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文化,家裡人不認同,問題出在哪?


學習傳統文化,家裡人不認同,問題出在哪?


以前的讀書人能教化一方,自然也能教化一家。而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連家裡的人都不認同,問題出在哪?

《增廣賢文》裡面說,“親戚不悅,無務外交”,連親戚跟我們都處不好,先不要急著結交一大堆朋友,因為我們連自己身邊的人都相處、照顧不好,去結交一大堆人,那都是虛榮心。

事無終始,無務多業”,一件事都做不好,就要清楚自己的能力還差得很,就不要想著做好幾樣事業。從這件事當中看到自己的不足,真實面對自己的五分鐘熱度,趕緊改正,提升自己。

“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治理的地方是“近”,其他地方是“遠”,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是,接觸到我們的是“近”,沒接觸到我們,但是聽到我們的行持、風範,非常感動的,是“遠”。“說服”是打從內心佩服,心悅誠服。真的,在這個時代,一個有真實德行的人住在某一個小區,會有很多的人搬去住。你今天打聽到,像大舜一樣德行的人住在某某小區,你搬不搬家?閩南有句話說,“千金買田,萬金買好鄰居。”有大舜這樣的德行,聚人可快了。“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稀有、珍貴,“仁之所在,天下愛之”。許哲女士當你鄰居好不好?“義之所在,天下畏之”,這個人非常有道義,接觸他的人都對他非常尊重、敬畏。

“遠者懷之”,時時念著他的風範,希望來歸附他,來跟他生活在一起。范仲淹的德行,是到了連敵人最後都遷徙過來,接受他的教化。范仲淹死的時候,敵軍哭聲傳得很遠。“遠人不服”,他們不服氣,“則修文德以來之”。范仲淹雖然是將軍,但是他用仁慈心對待敵軍,用德行、教化幫他們安家。所以連敵人都能感化,哪有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不能感化的道理?

“此大學之道也” ,大學就是要能達到這樣的目標,“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化民成俗”,“近者說服,遠者懷之”。這個目標,跟《大學》是完全相應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選自《代代出聖賢的教育智慧》(蔡禮旭細講古文名篇系列第二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