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歲院士爲港珠澳大橋奔走於工地和會議室,他叫孫鈞

2018年2月,93歲的孫鈞拄著柺杖,站在港珠澳大橋東島非通航孔橋的橋面上,眺望著大嶼山與伶仃洋。

為了港珠澳大橋,這位老人過去一年前後出差30多次。作為交通部指定的港珠澳大橋技術顧問,最近的五六年,孫鈞都撲在了港珠澳大橋上。

在成為港珠澳大橋的技術顧問前,他曾參與過很多“超級工程”,包括青藏公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洋山深水港、長江隧橋。“我這一輩子,經手的大項目大概就是這些。不是我有什麼能耐,大概是我資格比較老吧。”孫鈞說。

93岁院士为港珠澳大桥奔走于工地和会议室,他叫孙钧

中國科學院院士、港珠澳大橋技術顧問孫鈞。 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作為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總長約55公里,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為粵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是當前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隧道深埋在外海海底,它的長度和埋置深度都達到世界最長、最深規模。由於這項“超級工程”涉及很多全新的技術,其蘊含的巨大工程難度都是過去不曾遇過的。

93歲的孫鈞為港珠澳大橋解決了不少難題。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頻繁往來於上海和珠海,奔走於工地和會議室,前後參加各類技術風險評估會、諮詢會達三四十次。在孫鈞的工作議程上,2017年最後一個學術會議是有關於港珠澳大橋橋樑美學的。

港珠澳大橋跨海段長度22.9公里,海底隧道長達5.9公里,有2個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這兩個人工島如何規劃,人工島的景色如何與海景協調,吸引更多香港同胞到這裡來旅遊,全橋景色怎麼設計更好,這些都是橋樑美學關注的問題。” 孫鈞說。

孫鈞是上海交通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1949屆校友、工程力學家、隧道與地下結構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從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在1952年院系調整中,伴隨著土木系調至同濟大學,直到1986年,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開始恢復建設。長期以來,孫鈞從事高校地下建築工程專業教學,進行了地下結構理論研究,對發展地下結構流變力學、粘彈塑性理論和防護工程抗爆動力學等學科有重大貢獻。

上海交大的其他學子也活躍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中。

上海交大船建學院船海系1998屆校友程志虎是港珠澳大橋總監理工程師。2012年2月,他辭去了中國船級社實業公司總經理職務,遠赴港珠澳大橋建設工地,履行總監理工程師的職責,把技術與管理專長融入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和交通建設事業中去。

還有一支年輕的隊伍投身於港珠澳橋隧工程。

上海交大船建學院海洋工程團隊研究員李欣、肖龍飛、田新亮從2011年-2016年間參與港珠澳項目島隧工程項目,完成3個在隧道段沉管安裝過程進行的受力分析及動力響應數值仿真項目,對沉管浮運和沉放全過程進行了數值建模分析。同時,計算分析了沉管安裝深槽區域特殊波浪與流載荷的影響,分析各種不利荷載作用下沉管管節、沉放駁、繫泊纜系的動力響應。數值分析計算結果應用在多個沉管關節的預應力結構設計、接頭剪力鍵的參數選取、沉管沉放過程的吊纜力、負浮力及作業窗口的選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