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高息揽储换“马甲”变结构性存款,你手里理财产品还安全吗?

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财成为商业银行揽储新宠。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8月末,全国中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超过10万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了43.84%。但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有关部门近期的调查,目前仍有个别银行以“保本”为“招牌”进行宣传,设置一些近似100%触发预期的假结构性存款,即以结构性存款之名行高息揽储之实。

“假结构性存款”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因为在保本理财逐渐减少并退出的背景下,此类产品不仅能够保证本金的安全,且收益率明显高于定期存款,很受保守型投资者的欢迎。另一方面,在存款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一些竞争力相对较差的中小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存款,不惜采用违规手段,令“假结构性存款”这一揽储利器经久不衰。

谨防高息揽储换“马甲”变结构性存款,你手里理财产品还安全吗?

毫无疑问,“假结构性存款”的存在,难改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的错误认识,不利于投资者提升风险意识,亦不利于理财新规的有效落地。同时,以“假结构性存款”作为揽储工具,也抬升了中小银行机构的负债成本,不仅会影响自身经营效益,还会加大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使融资难问题更难以破解。

此外,不具备相应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的银行机构即使开办真结构性存款业务,在缺少相应合格人员操作,以及当前股市、利率、汇率等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势必会加大投资者和银行机构的风险,不利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极易给银行带来声誉风险。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对结构性存款应加以严格规范,特别是要严防“假结构性存款”,维护良好的存款市场秩序。首先,应组织银行机构开展理财新规落实情况的自查工作。银行业机构应对照理财新规开展业务合规性自查,重点是产品销售的合法性、业务经营的合规性、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谨防高息揽储换“马甲”变结构性存款,你手里理财产品还安全吗?

同时,董事会、高管层要高度重视,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绩效考核办法对基层机构加以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和发展观,避免无序竞争、过度扩张、盲目发展,有效防控市场风险和声誉风险。

其次,及时开展理财新规执行情况的督查。监管部门应根据当前理财新规执行情况,制定具体方案,针对重点机构、重点业务、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督查,以促使新规真正落地实施。通过督查,确保相应产品平稳过渡,有效防止“硬着陆”给市场带来的波动和造成金融风险。

此外,应督促银行机构依法合规开展存款竞争,杜绝通过“假结构性存款”等业务变相高息揽存,增加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谨防高息揽储换“马甲”变结构性存款,你手里理财产品还安全吗?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结构性存款业务的严格规范,可促进银行的长期发展和风险防控,又能增加投资者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将实现多赢。

原文刊载于上海金融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