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死期败烈,张巡苦守孤城,中国历史上惨烈无比的睢阳保卫战

中国古代史

对于大唐帝国而言,安史之乱不亚于一次致命的暴击。安史之乱前后持续了八年,让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民众更是饱受摧残。战火燃烧之处,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诗人杜甫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的真实写照。

以死期败烈,张巡苦守孤城,中国历史上惨烈无比的睢阳保卫战

他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扫荡了半个中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历史进入到一个空前的动荡。大唐王朝因安史之乱而命悬一线,千钧一发,岌岌可危。时间在这里凝固了。生存还是死亡?这是悬在上至君臣下至平民百姓每一个人头顶上的巨大问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场安史之乱拖垮了唐朝。此后,唐朝由盛转衰,颓势难以挽回。然而,就算日趋衰落,可唐朝仍然持续了150年之久,直到907年朱温篡唐,才正式宣告覆亡。

安禄山的军队轻易的摧垮了唐军,直逼洛阳,占领长安,唐玄宗仓皇而逃。

以死期败烈,张巡苦守孤城,中国历史上惨烈无比的睢阳保卫战

安禄山并没有因为唐玄宗的落魄出逃而就此止步,他的战略是派遣重兵巩固以范阳为中心的大本营,并将主力集中在长安、洛阳一带与唐军对抗。同时,派遣军队占领江淮地区,切断唐军补给线。江淮地区是钱粮重地,如果失去这里,唐军的处境将会极为艰难。睢阳就是当时北方与江淮地区的要塞。

以死期败烈,张巡苦守孤城,中国历史上惨烈无比的睢阳保卫战

而坚守这里的,正是张巡。 跟一般的武将不同,张巡是文官出身。他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兵法。为人仗义,担任地方官的时候,对于那些欺压老百姓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向来不手软。老百姓对他都称赞有加。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说的就是张巡这样的人。

公元757年,正是安史之乱乱得正火的时候,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带着尹子琦率同罗、突厥等部族一大帮子十几万人,浩浩荡荡地杀奔睢阳。

张巡带领数千士兵守卫被叛军围困的睢阳之时,还是有可能杀出一条生路,保全性命的,但他深知睢阳一丢,唐王朝就会永远失去江淮地区,那么再次复兴的希望就没有了。于是他放弃了逃跑的一线生机,而选择了死守,他希望,哪怕是周边有一个节度使的援兵赶到,睢阳的形式立刻就能够得到逆转。 睢阳当时的守军只有几千人,可想而知实力有多悬殊,用句常用语来说,就是“每个人吐口唾沫都能把你淹死”。按常理来说,这仗是没法儿打的,除非每个人能长出一百条胳膊来,然而你也知道,长一百条胳膊的那不是人,而是蜈蚣。

以死期败烈,张巡苦守孤城,中国历史上惨烈无比的睢阳保卫战

在这长达数月的死守里,敌军将睢阳困住了,城内也是一片凄惨,这么长的时间里也没能等到援军的到来,城内又缺乏战略物资,不仅是将士,连自己也快绝望,从他的时局中可以看出来。 睢阳城内已经再也找不到一粒粮食,再也找不到一匹战马,再也找不到一块树皮。

这时,让中国人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时刻出现了——张巡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士兵们吃,后来又杀睢阳城的老弱妇孺,“凡食三万口”。 这次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吃人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了,一千多年来无数人都在争论张巡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 坚持了数月后,在疾病和饥饿又没有外援的恶劣情况下,守城的将士们已失去战斗力,眼睁睁地看着叛军翻墙入城,却没有一个人有力气起来抵抗,而被攻破。在敌军攻上城楼的那一刻,他们惊讶的发现。

这支仅仅几千人,却坚守了十个月的军队,现在却因为饥饿昏倒在地。张巡被俘后,从容就义,终年49岁。他身边的部将,也都拒绝投降,一并就义。

以死期败烈,张巡苦守孤城,中国历史上惨烈无比的睢阳保卫战

张巡的坚守,拖延了叛军南下步伐,为其他唐军赢得了宝贵的集合时间。睢阳城破三日后,张镐终于率军赶到,指挥众人大败叛军,重新夺回了睢阳。又过几日,唐军大败叛军,重新夺回洛阳。唐军自此掌握了平叛的主动权,叛军则失去了早期的进攻势头,逐步走向灭亡。

而在这场大历史事件的背后,张巡发挥的作用,无疑是无法抹去的。他稳定东南,保住了江淮地区的稳定,使得唐军可以依靠这里的财力、人力,以及各样的资源,获得最终的胜利。 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更何况是安史之乱这样持续了八年战争。

张巡那场睢阳保卫战,他的壮烈成就的不只是一座英雄的城,而是用几千将士的生命,赢得了大唐帝国喘息一口气的宝贵时间。睢阳保卫战载入史册,张巡名垂汗青,这责任和义务在历史的掌握中,而不是在后人的掌握中乃至后人的评判中。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张巡的坚守,唐帝国能否平定叛乱,依然是一个未知数。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那样的情况下,坚守睢阳十个月。

以死期败烈,张巡苦守孤城,中国历史上惨烈无比的睢阳保卫战

1200多年过去了,当年发生在睢阳那场血雨腥风的保卫战连同它的古战场,早已淡出们的视线,湮息在历史的深处,而当年与叛军不共戴天的国士忠臣,却是历代祭祀在神台上,凝聚成了人们共同渴求的精神偶像,成了一种深植于人心的文化,多少年来,一直对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