒看見或者不理解信號,珀柳的艦隊也在法國艦隊前方揮舞著藍色燈光信號,拼命的發射火箭,進一步的讓很多法國船長迷惑不已。

最終大部分法軍艦隊選擇按原計劃穿越聖人水道。到17日早晨,整個法國艦隊都散落在通往佈雷斯特的出海口。最大的分支是海軍中將弗朗索瓦·約瑟夫·布韋(Franois Joseph Bouvet)指揮的9艘戰列艦,6艘巡航艦和1艘運兵船。

他成功的穿越了鬼門關;其他的船隻則像德·加勒的旗艦(也載著奧什)一樣三五成群的到處亂竄。一艘戰列艦——74門炮的“誘惑”號撞到斯泰弗南巖而沉沒,680人喪生魚腹。此艦也發射了大量火箭和信號彈來引起注意,但只是加劇了艦隊的混亂。

法國的野望—愛爾蘭遠征——入侵者離英國只有一步之遙(一)

珀柳知道現在自己那支可憐的小艦隊(還剩2艘船)根本就不是英國人的對手,於是他駛往法爾茅斯去通知海軍部,並且補充給養。

12月19日,布韋集結了大約33艘船,並向愛爾蘭南部的米增角(位於愛爾蘭的西南頂端)前進,那裡是預定的艦隊集結點。布韋手上的絕密令指出他需要在那裡停留五天,等待法國方面的消息。

但布韋運氣不好:他仍然沒有找到旗艦“博愛”號。儘管沒了指揮官,法軍艦隊穿越濃霧和洶湧的海浪,繼續向愛爾蘭的班特里灣前進,直到21號才趕到它們的目的地。

在布韋向愛爾蘭航行的同時,德·加勒率領著“博愛”號、“內斯托爾”號、“羅曼”號和“帽章”號穿越西部水道向愛爾蘭前進,無意中在濃霧裡錯過了布韋的艦隊,也在21號到達了集合點附近。

但倒黴的是德·加勒遇到了一艘英國巡航艦。德·加勒立刻解散了編隊,自己指揮旗艦逃進了大西洋,回程時又遇上逆風,花了八天才回到米增角。

法國的野望—愛爾蘭遠征——入侵者離英國只有一步之遙(一)

“菲比”號直到19號才在比斯開灣內很遠找到克波伊斯,第二天這艘船發現了遲來的法軍維爾納夫分艦隊並展開追擊,但是維爾納夫成功的甩開了尾巴,率領自己在風暴中嚴重受損的艦隊逃進了洛里昂。

由於無法繼續行動,克波伊斯不得不退回斯皮特海德進行維修。布里德波特(Bridport)勳爵的海峽艦隊一樣無所作為:他的許多戰艦也在斯皮特海德維修,直到25號找到了足夠的戰艦才出海。

艦隊一出海就又陷入了大混亂,首先是戰列艦“親王”號失去控制,撞上了80門炮的“無敵”號;隨後戰列艦“可畏”號又撞上了100門炮的“巴黎”號,98門炮的“巨人”號也擱淺了。布里德波特一下子就損失了他艦隊裡5艘最強的戰列艦,進一步延遲了他的出海。

當他抵達懷特島的索倫水道時風向又變了,他剩下的八艘船不得不在那裡一直等到了1月3號才繼續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