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並非曲高和寡——《經典詠流傳》爲傳統插上歌聲的翅膀

“以歌和詩”,《經典詠流傳》的成功再次證明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節目的內容與元素可以概括為“和詩以歌”,古典詩詞+流行元素,聽歌+背詩,超強鑑賞團+明星大咖助陣。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寶儀、著名音樂人庾澄慶共同組成鑑賞團,共同為觀眾解讀經典背後的文化內涵。

王力宏、毛不易、張傑、譚維維、鳳凰創奇、龔琳娜、張衛健、孫楊等明星大咖作為經典傳唱人也是看點滿滿,成為吸引觀眾的一大原因。

節目環節與流程上,首先由主持人以朗誦的形式引出要傳唱的經典,傳唱人演唱,傳唱人講述歌曲創作背後的故事,如第三期節目中鳳凰傳奇談《將進酒》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在網上熱傳的中科院陳湧海教授演唱李白《將進酒》的視頻,並將陳教授請到了節目現場。在談論過程中四位嘉賓也會適時地發表評論或見解。然後是嘉賓鑑賞團從各個角度或文學、或音樂、或情感解讀評價歌曲。最後是傳唱人在經典名冊上簽名,記錄經典。

不同於以往詩詞節目或音樂節目競演的方式,《經典詠流傳》採取了輕賽制重傳播的形式,實現模式上的突破,排除激烈的競爭,讓觀眾更加關注音樂作品與文化內涵。

傳統並非曲高和寡——《經典詠流傳》為傳統插上歌聲的翅膀

文化的視聽盛宴

作為與音樂相結合的文化節目,節目組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為觀眾打造了一場視聽盛宴。

舞臺設計、燈光的配合,舞臺中間古詩詞的呈現方式等等用現代科技打造連接現代與古代的橋樑。在曹軒賓演唱《送元二使安西》時舞臺呈現出的大漠景色,將人拉如情境;《鵲橋仙》的舞臺佈置,更是如仙境一般。

音樂上除了流行音樂,還讓觀眾感受了古琴、編鐘、擊打樂器等中國傳統樂器的古韻。

用全新方式喚起觀眾對經典文化的共鳴

很多觀眾表示從前只以為詩歌讀起來有感染力,沒想到唱出來更勢不可擋。通過看節目發現了詩歌的另一種美。“《經典詠流傳》不僅是一檔實用主義的知識性文化節目,也不僅是挖掘傳統文化經典的知道性文化節目,這是一檔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審美價值的全新文化節目。”在放鬆中感受文化、陶冶情操或許是節目的吸引點。

除了創新,最大的賣點之一莫過於情懷。如陳力的《枉凝眉》和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雖然都是老歌曲,但他們一開口彷彿能把觀眾帶回那個桃花底下讀西廂的紅樓夢,或群雄並起的三國。《鵲橋仙》道出了羅家英和汪明荃的愛情,讓我理解了什麼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傳統並非曲高和寡——《經典詠流傳》為傳統插上歌聲的翅膀

創新是節目的生命,文以載道,歌以詠志,《經典詠流傳》用“和歌以詩”的形式將經典詩詞和流行音樂結合起來,讓傳統文化重現生機,繼《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之後又讓我們見識到了傳統文化的新一種可能。

美中不足是個別環節缺乏流暢性,第三期沙寶亮演唱之前忽然切換成主持人的串詞和一段小舞臺劇,銜接突兀。傳唱人演唱完畢後鑑賞嘉賓的鑑賞環節也缺乏連貫性,專門為此取名鑑賞環節與前面與傳唱人的討論區別開來稍顯雞肋,使得節目更加缺乏流暢性。另外還有某些歌曲為節目而創作“詞曲不搭”。專家解讀不深入,觀看過程略顯尷尬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