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項目要有平台思維,微創新不適合創業,要有獨立思考能力

投資項目要有平臺思維,微創新不適合創業,要有獨立思考能力

劉成敏

微簡歷

劉成敏: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此前曾在華為國內營銷部工作,2003年加入騰訊,歷任電信事業部總經理、移動通信部總經理、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裁、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兼無線業務系統總裁。現擔任追遠基金合夥人、紅石誠金基金合夥人、美國F50創始合夥人及雲投匯明星領投人。

創投成績單

投資案例個推、掌上縱橫、快行線、沱沱公社、漢朔科技、火柴人等。

投資領域:食品、農業、TMT、遊戲、人工智能等領域。

(一)投資不只是眼光這麼簡單,創業要想清楚初心是什麼

1. 投資不只是眼光這麼簡單

在華為和騰訊的工作經歷,培養了劉成敏平臺性的視野和眼光,但他覺得投資不僅僅是眼光這麼簡單。

投資首先是跟緊時代的步伐。劉成敏稱,科技行業每10年或者20年就會有非常大的變化和顛覆,二十年前華為是全球製造業最好的代表,現在全球最好的科技公司代表是像Facebook、騰訊、Google這樣的公司,未來有可能出現另外一批偉大的公司。作為投資人的話,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這樣才更有意思。他希望能夠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發現下一個“騰訊”。

其次,還應該謹慎對待每個項目。劉成敏在做投資的這些年裡都是比較謹慎的,他一般不輕易出手,也很少被騙、很少被忽悠。基本上是弄明白了再去做,而且能抓住關鍵點,能問關鍵問題,但這卻是很多投資人的短板。

第三,不要隨波逐流。大多數人可能對互聯網比較嚮往,覺得互聯網很厲害,劉成敏表示,對互聯網是有審美疲勞的。2014、2015年劉成敏在這個行業沒花時間,投了原來不懂的領域,比如人工智能領域和計算機視覺方向的一些項目。他的理由很簡單,未來智能社會的基礎,第一就是要有“眼睛”,有傳感器,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用到計算機視覺,這就是下一個大的機會,所以他在機器視覺做了一些投資,同時在互聯網的娛樂領域,也有投資案例。

第四,要有自己瞄定的方向。劉成敏現在在思考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娛樂產業,第二個是金融技術。娛樂行業呢,一是因為離錢近,二是因為能非理性定價。不能做理性定價的生意,劉成敏在華為和騰訊都工作過,像華為賺的錢就比較累,因為它是理性定價生意。而像騰訊的生意就很難理性定價。劉成敏覺得娛樂行業創業也快過期了,紅利時間大概還剩三五年時間,所以同時他也在思考下一個點,開始關注金融技術。

2. 創業要想清楚初心是什麼

創業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劉成敏表示,他沒有勇氣跟創業者一樣創業。當然他的選擇有很多,也沒有必要創業。不過如果他發現一個機會是熱愛的,或者符合他內心的,他還是會義無反顧,這就是他說的,創業者要想清楚,創業的初心是什麼。2014年和2015年VC市場比較火熱的時候,好多著名的VC就在BAT門口等著,鼓勵大公司員工創業。劉成敏覺得這個生態鏈是有問題的。對於大公司的員工來說,要想出去創業,是要想很久的,要非常符合內心所想。但後來他發現很多創業者不是這樣的,都是為創業而創業,沒有什麼內心。為什麼呢?

因為劉成敏在騰訊工作過,他覺得創業者就覺得自己領導對自己不好,很不爽。然後著名VC又在門口等著給送錢,那就搞一把唄,反正輸了也不是自己的錢,還發工資。你看,自己又發工資,又是CEO,還有秘書、有助理,再也不會被原來的領導罵了。如果是這種情況下創業,劉成敏建議重新思考一番。對創業者來講,要想清楚到底能幹啥,自己想幹啥,這個非常重要。

初心定了以後,公司就好辦了。比如騰訊,最開始創業的時候,大家是憑著興趣和自己的特長在做。但後來騰訊是發現了自己的初心,就是“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

3. 移情能力和胸懷,決定企業能走多遠

劉成敏認為,做企業家,首先要學會“移情”。如果不懂這一條,做企業就有問題了。移情,就是能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換位思考。馬化騰、任正非等知名企業家移情能力都很強,他們能站在用戶的角度、客戶角度、員工角度考慮問題,所以把方方面面的關係協調得很好。

此外,創始人的胸懷有多寬廣,也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為什麼騰訊能布這麼大的局,好多領域都很成功?就是因為馬化騰能找某方面比自己強的人,能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裡,知道別人的優勢在哪裡,能跟別人去互補,能組建一個比較好的團隊。創始人一定要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的公司才能走得長遠。

創業組團隊,一定不要將就,就跟結婚一樣。劉成敏稱,一般是磨合過的人當發起人的聯合創始人比較好,同學、同事最好,草臺班子肯定就不投了,馬上放棄,因為這說明這人沒影響力。

4. 微創新不適合創業,要有獨立思考能力

獨立思考能力,這一點對中國人來講非常重要,中國這個國家特別需要獨立思考能力,因為我們的教育本身就是追求標準答案的國家。創始人,要追求獨立思考,一定要有另類思考。劉成敏稱,現在見到很多BP,做的事情都大同小異,像這樣的都別創業了。因為創業者總是假設別人靜止,自己在努力,在這種假設情況下肯定被別人領先,但這是不可能的。微創新不適合創業,創始人一定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能一看別人想啥就跟著別人想。

(二)看項目的關鍵點:平臺思維、剛性需求、社會價值

1. 投資領域的平臺思維

華為、騰訊十幾年的工作經歷,帶給劉成敏的不僅僅是業務上的精湛,還有思維上的“格局”——做慣了大平臺,想做影響力大,改變範圍大的大事。劉成敏這樣給解釋投資領域的平臺思維:

第一方面,是所投項目的平臺功能。

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僅僅投資一個機器人項目,那只是一個“產品”,而投資一個機器人的軟件,能用在所有機器人上,能橫切一刀是“平臺”,再進一步解釋的話,機器人傳感器就是可以橫切一刀做平臺東西,而傳感器的種類多達2萬種,用戶量大的通用傳感器才有成為平臺的資質,歸根結底,用戶量大、至少過億,才是平臺。

第二方面,是投資角色上的平臺。

與VC相比,母基金(FOF,是一種專門投資於其他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是平臺,站在價值鏈高處,更有商業價值。

第三方面,是匯聚人才的平臺。

比如,荔枝園,聚合騰訊的同事或者各個大公司離職的同事,為他們找到一個比較好的事業發展方向,同時為創業企業找人才。

當然,與所有的大事件一樣,“平臺效益”有其發生發展的主客觀因素,“要做成一個平臺,時間點、資源,有很多偶然因素,硬攢攢不動”。

2. 基於商業模式的投資熱潮已經過去

在劉成敏投資過的100多個項目中,鮮有僅基於商業模式創新革新的項目,劉成敏看來,基於商業模式創新的創業項目,“尤其是在O2O領域,越高估值越危險,因為不融那麼多錢燒不下去”。

劉成敏的投資領域也相應地在逐漸做減法,最後縮減到儘可能專注的領域——人工智能、大數據,歸根結底是勞動力成本上升,怎麼替換人,給企業節省人力,劉成敏的出發點是人嬌貴了,作為企業怎麼辦,哪些地方需要大數據營銷,哪些地方需要人工智能進行替代,在這兩個領域下,結合自己的特點,該投什麼。

3. 用人性來評價項目和創業者

一個項目值不值得被投,往往會被考慮是不是剛需,使用場景頻繁發生、使用量足夠大,才值得投資,與“剛需”緊緊相連的另一個詞是“人性”,劉成敏看來,人性的範疇並不太寬:喜歡漂亮的東西、好吃、好色、懶、攀比、虛榮心都算。

他會在權衡要不要投資項目時,用人性來套這個項目,例如,手環不順人性,會給人增加負擔;手錶順人性,本來人就有帶手錶的訴求,美觀的同時,還解決了問題。另一方面,創業者也是如此,順人性,積極的創業者更被青睞,劉成敏表示,自己更喜歡年輕、有影響力的創業者,30歲之前比較好,因為創業更多是“無知無畏”,要猛,要顧慮少,要體力好;影響力方面,創業時,周邊同事、下屬、甚至領導,願意跟著他的,可以考慮投資。同時,劉成敏還有排除法來篩選創業者,比如,科技領域不熱愛產品的人不投;美術出身的當CEO不投,不像產品、工程師和銷售出身的人更要求很細的細節;家裡有錢花,也要拿工資的,絕對不能當CEO,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感恩心態不強的不投;不夠進取的人不投。

互聯網時代,應把握哪些人性?一是用戶越來越懶,越來越急,節奏越來越快,想得到的必須馬上得到。二是虛榮心,炫耀,點贊。“騰訊QQ的‘會員’收費就是順人性,QQ顯示紅色名字,排在前面。‘超級QQ’會點亮圖標,企鵝舉著金色的手機。現在的年輕人很需要這些東西,想受到人們的關注。”再如,在新聞評論中,寫好評論的用戶會不斷升級,得到鼓勵。“人喜歡美的東西,因此UI設計要美觀;人不喜歡太複雜的東西,因此交互要簡潔。”劉成敏說。

(三)跨境投資先認清中美創投產業差別

作為跨境創投的先行者,劉成敏目前專注於兩家機構——國內的追遠創投和國外的F50。這二者分別是人民幣基金和美元基金。

F50是幫助全球資本連接硅谷/美國創新的新型投資平臺。以合作伙伴的角色,F50彙集了全球知名VC機構,包括英特爾創投、微軟創投、三星創投、索尼創投、IBM創投、Intel投資、紅杉資本、紀源資本等,也彙集了來自中國TMT領域的行業領袖和投資人。在連接硅谷創業公司方面,F50從2014年3月成立迄今,已經舉辦了5季硅谷創投峰會,已幫助超過230家公司。在此過程中,劉成敏也看到了中美創投產業的一些差別。

首先,美國的創投產業價值鏈非常完整,也劃分得很清楚,因此能形成一個大規模產業。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就能夠設計長遠的融資規劃,不同階段引進什麼類型或哪家投資機構能相對清晰地規劃好。而相比而言,中國的投資機構生態還不算完整,需要時間進一步完善。

其次,要注重創投行為的專業性。

美國VC有非常專業的團隊操盤,整個美國社會也非常尊重專業人士的專業意見。中國的VC專業性相對而言還有待加強,只有更好的提升專業性,才能在長期內給被投公司更好的幫助;尊重專業意見,尊重投資規律是我們需要的。

再次,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是跨境投資的一大難點。比如,美國人非常重視提前規劃計劃,並且不習慣臨時改變計劃;而中國人相對而言,處事更靈活一些,對變化的容忍度也更多一些。此外,中國人不喜歡Say No,溝通談判過程中不夠直率,反倒容易給美國創業公司造成喜歡變化的誤會。

總之,之前中國O2O、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的投資非常紅火,但其中暗藏的風險已經累積。如今中國資本市場寒冬已經初露崢嶸,佈局美國乃至全球投資,從而避免單點出局滿盤被動,這對於個人投資人、投資機構來說,將是未來一段時期的挑戰和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