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祕,你想不到的真相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浩劫,無論是參戰的國家的數量,還是戰爭持續的時間長短,都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一場大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向盟軍無條件投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歷史上這不僅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而且也是一件很難解釋的奇事。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當日本投降之時,其國內尚有多達200萬人的陸軍準備決戰。其在亞太地區也還佔有廣大的土地和保持大量的兵力,而日本人又以寧為玉碎,不願瓦全的民族性聞名於世,然則日本政府為什麼會突然改變其素行,不經決戰就決定無條件投降呢?這一問題在戰後曾經成為激烈辯論的題材,也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似乎迄今尚無定論。所以,特選本文以抒憤慨,並對日本因侵略而終致敗亡的過程作一客觀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日本的戰略計劃

要想了解戰爭是如何結束的,則必須先了解戰爭是如何發生以及其進行的過程。

西方人對日本發動戰爭經過的研究幾乎都是以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為起點,事實上,1931年的“九一八”才是日本踏上武力侵略不歸路的第一步。日本侵華本是以解決經濟問題為目的,至少也是以此為藉口,但由於中國的英勇抗戰使戰爭延長,結果其不但未能解決經濟問題,反而使經濟壓力日益沉重。

到1941年侵華戰爭仍不能結束,經濟情況則更形惡化,尤其石油儲量日益耗竭,而美日關係也毫無改善希望。在此重重壓力之下,日本當局遂終於作成“一不做,二不休”的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人的行為雖然荒唐,但又並非沒有計劃,而且還自信成功幾率頗大。

日本的戰爭計劃分為兩方面:一方面迅速攻佔東南亞重要地區,以實現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另一方面利用太平洋島嶼建立一個大三角形的“國防圈”,來確保其所征服的地區的統治。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依照日本人的計算,美國在進入戰爭之後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始能充分動員其潛力,等到美國開始反攻時,日本至少已有18個月的時間來完成一切準備。到那時,其在西太平洋的防線將可固若金湯,足以擊敗任何反擊。

在實際戰爭過程中,日本的戰略可以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1年11月到1942年6月。日本依照其計劃首先襲擊珍珠港使美國太平洋艦隊暫時喪失作戰能力,接著就迅速攻佔東南亞及太平洋中的重要戰略據點。在此階段中,日軍的攻勢可謂勢如破竹。但後因伸展過度,遂成強弩之末。結果即為中途島之戰敗。

第二階段,從1942年7月到1944年6月。歷經兩年,是最長的一個階段。由於日本已經喪失制海權,於是主動權也就落入美國的手中。美軍兵分兩路,分別從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發動反攻,而日軍則採取防禦戰略,企圖堅守其島嶼防線。其目的為迫使美軍面對長期苦戰,而自動放棄其反攻意圖。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第三階段開始於1944年7月。在瓜達爾卡納爾、新幾內亞、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據點先後失守之後,日本精英分子中的大多數都已開始認清原定的計劃是不可能貫徹執行的,發動戰爭的東條英機因此而下臺,由小磯國昭繼任首揆(1944年7月)。但日本並未立即求和,因為其領袖仍相信繼續抵抗使美國受重創,將可降低後者所提出的條件。日本人尤其希望在戰爭結束後,仍能繼續保有其在亞洲大陸上的重要資產。為達到此種目的,日本遂開始尋求俄國的調停,並希望能借此緩和美國的無條件投降要求。但在1944年9月的內閣會議中又因為考慮到俄國必然會索取高價,遂決定暫不採取行動。

第四階段也就是最後階段,以1945年4月美軍入侵沖繩島為起點。小礬內閣因此而總辭職,改由鈴木貫太郎組閣,但鈴木內閣也未決定尋求和解。雖然日本人已確知美軍在攻佔沖繩之後下一步即為入侵日本本土,但仍未因此就決定求和。反之,軍方、天皇以及鈴木本人都一致認為,日本的最佳戰略是在國土上決一死戰而不投降。其計劃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自6月開始向蘇聯尋求外交和軍事上的援助;另一方面則準備本土決戰。

日本領袖對於蘇聯也有不同的期待。文人們希望蘇聯幫助日本繼續戰爭。他們主張以東南亞的資源來交換蘇聯的石油和飛機,甚至於割讓土地也在所不惜。有人更妄想蘇聯可能加入日本方面對美作戰,至少也會嚴守中立,不攻擊日本。但事實上,日本並未積極進行對蘇外交,而蘇聯也幾乎毫無反應。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同時,日本軍人也已開始為本土決戰作準備。他們預期美軍將先在九州登陸,然後再入侵本州,並估計美軍要到10月1日始能完成攻擊準備,換言之,日本尚有近半年多時間可供利用。他們立即從中國內地和“滿州”調集兵力,並在可能登陸地區構建防禦工事。其理想目的是在灘頭上痛擊來犯的美軍,使其第一次登陸完全失敗。這樣即可能使美國放棄其再作第二次登陸的企圖,至少足以使日本爭取更多的時間。日本的航空兵力將傾全力對美國運輸船發動自殺攻擊,估計將有3000餘架飛機可用。一切準備預定在8月底完成。

美國的戰略計劃

若與歐洲戰場作一比較,太平洋戰爭的確可以說是一個距離的戰爭。太平洋是天下第一大洋,對於陸海空三軍的作戰,在空間上都構成極大的障礙。所以就其整體而言,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戰略計劃就只有一個目的,即逐步縮短其打擊兵力與日本之間的距離。1943年美國兵力獲得主動之後,開始企圖從距離最近的基地向日本發動反攻。現在分別從海軍、航空、陸軍三方面來加以分析。

海軍

美國海軍首先發動大規模的反攻,其工具即為潛艇,其目標即為日本的商船。潛艇是一種比較不受空間限制的兵力,甚至在戰爭初期,美國潛艇即已能深入敵方水域作戰。美國對日本的潛艇戰可以說是戰果極為輝煌,其主因為日本的經濟本來具有高度的易毀性。日本所需的基本原料有75%都來自海外,其海運能力有限,在開戰時即已達到飽和;其造船工業也無力補允船隻的損失,尤其是日本海軍從來就不重視反潛和護航的作戰。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最初,由於航程的遙遠和若干技術問題尚待解決,所以潛艇的作戰效率還不算太高。但從1943年之後,效率即迅速提高,經常執行巡航任務的潛艇數字在1942年每天平均為13艘,1943年為18艘,1944年1月增到27艘,1944年10月再增到43艘。日本商船被擊沉的總噸數中有一半是潛艇所造成,其餘1/4為航空母艦和陸基飛機所擊沉,另有8%是水雷所擊沉。總加起來,即可顯示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已被切斷。事實上,被擊沉的總噸數中有75%以上都是在1945年1月以前所造成,由此可以證明即使沒有飛機的幫助,潛艇戰仍能獨力贏得商船戰。

海軍的封鎖對於日本經濟所造成的毀滅效果非常可怕,但不能夠立即生效,因為日本在戰前已經儲積大量原料。到1944年底,美國陸航軍尚未發動戰略轟炸之前,日本工業即因原料缺乏而開始減產。到1945年,物資輸入實際上已完全中斷,而最重要者即為石油。日本所需石油有90%仰賴海外供應,美國海、航空軍也以油輪為優先攻擊目標,1945年3月之後,即無一滴石油輸入日本。最後到同年7月,日本經濟已完全癱瘓。

航空

飛機的行動所受距離的限制遠高於海軍。直到有了B-29轟炸機之後,美國陸航軍才從1944年6月開始對日本發動精密轟炸。第二十轟炸機指揮部的B-29以印度為基地,以中國成都為前進基地,從那裡起飛也只能達到日本九州的南端,而不能達到本州的主要工業區。一共只出擊9次,投彈800噸,所造成損失極為輕微。1944年夏季,美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新成立的第二十一轟炸機指揮部從11月起開始以其為基地,到1945年3月初,共出擊20次,投彈共5400噸。

此種精密轟炸可以說是相當無效,其原因可分兩點:飛行距離太遠,使炸彈載量減少(由10噸減為3噸),再加上高爆性炸彈威力有限;日本的工業,尤其是航空工業,到此時實際上多已停止生產,所以轟炸已殊少意義。1945年1月李梅將軍奉命接任司令,他力主改用夜間燃燒彈攻擊的方式。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1945年3月9日,美國空軍對東京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燃燒空襲,以平民人口為攻擊目標,這是杜黑理論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初次試驗。同時也是有史以來最慘烈的空中攻擊,甚至有過於廣島、長崎的原子彈攻擊,殺死8.4萬人,將25平方公里地區(佔全城25%)夷為廢墟。

以後這樣的攻擊繼續進行直到停戰為止。下述數字即可顯示其對日本人口中心所造成的毀滅程度:一共摧毀287平方公里的地區,佔所攻擊6個城市中的都市區之40%,2200萬人無家可歸,佔日本總人口的30%。平民傷亡人數共220萬人,其中死亡者為90萬人。這個數字遠超過日軍在太平洋中的傷亡總數(約78萬人)。

1945年7月28日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宣言,美國杜魯門總統隨即做出投原子彈的決定。8月6日和9日,兩顆原子彈先後投在廣島和長崎。廣島大約死了7.1萬人,全城被夷為廢墟;長崎大約死了3.5萬人,城市也炸燬了一部分。長崎因有丘陵地形的掩蔽故損失較輕,而以上死亡數字並不包括放射線的長期影響在內。事後分析,顯示原子彈的戰略意義並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樣震撼。這又可分兩點來說明: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1)因為日本政府對新聞傳播有嚴密的控制,所以心理震撼只限於局部地區,其他的老百姓都是事後才知道;

(2)原子彈殺傷威力並不比燃燒彈更可怕。兩顆原子彈所造成的死亡數字相當於燃燒彈所造成死亡總數的1/7。使用燃燒彈時,大約330架次的B-29即能造成相當一顆原子彈的毀滅效果。而在1945年8月,李梅的B-29每週出擊的架次為這個數字的4倍。所以,專就戰略轟炸本身而言,原子彈使用與否並不構成任何重大差異。

陸軍

太平洋戰爭一直受到歐洲戰爭的牽制。在1944年秋季還看不出納粹德國何時才會崩潰。因為美國陸軍如欲向日本大反攻,則必須從歐洲調集相當數量的兵力,此種再部署需要4到6個月的時間。

所以在1944年冬季和1945年的春季,海軍與陸航軍已向日本本土發動攻擊,而陸軍對於入侵作戰則尚未確定其時間表。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華盛頓才開始討論這一問題,儘管海、陸航軍都認為已無此必要,但陸軍仍然在5月底作成對日本發動兩棲登陸戰的計劃,並在6月18日獲得杜魯門、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和其他有關機構的批准。

做出此種決定的幕後原因是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研究報告認為有此必要。報告指出:日本國內雖缺乏飛機燃料,但200萬陸軍仍保持良好紀律,並有充分的彈藥補給。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雖然日本對外交通已被切斷,但糧食供應至少可以維持到1946年。而且即令日本已在嚴密封鎖和猛烈轟炸之下,其經濟的崩潰是否已經達到,或即將達到足以影響其抗拒入侵能力的程度,也還是很難斷定。

最後,假使聯軍不攻佔日本,則日本政府仍可能撤往亞洲大陸上的佔領地區,而不同意無條件投降。杜魯門終於勉強接受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意見,不過當時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曾記錄杜魯門的話說:“他希望在日本不要再像在沖繩那樣苦戰。”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計劃在1945年11月1日開始入侵九州島的南部,其先決條件為6月中必須完成對沖繩島的佔領,因為必須以該島為基地,美國戰術空軍始能達到九州。美軍預計使用兵力14個師,估計日本防禦九州南部的兵力為15至18個師,但美軍享有壓倒性的火力優勢,並預定在30天內攻佔目標地區。等到這一目的達到之後,美軍才準備在1946年3月1日開始向本州的東京平原進攻。

總而言之,到1945年8月,美國海軍已經完成其戰略任務。日本海上交通到1944年底即已切斷,其經濟在1945年即崩潰。航空軍自1945年3月開始改用杜黑戰略之後,到8月,日本城市幾乎都已炸燬。陸軍雖要到11月才能開始行動,但其入侵戰略也已勝算在握,尤其是沖繩已於6月攻佔,足以提供必要的前進基地。

不過,原子彈對於杜黑戰略並無太多貢獻,至於能否產生心理影響,則要看日本人所作的評估而定。

易毀性的評估

面對著日益加緊的美軍攻勢,日本當局對於所面臨的威脅又是如何評估的?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必須依照不同時段、不同背景和不同反應來分別加以解析。在這種解析過程中,可以像抽絲剝繭一樣終於找到日本人決定投降的原因。

首先要提出一項觀念即所謂易毀性,就是指某種威脅對於某種目標所能構成的傷害程度。目標可以分為兩類:一為平民,另一為軍隊,所以易毀性也可分為兩類:一為平民易毀性,另一為軍事易毀性。此處所謂軍隊僅指日本國內兵力而言,不包括其在海外殘餘兵力。易毀性的程度可分四級,即低級、中級、高級、最高級。當達到最高級時也意味著此種威脅已經達到無法抗拒的程度,於是受威脅者除投降外即無其他的選擇。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其次,又必須說明戰時日本的決策模式。概括言之,日本國家政策的決定權是操在三方面的手中,即內閣、軍方和天皇。從表面上看來,日本是採取內閣制,但實際上,軍人所享有的權力最大,至於天皇,通常都是保持超然立場,不過在緊要關頭仍能發揮其影響力。

平民易毀性

1944年6月以前,日本社會從未受到外來的攻擊,也許只有1942年4月杜立德所作的象徵性空襲為惟一例外。1943年10月,日本政府命令都市地區疏散不必要的人口,民間卻陽奉陰違,不予理會。從1944年6月到11月,易毀性還是很低,在此階段中,只有從四川起飛的B-29曾對九州南部作過幾次空襲,損失非常輕微。到1944年11月,B-29開始以馬里亞納群島為基地,轟炸日本的工業區,於是平民的易毀性隨之增高而達到中級的水平。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1945年3月之後,美國陸航軍發動大規模燃燒攻擊,使日本平民損失慘重,一切防護措施也都無能為力,於是易毀性升至高級的水平。在整個夏季,美軍轟炸的範圍日益擴大,架次數也日益增加,連較小的城市也難倖免。等到原子彈投下時,日本平民的易毀性已達到最高級的水平。原子彈的威脅最初並不顯著,但若等到美國生產更多的武器,則整個日本所受毀滅將達到無限程度。

軍事易毀性

1944年6月以前,日本人還根本不曾考慮本土設防問題。此時日本在太平洋上的防線尚未完全喪失功效,日本領袖們仍希望戰爭的延長和敵人損失的增高,有一天會使美國同意媾和,並容許日本保留其所佔的地區。

自1944年7月開始,由於馬里亞納群島的喪失,日本才感覺在軍事方面已有威脅存在。馬里亞納是日本國防線上第一個淪陷的據點,而其剩餘海軍實力在該島防禦戰中也大部分被毀。結果東條內閣遂因此而總辭職。日本人不能不承認失敗,並且也不能不認為美軍的入侵已是一種可能。同時,美國潛艇也使日本商船損失重大,使其無力應付長期戰爭的需要。1945年4月,美軍登陸沖繩島,這是入侵日本的戰略門戶。此時一切原料的輸入都已被切斷,儲積物資也已消耗殆盡。重要軍需工業的產量已減少達50%。所謂軍事易毀性已由低級升到中級。不過,日本軍人雖已承認有入侵的危險,但仍相信日本有足夠資源來作有效的防禦,而在本土決戰中,日軍憑精神力量必能擊敗對手,此外,仍希望蘇聯能給予外交和軍事上的援助。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1945年6月,軍事易毀性已升到高級水平。沖繩島已經淪陷,很快就會變成美軍基地。日本與亞洲大陸的聯繫已完全切斷,不可能抽調任何兵力回國,到7月間,許多軍需工業都將被迫停止生產。此外,蘇聯對於日本的求援也毫無反應。在此種情況之下,日本不得不承認在防務準備上已經遭遇嚴重困難。

儘管如此,日本陸軍當局仍相信,最後勝利雖然已無可能,但日軍重創美軍的戰略仍能成功。其參謀本部認為:“假使我軍能在九州擊敗敵軍或使其損失慘重,即足以使其認清日本軍民的堅強戰鬥精神。果能如此,則可希望在比較有利條件之下結束戰爭。”

蘇聯陸軍於8月9日入侵“滿州”,把日本的軍事易毀性立即升到最高級的水平。蘇軍迅速突破日軍防線並向其後方深入。關東軍一向被認為是日本的勁旅,這樣的慘敗使日本軍方大感震驚。假使關東軍都已這樣不堪一擊,則訓練和裝備遠較惡劣的國內兵力,面對著實力甚至超越蘇軍的美軍,又如何能有成功的希望?

日本的決策過程

面對著日益升高的易毀性水平,日本政府中的決策者所作的反應又是怎樣呢?依照其緊急程度可分為四個階段:不考慮投降、有限度的投降、有條件的投降、立即無條件投降。而不同的決策者所作的反應又有相當的差異,所以日本作成最後決定之前,曾經有一段複雜而困難的過程。現在分別概述如下:

文人

在當時的日本政治制度中,只有極少數的文人對戰爭政策能發揮影響力。這些文人中包括首相、外相以及若干元老重臣,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首相。在此又必須指出,所謂文人者又包括退役大將在內(小磯和鈴木),而且他們都與軍方有密切關係,否則,也根本不可能組閣或入閣,因此,他們對軍人也就不能形成強大的對抗勢力。

首先要指明的一點是,這些文人對老百姓的死活並不十分關心。當美國飛機的轟炸所造成的損毀日益嚴重,平民易毀程度已由低級升至高級時,日本政府雖然表示重視人民所受的痛苦,但並未改變其絕對不考慮投降的立場。對比著說,他們對軍事易毀性的升高卻遠較敏感。

日本在1944年7月以前,平民和軍事兩方面都還不感覺到有易毀性的存在,所以自然無人會主張投降。不過少數元老重臣,例如近衛(前首相)、木戶(內府大臣)、重光(前外相)等人,在1942年和1943年即已對日本的軍事狀況表示憂慮,到1944年春季,他們又開始認為日本不可能對美國贏得最後勝利。儘管如此,他們表面上還是支持戰爭,不敢公開反戰。1944年7月馬里亞納失守之後,若干元老重臣要求東條辭職,到此時已有少數文人主張作有限度的投降。例如木戶曾建議小磯新閣應考慮妥協,放棄海外佔領地區,不過仍應保留“滿州”。新外相重光葵建議通過蘇聯求和,但小磯首相則主張應先打一勝仗然後再談和。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1945年4月,美軍入侵沖繩島,日本軍事易毀性遂由低級升到中級。小磯內閣下臺,取而代之的新政府為代表主和文人與主戰軍人的折中產品。鈴木出任首相符合軍人的願望,而素以鴿派著稱的東鄉則出任外相。新政府的政策為:一方面準備國土保衛戰;另一方面尋求在可接受條件之下達成和解的機會。東鄉在木戶與米內(海相)支持之下,主張以實質利益(包括割讓“滿州”在內)換取蘇聯的調停。鈴木表示贊同,但他又附和軍方的要求,認為應以獲致蘇聯援助為主要目的,而不只是討論投降條件。鈴木之所以採取選擇的立場是因為他相信日本還能繼續作戰達兩三年之久。東鄉則私下認為希望蘇聯給予援助完全是幻想。

到6月,沖繩已經失守,與亞洲大陸的交通也已完全切斷。文人們才開始接受有條件投降的觀念。東鄉獲得鈴木同意,派遣近衛以特使身份前往莫斯科。臨行時,東鄉告訴近衛,“只要不是無條件投降,任何其他條件都可接受”。儘管如此,此種外交努力還是完全無效。7月28日,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宣言,足以顯示直到此時,日本尚無意立即無條件投降。

最後,日本終於決定立即投降,其原因可能為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落在廣島,接著在8月9日蘇軍進攻“滿州”,這兩個因素使日本平民和軍事易毀性都升到最高點。知道廣島被炸的消息之後,東鄉立即要求鈴木召開最高戰爭指導緊急會議,並親往皇宮向日皇陳述應立即無條件投降的理由。但軍方代表拒絕出席,會議遂未能舉行。鈴木本人則到蘇軍8月9日發動攻擊之後,始下決心。當他獲知蘇軍勢如破竹時曾這樣說:“關東軍會這樣脆弱嗎?那一切都完蛋了!”

天皇

在日本政治制度中,天皇雖然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但他深居簡出,對於國事並不實際過問,對於政府中的爭執最多隻是一箇中立的仲裁人而已。在1945年2月以前,日皇對於和戰的問題可以說是置身事外。但在2月日皇卻開始與元老重臣舉行一系列的會議,討論戰爭情況和未來計劃。有人指出情況嚴重,但無人建議投降,日皇也未作任何反應。到6月8日,日本內閣舉行一次會議時,日皇仍完全同意本土決戰的構想。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但在6月20日,日皇召見外相東鄉時卻明確指出,從軍方的報告上看來,軍事準備很難算是適當,所以應立即設法結束戰爭,不可再拖。6月22日,日皇又突然召集重要閣員會商,並公開宣稱除陸軍的戰略以外,還應考慮其他結束戰爭的途徑。7月7日他又向鈴木表示應從速派遣特使前往蘇聯,這顯然是接受了東鄉和近衛的意見,同意有條件的投降。

廣島的原子彈使日皇立即作成其最後決定,根據木戶的記錄,日皇說:“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必須向無可避免的命運低頭,不管對於我個人的安全產生如何後果,都必須儘快結束戰爭,以免此種悲劇再重演。”日皇還命東鄉去要求鈴木立即做出終戰安排。

從上述記錄來看,已故的日皇裕仁實不失為一位有良心的君主,知道重視老百姓的生命,比起那些政客和軍閥真是高明得太多了。

軍人

在日本的決策過程中,軍人所享有的權力最大,而陸軍又比海軍遠佔優勢。在陸軍中,從陸軍大臣阿南和參謀總長梅津開始,全軍上下幾乎無人不主張奮戰到底。海軍內部則意見比較分歧。譬如說海軍大臣米內屬於主和派,而海軍軍令部長豐田則屬於主戰派,由於內部分裂,而且日本的國防一向維持陸主海從的原則,所以,海軍並不能對陸軍構成重大的反對勢力。

直到1945年6月,陸軍仍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投降,但在沖繩淪陷後態度開始軟化,願意考慮有限度的投降,不過陸相阿南仍大言不慚地說:“日本仍保有其所征服土地的大部分,並未戰敗,和約條件必須反映此種事實。”不過據東鄉和豐田在戰後接受訊問時所云:“如果波茨坦宣言能附加某些條件,則在7月底,陸軍(包括阿南和梅津)將不會反對接受。”

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幕大揭秘,你想不到的真相

原子彈對於陸軍幾乎不曾產生任何影響作用,軍方甚至故意隱瞞真相,否認在廣島所用的是一種新武器。直到8月10日,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之後,才肯公開承認此種事實,此時日本政府也早已作成投降決定。

蘇軍在“滿州”發動攻擊,使日本軍事易毀性升到最高水平,日本陸軍始相信其最後希望已為泡影。8月8日,陸相藉故拒絕出席鈴木因討論廣島原子轟炸而召開的內閣會議並使會議流產。但次日,在蘇軍入侵之後),陸軍同意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的特別會議。當會議進行之際,長崎落下第二顆原於彈的消息也已傳來。

即令到此時,阿南、梅津、豐田等仍堅持必須符合某些條件,日本始可投降。最後還是由於日皇親自裁決,在8月9日到10日之間的午夜作成無條件投降的決定。10日上午4時,日本政府正式通知美國,接受波茨坦宣言中的一切要求,但仍附帶一個惟一的條件,即希望維持天皇制度不變,美國政府乃於8月14日同意接受。於是在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宣佈投降之詔書由其本人親自向全國廣播,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論

以上的分析中,可以明白地顯出日本對投降的決定是經過長久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易毀性的認知與決策者的心態具有密切關係,現在將此種關係用表解方式來加以綜述。

從中看來,軍事易毀性在日本領袖人物認知中所佔的地位比平民易毀性遠較重要,換言之,他們對於軍事易毀性的升高都相當敏感,而對老百姓的死活則幾乎可以說是漠不關心。

文人的態度一共有三次改變:當軍事易毀性由低級升到中級,再由中級升到高級時,都引起其態度上的改變,由不考慮投降問題,到考慮有限度投降,再進而考慮有條件投降。但當平民易毀性早已升至高級時,他們仍然無動於衷,僅當原子彈投下將其升到最高級時,才有一部分人受到影響而要求立即投降。

日皇的態度有兩次改變,第一次是受到軍事易毀性由中級升到高級的影響,第二次才是由於原子彈的震撼。至於軍人的態度則完全不受平民易毀性的影響,其改變都是軍事易毀性升高之故。而且僅當軍事易毀性已升到高級時,軍人才肯考慮有限度的投降,即僅限於放棄若干佔領地區。

日本終於自願投降之主因是由於美國有能力使其軍事易毀性升到極高點,於是也就使其領袖們不得不承認本土防衛計劃已絕無成功的希望。此種能力是多方面的,換言之,導致勝利的因素很多,不能完全歸功於某一特定因素。

太平洋戰爭本是一場海洋戰爭,也就是兩個海權之間的鬥爭。就迫使日本投降的能力而言,海權的最大貢獻即為封鎖,而主要的工具則為潛艇。若非受到嚴密的封鎖,則日本的抵抗力不會減弱,其防禦計劃也可能有成功希望。有人認為僅憑封鎖即能致日本於死地,就純理論而言,此種觀念固然言之成理,但實際上,戰爭將會繼續延長,不知到何時始能勝利結束。從表面上來看,戰略轟炸的效力似乎是最為可怕,而且也的確對日本社會造成極大的損毀。但實際上,恐怖轟炸並不能迅速升高日本的軍事易毀性,所以對於日本決策者,尤其是軍人,其影響效力遠不如杜黑主義者所想象的那樣巨大。美國的戰略制空權的確具有強大的威力,但在使用方法上頗欠思考。其不僅濫殺無辜,有違人道,而且轟炸工業區也毫無意義,因為海上的封鎖早已切斷日本原料來源,使其工業大都已停止生產,轟炸只不過是毀滅那些閒置的設施而已。

美國陸航軍根本不瞭解日本的真正弱點在哪裡。對工業的精密轟炸,對平民的燃燒攻擊都不能擊中要害,因為日本的主要弱點不是其工業設施,也不是其平民的“士氣”,而是其必須從海外輸入的生產原料。一旦原料來源被完全切斷,對其工業和人口的攻擊,即無異於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反而言之,海軍封鎖之所以如此有效,主要原因就是能夠擊中要害。

因此,陸航軍若也能打擊上述要害,則其貢獻將會遠較重大,其可以採取的手段即為封鎖重要航線實施空中佈雷。實際上,空投水雷是一種效力比潛艇還高的武器。根據統計,在戰爭最後4個月內,水雷所擊沉的船隻佔總噸數的50%。假使美國的B-29能在1944年即開始利用中國內地為基地來空投水雷,則年底前也許即能切斷日本的一切輸入,甚至能使日本軍事力量的崩潰提早半年。

美國陸軍雖不曾依照計劃入侵日本,但此種威脅的確實存在又為迫使日本自願投降的主因之-。否則,僅憑陸航軍的壓力,還是不易使冥頑不靈的日本軍閥放棄其負隅頑抗的決心。不過,美國政府似乎並不瞭解日本軍人的心態,否則,他應該加速形成入侵的威脅,則戰爭可能因此而提前結束。1944年10月萊特灣之戰將日本海軍完全毀滅之後,美軍即應直撲沖繩島,而不應再浪費時間在呂宋島和硫黃島登陸,這樣也許在1945年1月即能入侵沖繩,並且至少可以少犧牲幾千人的生命。

現在就要談到最後兩個因素,即原子彈和蘇聯出兵。對於美國應否使用原子彈的問題在戰後曾引起很多的爭論,但本文所要分析的只限於一點,即對於日本的投降決策原子彈究竟有多大的影響作用。就戰略轟炸本身而言,原子彈使用與否,對於毀滅程度所構成的差異固屬有限,但又不應因此低估其所產生的心理效果。至少在日本領導階層中的文人和天皇都已受到極大的衝擊,而尤以日皇本人為甚。

蘇軍的進攻“滿州”正是寓言中所形容的壓斷駱駝背脊的最後一根稻草,即令蘇聯不參戰,日本也還是投降,換言之,真正壓垮駱駝的並非最後一根稻草而是全部的載重。不過,關東軍若不迅速崩潰,則日本軍閥也不會立即認輸,所以蘇軍的行動在心理上產生的刺激還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蘇聯的參戰又與廣島的原子彈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斯大林雖早已承諾結束歐戰之後即加入對日本的戰爭,但他卻一直心存觀望並未迅速行動,其原因是希望坐山觀虎鬥,讓日本去消耗美國的實力,而使蘇聯坐收其利。當第一顆原子彈投在廣島之後,斯大林就感覺到局勢已開始急轉直下,若不迅速投入戰爭,將可能會喪失分享勝果的機會,所以才在8月9日發動攻擊,而這也構成最後一擊。

就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全部過程來加以觀察,所能發現的首要事實即為決策者的認知遠比事實的真相重要。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最後終於敗亡,也許可以說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但日本之所以會在1945年8月10日做出投降的最後決定,則又可以從其決策者的認知中找到合理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