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與日本共產黨的發展

——訪日本共產黨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不破哲三

170年前,《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問世。《共產黨宣言》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綱領,是關於科學共產主義的第一本綱領性文獻,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70多年來,《共產黨宣言》通過200多種文字傳遍全球,以理論的方式改變世界。對於中國而言,“共產黨宣言”譯名來自日文,最初是“共產主義者宣言”的意思。《共產黨宣言》指出,“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侷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在紀念《共產黨宣言》刊發170週年之際,本報有幸訪問了年近九旬的日本共產黨理論家不破哲三,請他來談談《共產黨宣言》之於日本共產主義者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日本共產黨與《共產黨宣言》的 第一次接觸

《中國社會科學報》:圍繞《共產黨宣言》與日本共產黨之間的歷史淵源,請您談談《共產黨宣言》是如何傳播至日本的?在這段歷史中,又有哪些值得後人銘記的關鍵時刻?對於日本共產黨員而言,在最初接觸到《共產黨宣言》時,是如何認識該著作的?

不破哲三:日本的社會主義運動先驅者們,在20世紀伊始就已經開始閱讀和討論《共產黨宣言》。1904年11月,日文版的《共產黨宣言》首次刊行。該版本由社會主義者堺利彥和幸德秋水共同翻譯,刊載於《平民新聞》。《平民新聞》當時是反對日俄戰爭的重要輿論陣地。但是,刊載《共產黨宣言》的這一期《平民新聞》立即就被日本政府禁售了。

堺利彥於兩年之後,也就是1906年,在《社會主義研究》雜誌的創刊號上,全文刊發了《共產黨宣言》。或許是因為該雜誌屬於發行量很小的研究類雜誌,所以沒有受到當時日本政府禁止售賣的打壓。它也成為了一戰前,日本唯一獲得合法刊行的日文版《共產黨宣言》。

1922年,日本共產黨成立。此後,日本政府對涉及共產主義的言論和相關出版物的打壓愈演愈烈。1928年至1935年,在眾多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通力合作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全30冊)得以出版發行。這也是二戰前全世界範圍內鮮有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全集。然而,比較可惜的是,《共產黨宣言》卻未能被收錄於其中。

不過,即便是在壓制言論的體制下,《共產黨宣言》仍然通過各種“不合法”途徑多次再版,以“手遞手”的方式得以廣泛傳播。凝結於《共產黨宣言》之中的革命理論,也由此成為了先進的人們之共有財產。毫無疑問,這也成為推動日本共產黨在1922年7月正式成立的巨大力量。

理解馬克思,要回到馬克思

《中國社會科學報》:《共產黨宣言》對於日本共產黨的理論建設具有何種意義?《共產黨宣言》所包含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觀點、方法,對於日本共產黨的思想和理論建設,產生了哪些影響?

不破哲三:在日本共產黨的綱領中,開頭就對黨的創立及其意義作了如下闡述:“日本共產黨繼承我國進步和變革的傳統,在日本與世界人民的解放鬥爭日益高漲的背景下,成立於1922年7月15日。日本共產黨是以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理論基礎的政黨。”

在日本共產黨章程中,第二條明確規定:“黨以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理論基礎。”由此可見,日本共產黨無論是在思想、理論建設方面,還是在推進黨在各領域的活動方面,都始終努力貫徹科學社會主義的立場。我們在對這一理論的官方表達中,一直使用“科學社會主義”這一說法。“科學社會主義”既是馬克思本人在表達自己的理論性立場時所使用的詞彙,而且從內容上看,“科學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也是同義語。

對於身為科學社會主義者的馬克思而言,《共產黨宣言》可以說是他推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起點。馬克思以《共產黨宣言》為出發點,為了將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擴展至其理論的全部領域而進行了不懈的奮鬥。當他闡發“剩餘價值學說”這一理論時,距《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已經過去了近20年的時間。其間,無論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論,還是革命運動的理論和路線,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因此,在學習馬克思的理論時,我們提出了“到馬克思自身的歷史中去解讀馬克思”這一口號。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剛剛提及“到馬克思自身的歷史中去解讀馬克思”,那麼,針對《共產黨宣言》中寫道:“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您如何理解這句話?

不破哲三:在《共產黨宣言》中,緊跟在您所引用的這句話之後的部分,就是強調要把 “資本”變為公共的、屬於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之後,《共產黨宣言》在談到實現“工人革命”的時候,對將要實行的變革內容進行了具體的說明。在這一部分,《共產黨宣言》將變革的內容歸納為 “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由此可以明白,《共產黨宣言》裡所說的“消滅私有制”,指的是“生產手段的社會化”。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將未來社會的經濟關係作為研究課題。當時,他圍繞共同生產的生產物這一問題指出,生產手段作為社會的共同所有將繼續得以保留,而生活手段則被分配給個人,實際上成為了個人的私有財產。正是基於這一基本態度,在第一國際時期,當反對派攻擊稱“第一國際就是要消滅工人的私人財產”時,恩格斯對此予以了堅決駁斥。

《中國社會科學報》:然而,談起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我們不得不提“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對於《共產黨宣言》中的這句話,您怎麼理解?

不破哲三:當時,歐洲主要國家中,完全不存在保障普通選舉權、經由國民選舉而產生議會和政府的民主政治體制。在這種條件下,要發動推翻反動體制的革命,除人民的起義外,別無他法。這一點也反映於當時馬克思的革命論中。

伴隨形勢發生的種種變化,在若干國家中誕生了民主政治體制。此時,最早對此予以關注的,就是馬克思本人。他最先指出,在具備上述條件的國家中可以展望,通過獲得議會多數席位而實現革命。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在19世紀70年代的兩次發言,尤其值得關注。

其一,在海牙會議決定終結第一國際在歐洲的活動之後,馬克思在阿姆斯特丹群眾大會上發表的演講(1872年9月)。馬克思說:“工人總有一天必須奪取政權,以便建立一個新的勞動組織。”隨後,關於方法問題,他又說道:“我們從來沒有斷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到處都應採取同樣的手段。我們知道,必須考慮到各國的制度、風俗和傳統;我們也不否認,有些國家,像美國、英國,——如果我對你們的制度有更好的瞭解,也許還可以加上荷蘭,——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也必須承認,在大陸上的大多數國家中,暴力應該是我們革命的槓桿。”

其二,1878年,德國俾斯麥政府否定德國工人黨的合法性並提出鎮壓立法後,馬克思一邊閱讀議會的討論記錄,一邊在記事本上寫下了下面這段話:“這裡所談到的目的是工人階級的解放和包含在其中的社會變革(轉變)。只有當該社會中的掌權者不用暴力方法來阻礙歷史發展的時候,歷史發展才可能是 ‘和平的’。例如,如果在英國或美國,工人階級在議會或國會里取得多數,那麼它就可以通過合法途徑來消除阻礙其發展道路的法律和設施,而且這也只能在社會發展為此已足夠成熟的情況下進行。但是‘和平的’運動遇到同舊秩序利害相關的人的反抗,仍然會變成‘暴力的’,如果說這些人被暴力所鎮壓(像在美國內戰和法國革命中那樣),那就因為他們是‘合法’暴力的反叛者。”

從這段話中可以發現,與阿姆斯特丹演講相比,對於革命能否在某些國家和平發展這一問題,馬克思進行了更加具體的思考,說明的內容也更為充實。可見,馬克思的革命論在不斷順應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在國民主權的民主主義政治體制進化方面逐漸予以發展。而這種發展的趨勢將會是“多數人革命的路線”。

在革命論問題上,我們認為,要將《共產黨宣言》中的規定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勢下來看待。正確地把握馬克思革命論在後來的發展及其方向性,極為重要。然而,那種將《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階段性的革命論加以固定化的做法,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令人十分遺憾。

學習馬克思主義不能“削足適履”

《中國社會科學報》:《共產黨宣言》是一部對世界帶來巨大影響的革命性著作。日本共產黨是如何利用《共產黨宣言》來對黨員開展理想教育和學習活動的?從書本到行動理論,《共產黨宣言》中的哪些思想內容對日本共產黨員產生了深刻影響?

不破哲三:在對前面問題的回答中,我已經表明了我們的立場。從這一立場出發,我們十分重視對於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經典的學習,而不僅僅侷限於《共產黨宣言》這一本著作。

在日本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內部,每年都會舉行多達21次有關《資本論》的專題座談會。同時,關於其他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的講座和關於日本共產黨綱領的相關講座也是齊頭並進,並貫穿全年。這些並行展開的講座活動會通過互聯網向全國傳播,同時相關講義的內容還會被製作成手冊,以便將學習活動擴展至日本共產黨全國的各個分支機構和黨員。

在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的講義中,我們當然會對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革命理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以及此後的理論性發展進行專門的講解和研討。此外,作為日本共產黨的青年組織,民主青年同盟還將日本共產黨高層領導集中學習時的講義——《與馬克思為友》作為教材,不斷擴大對其學習的活動。同時,我們還十分重視在充分領會科學的、革命的精神之基礎上,對日本共產黨正在經歷的現實形勢和從事的運動中所面臨的課題等進行分析,進而將這種分析思維延展至對21世紀的日本及世界情勢的分析上。總而言之,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的解讀和研討不會教條,更不會削足適履。

《日本共產黨綱領》的思想承襲

《中國社會科學報》:日本共產黨是否出臺過諸如“日本共產黨宣言”之類的,或者冠以“共產黨宣言”之名的理論性著作?日本共產黨將如何沿著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道路來進行黨的建設?

不破哲三:對於我們而言,具有此等意義的文件,就是《日本共產黨綱領》。我們在2004年第二十三次大會上,對1961年第八次大會所決定的綱領,進行了根本性的修訂。該綱領是我們黨的理論發展所結出的碩果。其中,既包括我們跨越半個世紀的經典研究的成果,也包括我們徹底清算斯大林時代以來的錯誤遺產而得出的成果。

《日本共產黨綱領》由五章構成。第一章概括了二戰前日本社會形勢和當時黨的活動的歷史。第二章分析了當前日本社會的特徵,並明確了其總體性特質。第三章分析了世界形勢——從20世紀到21世紀的特徵。第四章規定,日本當前的革命是以打破對美從屬地位和大企業、財界統治為目標的民主主義革命。同時,還明確了達成該目標的道路以及統一戰線的方針。第五章闡明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即未來社會的目標以及達成該目標的道路,並對21世紀的世界進行展望。

《日本共產黨綱領》闡明瞭奉行科學社會主義的日本共產黨的最終目標,是要創造一個怎樣的日本和一個怎樣的世界。因此,雖然我們沒有使用諸如“日本共產黨宣言”之類的詞語,但借用提問中所談及的說法。我認為,該綱領可等同於所謂的《日本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昭示著新的歷史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結合日本共產黨自身的發展和實際情況,談談《共產黨宣言》在歷經170年漫長歲月之後,對於今天的日本共產黨和未來的日本而言,仍具有怎樣的意義?

不破哲三:對於《共產黨宣言》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起點而具有的意義,我剛才已經作了闡述。提問中提及了“未來的日本”,在這一點上,《共產黨宣言》中顯然還包含著許多對現代世界具有重要意義的命題。這些關於未來社會的新命題既是我們開展運動的目標,也應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目標。

在馬克思去世後,有位意大利社會主義者給恩格斯寫信求教,希望恩格斯為其昭示出“能夠簡潔地表現必然到來的社會主義時代之理念的口號”。恩格斯曾經這樣回答,“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而恩格斯給出的回答,正是出自《共產黨宣言》。

《資本論》中,馬克思在談到未來社會時,使用了 “自由人聯合體”“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等說法。“自由”“自由的發展”等詞語也被無數次地反覆提及。可見,“自由”被當作了未來社會的決定性特徵。那麼,這裡所謂的“自由”到底為何物呢?毋庸置疑,從政治壓迫下解放而贏得的自由、從經濟壓榨中擺脫而獲得的自由,這些都構成了未來社會的“自由”的重要內容。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在此後的研究中,特別是在構建 《資本論》的過程中,進一步闡明瞭“自由”這一詞語所包含著的、對於未來社會所具有的特別意義。而這一特別意義表現為,在未來社會,所有人都擁有“自由的時間”,即能夠保障所有人都擁有不受到任何外在義務的約束而完全由自己自由靈活支配的時間。

由於剝削階級被消滅,所有人均參加生產活動,因而能夠實現勞動時間的大幅縮短,進而保障所有人都擁有“自由的時間”。不再只是少數人,而是保障每個人都能夠獲得充分發展自己能力的條件。最大限度榨取剩餘價值的“利潤第一主義”,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但在未來社會,獲得了自由時間的所有人的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屆時,人類社會將會真正開啟一段嶄新歷史時代。

馬克思曾經寫道,資本主義的終結將結束人類社會的“前史”。這句話昭示我們,社會主義和未來的共產主義將開啟人類社會的 “本史”。這是何等宏偉的展望。在2004年修訂後的新的黨的綱領中,我們吸納了上述認識,全面展現了未來社會的嶄新面貌。

(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譯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