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家裡老人就是那個替我們負重的人。

入秋以來氣溫降低了些,早晚比以前涼快,我有時會在上午帶孩子去小區玩。但因為去得太晚,很少遇見別的小朋友。

那天出發得早,前後遇到兩位帶孩子出來玩的老人。孩子們互相認識,很快就玩到了一起,我便和老人們閒聊起來。

第一位奶奶還很年輕,55歲,孫子4歲多,老人家在湖南,從兒媳婦懷孕開始就來上海照顧她,至今快5年了。

“我也不願意在這裡呀,但是有什麼辦法呢?我不來他媽媽就沒法上班,兒子一個人的工資養不起家!”

這位奶奶以前是車間工人,5年前來的時候還差幾個月才退休,但是媳婦懷孕後期沒人照顧,只好提前退了。

孩子爺爺是廠裡的管理人員,要60歲才能退休,今年58歲,還在堅守崗位。

“這5年他一個人在老家上班,連個給他做飯的人都沒有......”奶奶說起來無限唏噓。

少年夫妻老來伴,快60歲,算得上是老人了吧,卻只能形單影隻地上下班,每天自己照顧自己,冷冷清清,家裡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更不要說有個頭疼腦熱的,身邊端茶遞水的人都沒有。

人們常說年輕人壓力大,生活不易,然而,誰容易呢?老人也有許多不易。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從25歲開始照顧孩子,一直持續到60歲都要圍繞著孩子孫子團團轉,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當今大多數年輕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和對保姆帶孩子的不放心,老人帶孫輩已成為中國社會一大趨勢。

有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佔40%,老人成為帶孩子的“主力軍”。

很多老人放棄原來的生活來到新的城市,忍受著人生地不熟的孤獨,他們這麼做最根本原因就是孩子,老人們堅持孩子在哪家就在哪。

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講了兩位“超人奶奶”,看著令人敬佩,但更讓人心疼。

64歲的郭阿姨是位十足的“老漂”。

她一年到頭三地跑:寒暑假在杭州帶孫子,九十月份回山東割玉米、種小麥,其餘時間在江蘇帶外孫。

一年都沒個休息,但她樂在其中,她說:“哪裡需要去哪裡,雖然辛苦,但能幫襯孩子就值得。”

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多麼樸素的話語,只是因為我願意。

另一位王阿姨雖然身在杭州,但照顧的是二胎家庭,她每天都按照兒子安排好的行程行動。

孫子暑假一共報了8個興趣班,早上畫畫和書法,下午表演和游泳,到了晚上要學鋼琴。

從早晨5點鐘要趕到晚上九點鐘,除了吃幾頓飯,一天裡難得休息。可只要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她就覺得很欣慰。

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就連小孫子都說:“奶奶一直在外面站著,等著,天很熱,看著挺心疼。”

對於老人帶孩子,我們更多關注他們有沒有帶好孩子,卻忽視了他們的辛苦付出,忽略了體察和尊重他們內心的感受。

慶幸的是,小孫子明白爺爺奶奶的不容易,懂得他們的默默付出是因為深深的愛。

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真正愛的人沒有什麼愛得多愛得少,他是把自己整個兒都給他愛的人。”

正如我們的父母對後輩的愛,他們用盡全力,竭盡所能。

老人幫忙帶孩子看似很平常,但他們的付出卻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只好放棄工作,扔掉夢想,“困於”家庭。

作家冰心在一篇文章裡寫,自己曾問媽媽:“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

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面額,抵住我的前額,溫柔的,不遲疑地說:“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

父母愛孩子就是這麼簡單。

這世上,如果真的有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愛,一定是來自我們的父母。只有他們,陪我們長大,助我們成家,又不辭辛苦為我們帶娃。

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小的時候我們信任仰仗父母,成人後我們佔據了高地,他們做得好,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稍有不好,我們就埋怨吐槽,甚至爭吵。

我們要明白老人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

因為有了他們竭盡全力地幫助我們照顧孩子和家庭,我們才能工作,賺錢養家。

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多體諒父母的不易,珍惜和他們相處的時光,他們開心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福分。

有一種娃是老人帶大的,也有一種幸福,叫跟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長大。

請我們對滿頭銀髮還在奔波操勞的父母真誠的說:“謝謝,幸好有你。”

愛和理解才能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91讀好書(ID:jiuyaoduhaosh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