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砥礪奮進四十年運河名城譜新篇

□李夢 高田 馬朝霞 姚曉楠 曹原

砥礪奮進四十年,運河名城譜新篇。

臨清地處魯西北冀魯交界處,是著名的中國運河名城、千年古縣,是山東西進、晉冀東出的重要門戶。改革開放40年來,臨清市始終踏著改革開放的鏗鏘節拍大步向前,臨清40年發展史,就是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一個縮影。

工業總產值約是40年前的549倍

1978年臨清市工業總產值2.03億元,40年後,工業總產值達到1114.6億元,約是40年前的549倍!數據攀升,折射的是臨清工業發展的質量與高度。

1984年開始,臨清市進一步完善以承包為主的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使企業由生產型轉向生產經營型;同時積極主動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大力發展具有資源優勢的輕紡工業和技術條件較好的機械工業,努力開發生產市場緊俏商品、出口創匯產品和名優新特產品;大力開展對外貿易,擴大出口貨源,年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計劃,成為聊城地區第一個外貿出口額突破5000萬元的縣市。

2002年,臨清市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利稅、利潤、工業增加值等主要指標分別達到57.8億元、5.79億元、3.39億元和15.3億元,均比1997年翻兩番;堅持“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結構較為合理、總體抗風險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培育形成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龍頭骨幹企業、百億產業集群和一批名牌產品。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66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29.98億元。

2016年,臨清市提出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著力抓好提質增效、城鄉統籌、生態環保、對外合作、民生改善等工作,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2018年,臨清明確提出了打造“一城三區”、建設“富美臨清”的發展目標。其中“三區”,即建設以經濟開發區為主要承載地的創新創業發展先行區、以軸承產業園為主要承載地的市域西南部軸承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以康莊為主要承載地的市域東部新型城鎮化試驗區。全市形成了以軸承、紡織、農機配件為重點,涵蓋汽車、電機、古典傢俱、商貿物流、特色“種養加”等領域的民營經濟產業格局。幾年來,工業經濟快速膨脹壯大,工業結構不斷調整變化,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實現了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工業企業集群化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8月9日上午,臨清新華路街道與臨清市運河經濟開發區正式合併為臨清市經濟開發區,中共臨清市運河經濟開發區工作委員會更名為中共臨清經濟開發區工作委員會,正式實行“區街合一”的管理模式。

“實行‘區街合一’,明確了區域範圍,理順了管理體制,標誌著臨清市以經濟開發區為主要承載地的創新創業發展先行區開始闊步前行。”臨清市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新華路街道黨工委書記任慶遠信心十足,下定決心要把經濟開發區打造成新舊動能轉換的引領區、創業創新的示範區。

開發區的發展,急需招商引資。8月22日,臨清經濟開發區與上海東方龍商務諮詢有限公司簽訂招商外包服務協議。根據協議,上海東方龍公司受臨清經濟開發區委託,以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的商會資源、企業家群體、國際機構、歐美及亞洲發達國家戰略合作項目資源、平臺優勢資源和自身商務方面運營經驗和能力,為開發區提供優質的招商外包服務。同時,推介符合經濟開發區產業特色的主導產業,像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機械加工、軸承、紡織服裝、物流等相關企業入駐。

該協議的簽訂,標誌著臨清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方式的重大轉變,開創了專業化招商新模式。臨清經濟開發區正敞開胸襟,以更深入的開放立區,借來第三方的專業資源,引入第三方智慧,打破了招商引資新的突破口。

“煙店是臨清市‘一城三區’建設的重要支點,‘西南部軸承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的構想為今後煙店鎮的工作指明瞭方向、釐清了思路、提供了條件。”在臨清市煙店鎮黨委書記高保平眼中,如今,煙店這座軸承小鎮正積蓄力量,乘著臨清整體規劃的東風蓄勢騰飛。

4月20日,臨清市政府、煙店鎮政府與山東省溫州商會簽訂了合作協議,打造集生產製造、研發創意、服務配套、綠色生態等為一體的現代化特色城市工業綜合體,同步推進軸承產業、企業、產品優化整合,培育行業龍頭和知名品牌,推動軸承產業走市場高端化、技術尖端化、質量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的路子。

煙店鎮政府與阿里雲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投資6700萬元建設軸承產業大數據平臺,聯合中軸協共同發佈軸承價格指數、軸承製造業景氣指數,建立統一的數據體系,為軸承企業行業定位、市場佈局、研發、生產、定價等提供數據支持。軸承產業雲引入阿里雲Link物聯網平臺,提高設備接入、平臺連接、應用開發效率,形成一個公共資源共享、產業循環完整的有機整體。圍繞雲平臺建設,煙店鎮將統一區域軸承公共品牌,統一線上銷售,統一信用評價體系,統一物流配送。

臨清已逐漸成為全國著名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形成了軸承、紡織及服裝、有色金屬加工、造紙及紙製品、食品及醫藥、機械製造等優勢產業。到2017年,臨清市擁有各類工業企業2700餘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42家;工業總產值達到1114.6億元,是1978年的549倍。臨清市先後被評為中國軸承之鄉、中國蠟染名城、中國棉紡織名城、山東省節能環保產業示範市、山東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等。

38年前的“萬元戶”出自臨清

臨清市八岔路鎮趙塔頭村趙汝蘭的長子趙光澤在改革開放40年中見證了農業的發展。1979年,臨清開啟了農村的改革。這一時期,農業生產責任制由聯產到組、聯產到勞,到包產到戶、大包乾,不斷深化、不斷完善。1980年,臨清縣八岔路公社趙塔頭村一隊社員趙汝蘭一家種棉花純收入達到10239元,也成了山東首位見諸報端的“萬元戶”。賣棉成了“萬元戶”,趙家的日子就好起來了,不但吃穿不愁,而且當年就添置了5輛自行車、3臺縫紉機、2塊手錶、1臺座鍾和兩臺收音機。40年後的今天,趙汝蘭的孩子們都各自分家了,兄弟幾個人均年收入都在7萬元以上。

到2016年,在聊城市率先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建立了市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開展了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在穩定糧食產能的前提下,進一步壯大蔬菜、畜牧、林果、水產四大特色產業,積極發展設施農業,2017年新建高效集約蔬菜溫室3506個;圓滿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市流轉農村土地34.87萬畝;建設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和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成功創建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52.14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60.6萬噸,是1978年的4.8倍。農林牧漁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業產值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由上世紀90年代的90%左右,下降到2017年的68.8%;畜牧業產值比重達到21.8%,較1980年增長13個百分點,丁馬甲魚、潤林牧業湖羊養殖規模居全國首位。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組織化、標準化,聊城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5家,“三品一標”認證125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575元增加到2017年的242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84年的419元增加到2017年的12196元,分別增長41倍、28.1倍。

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

“我們這裡溫泉、地暖、天然氣一應俱全,冬天再也不怕冷了,還不用我們掏一分錢。”在臨清市戴灣鎮水西村,一排嶄新的老年公寓前,幾位老人正促膝而談,而他們都是曾經的危房戶。

臨清市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健全工作機制,壓實扶貧責任,狠抓措施落實,下足“繡花”功夫,取得階段性成效。2016年,全市有85個省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5045戶55877人;到2017年末,建檔立卡貧困戶只剩下1968戶3483人。

改革開放以來,臨清市牢固樹立和不斷增強群眾觀念、宗旨意識,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增強人民福祉作為第一追求,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切實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和社會保障等熱點難點問題,認真實施各項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讓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朝著全面小康的目標不斷邁進。

臨清市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全市衛生機構擁有床位和衛生技術人員數量由1978年的905張、1166人,增長到2017年的3456張、3859人;公立醫院藥品“零差價”銷售、大病救助、農村老年人免費健康查體等制度從無到有,分級診療制度加快建設,公共醫療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幅增長,交通、通信等支撐條件快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巨大改變,構建起了新型城鎮化發展新格局;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建成區面積由2001年的16.5平方公里增長到2017年的39.6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8.1%;現代化交通網基本形成,京九鐵路貫穿南北,8條國省道和高邢高速、德上高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在臨清交會,即將建設的京九高鐵在臨清設立站點,形成了四通八達、快捷暢通的綜合交通網絡;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里程達到1933公里,實現了村村通硬化路;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3%左右;持續加大教育投入,著力優化師資隊伍,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城鄉實現9年制義務教育;在聊城率先創建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2017年,實施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全面改薄”項目,夏季高考本科錄取人數首次突破2000人,本科錄取率蟬聯聊城市第一位。

100多年前,國學大師季羨林出生在臨清市康莊鎮官莊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康莊鎮是臨清“一城三區”建設中東部新型化城鎮試驗區的主要承載地,國學文化的內涵已深深植入了這座城鎮的建設規劃中,國學特色小鎮正顯露出它的亮麗風貌。

康莊鎮啟動對季羨林故鄉官莊村的整體規劃,通過季羨林故居提升、憩園改造及周邊坑塘規劃、季老兒時玩伴故居、季老啟蒙老師清末秀才馬景恭故居等,將再現季羨林童年時代的情景。與此同時,與臨清市苗圃林場相互融合,設計旅遊觀光線路,建設國學培訓學校及農業體驗園、畜牧科普推廣園,形成學國學、觀林木、遊田間,體驗農耕、科普推廣的鄉村旅遊片區。

40年來,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在點滴的民生改善中,找到了生動而深刻的註腳。從就業到養老,從醫療到住房,幸福花開的故事生動地寫進了人民心間,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以運河文化促旅遊發展

臨清中洲古城區由元代運河、明代運河和衛運河交匯環抱形成中洲之地。在歷史上是臨清運河古城繁華所在,至今仍保存著原有街巷格局,留存有運河鈔關、鰲頭磯、清真寺、二閘口、問津橋、會通橋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有冀家大院、汪家大院等古民居以及大寧寺、縣治遺址、工部營繕分司遺址等重要的古建築,是山東省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

拂去傳統文化的蒙塵,臨清為古城與大運河遺產張揚神韻,著力挖掘運河文化資源,將按照雙軸、三區、兩節點,著力把中州運河古城打造成山東十大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把臨清打造成為全國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城市,打響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品牌。項目完成後,全國的遊客有望穿越到明清時期的臨清,體驗昔日的繁華盛景。深入實施“講述臨清記憶”系列保護傳承工程,舉辦系列文化論壇,用好用活“一文一武”等名人資源和紅色資源,蒐集臨清歷史名人、重大歷史事件,講好臨清故事,塑造以運河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臨清磚,北京城”,這是在臨清當地流傳了幾百年的一句讚語,意指臨清貢磚在古老北京城的興建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鹼不蝕”的獨特品質,臨清貢磚便源源不斷地沿著京杭大運河運往北京。如今,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清貢磚復燒成功後,不但在國內供不應求,而且每年出口幾十萬塊,成了室內裝修的高檔貨。

臨清市實施“文化+旅遊”融合工程,立足臨清名勝、名產、名吃等特色資源,傳承發揚貢磚生產、濟美醬菜等傳統技藝,加快建設古沙洲森林公園、黃河故道地質森林公園等旅遊景區,打造運河觀光遊、衚衕文化遊、生態體驗遊等特色線路,把運河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對外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臨清市著力優化公共文化服務,大力推進文化小康建設,統籌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總分館制、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等工程,鼓勵各級公共文化設施、各類文化機構聯動開放。組織開展農民藝術節、送戲下鄉、送電影進村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讓更多的群眾享受文化發展成果。實施“文化+”戰略,推動文化與餐飲、商貿、娛樂等領域融合發展,培育文化新業態。深入開展“四個文明”創建、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評選等活動,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再次站在改革開放的歷史節點上,臨清挺立潮頭再出發,努力在新時代書寫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